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从野蛮生活到文明社会,从摇篮时期到自由解放,人类文明始终是思想家们共同思考与探索的主题,其中最具时代意义的便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对人关照开始的,蕴含了丰富的真理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正是由于对人的思考的不断探索,才有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中国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更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执政基础,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如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民主、道德意识淡薄,竞争、创新精神缺乏,“丧文化”、拜金文化、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正在腐朽着青年一代的精神思想,这种现象恰恰与没有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问题的理论有关。

1 马克思对人的关照的历史轨迹

1.1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对人的关照

关于对人的认识,最初在古希腊就有了“认识你自己”的名言;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不研究人的秘密而只想要洞察自然的秘密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反省自我,并用了两个字概括其全部哲学思想“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1],这一时期的哲学都是从研究人的秘密中去寻找世界的秘密,重点在于探索世界并非研究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笔下的“概念世界”构成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思维本性而形成的人的特有的世界,他认为人的思想运动的逻辑,是人类思维本性的实现,人的本质是理性、是精神,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人的本质。[2]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却反对黑格尔把人抽象的比作“逻辑”的观点,提出了以“人”为出发点的“人本学”,明确地把人作为肉体与灵魂相统一的感性实体,即人是具有感觉能力的,是有自由意志的可以依照目的而活动的感性实体。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既会受到社会关系的控制又受到人本能的控制,因而人本身既是社会人,也是生物人。马尔库塞也试图用存在主义来说明人性的深度规定,认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本能活动。最后,恩格斯总结式的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体现出近代以来哲学开始更为直观地以人为焦点去探索人本身以及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2 对人的关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觉得,“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马克思觉得人类的历史源自于人本身生命个体的呈现,只有现实的具体的人本身的呈现才会有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人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而生活,而是有了生活才创造了历史,人为了能够生存才会创造出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所需要的基本物质,为了更好地生活,人开始创造出更简单且富有美的生活工具,马克思便由此开始了对人的关照,其中马克思对人的关照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出发进而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用“自我意识”去解释社会的唯心主义,认为其是不彻底的,并以赞美的语气提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他关于人的学说,认为费尔巴哈在哲学思想层面上体现了唯物主义,而这种唯物主义又在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实践上有所体现。此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学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尽管此时的费尔巴哈把“人”认为是“现实的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马克思在此时就已经关注到了对人的理解。

第二个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七两条提纲中: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七,所以,费尔巴哈没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5]宗教产生的缘由是世俗社会并不幸福,且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期待,人把自己最美好的力量献给了上帝,人创造了头脑中神圣的神,不是神创造了人,但费尔巴哈的观点到此结束并没有说明人为什么创造神,创造宗教,他没有从生产中去解释人与人的关系,只是抽象的解释,强调了人的感性直观,所以,他只能撇开历史去看,认为人是孤立存在的。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认为一旦人们不认为宗教可以庇佑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了,人们也将不会在宗教中寻求心中的慰藉,而人就应该去思考人真实存在的现实,也就是世俗存在。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思想理论,看到了宗教的本质其实是“本末倒置的世界意识”,从而认识到了人的本质。

第三个阶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部分中,第一次明确叙述了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提出了更深刻的批判: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6]在人的大义中去思考、去考虑人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同处于一个社会,每天都与身边的人打交道,而我们是什么关系?费尔巴哈只告诉了我们理想化的关系-爱与友情,可是深刻的剖析人与人之间就只有爱与友情吗?不是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2006年微软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证实了此理论:平均只需要6.6个人就可以将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互相联系起来。可以说,人与人之间可以很快地找到对方并建立联系,陌生人也不例外,那么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告诉了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时,马克思就将人与人的关系置于现实之中、社会之中去思考。现在影响我们最深的、和我们处在同一时间最长的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单位、企业的人,马克思正是考虑到这点,所以将人与人置于生产关系中,认为阶级关系会塑造个人,影响其本质,由其理解了人的本质。

1.3 马克思对人的关照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前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人的关照,在不同的环境、以及经历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赫拉克利特在理解自然中认识到人的关键,必须得到人的秘密才能洞察自然之谜;弗洛伊德则认为人的解放的本质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用存在主义来说明人性的深层规定。马克思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规定人性、人的本质,把人定义成为“对象性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质异化之源归结为人的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与此相关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批判和抗议,批判人失去他本身,批判人变成物的代名词,更抗议人异化。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达到,他的核心问题就是显示个人的存在问题,人实际上就是他存在的那个样子,人的本性时刻展现在历史之中,而不是活在“概念世界”中,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们应该过分关心财富的问题,真正的财富体现为个体总体的福利,只有使人从经济或财富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充分人性的人,进而才能使人作为个人得到真正的解放。

2 对“普通个人”的认识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个人”是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然而我们发现,马克思关于“个人”问题的理论几乎无例外地被误解甚至歪曲。这导致一些研究对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理解的轻视。

2.1 “个人”与“人民群众”的混淆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依附于“部落”“氏族”“等级”等原始共同体而生存,在这种孤立地点和狭隘范围内局限地发展着,个人的存在状态受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制约,这样反而更能体现“个人”的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是生活在商品、货币、资本、资产阶级及国家等抽象的共同体的“普通个人”,“普通个人”的联合形成人民群众。所以就有了第一种曲解:认为“个人”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所以只要给予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个人的价值同样能够满足,但是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伊利切夫在1963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和共产主义》书中就批判过斯大林的“一切为了群众”的片面观点,强调“必须全面地阐明个人在苏联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能把个人与人民群众混作一谈。[7]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人”作用的最大发扬,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以人民选举产生的。这里的人民就是“个人”,由年满18周岁且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个人投票选举,层层筛选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由他们为“个人”发声。

2.2 “普通个人”“普通英雄”与“杰出人物”之间的混淆

在我国,人道主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淡薄,与马克思关于“个人”问题的理论没有得到正确理解有关。就“尊重人才”来说,有着很大问题,“人才”是有着特殊才能的人,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尊重被赋予了功利主义色彩。草根歌手凭借歌声迅速崛起,在赚到钱之后回村修路,却被村民当成理所应当的付出,村民用来拍草根歌手的短视频账号转手卖出60万,这只是尊重的才华而不是独立人格,一旦人才由于病魔或者其他原因丧失其才能或价值,他也就丧失其一切。就“尊重英雄”来说,社会上也存在着重大问题,“英雄”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然而,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活跃,丑化、诋毁英雄烈士的事例屡屡出现,这是一种极其不尊重人、不尊重革命烈士的现象,是不可取的。我国2018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我认为对烈士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法律的强制上,更应该体现在人们对他们独立人格、个人精神的尊重上。

2.3 认为普通个人只能像“螺丝钉”一样发挥作用

在18世纪中期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开始加速了资本家对于开办大工业产业、追求无限的资本的渴望,大机器大量投入市场,使人们逐渐成为了大机器所指挥下生产的奴隶,人们又犹如“螺丝钉”一般在自己的岗位上重复同样的动作。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格奥尔格·卢卡奇曾批判上述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的形势,同时认为物的价值高于人,甚至对物产生了人无法控制的必须去顺从的极度的崇拜心理,这是极其错误的。机器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人也不应该屈服于机器之下甘愿做一颗“螺丝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这是最珍贵的。这引发一个思考,当代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当机器能够代替人去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人还能做什么呢?

历史会不断的前进,人们当下所经历的生活方式也许会经历许多阶段才会被改变,但是它终将会被更高级的方式所替代,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更迭的历程,因着人性的复杂,我们其实根本无从得知“个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对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但在阶级社会中是没有超阶级性的人性的,所以应该相信他们如同我们一样都在期待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期待着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以喜剧收场。

3 对“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理解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分别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8]这是一个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基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基于此,马克思在这里表达的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不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德语中的Individuum译成英语则更容易理解,Individual专指“个人”,是具体的个人,单个的人,不是人或者人类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词。在《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9]”里面所包含的“每个人”就指“个人”,而“一切人”则可以指“人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社会学者们更倾向于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因为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在传统农耕文明的东方社会里,相对于君主而言“普通个人”是没有自由、没有地位,这就导致了“个人”在东方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近代世界的产物。辛亥革命后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被解体了,但是中国人民对于自身个体自由、独立的观念仍然被束缚着,所以当“个人”的概念被放入“人民群众”的概念中去的时候,人们反而会更认同。这时只有我们提起英雄人物时,人们才会将其作为“个人”的特例多加关切,这样来看“个人”在中国依旧是缺乏独立性的和认同感的。

如何使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念被全面、准确的认识以及稳定的推进,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正确认识“个人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差异性,正如马克思认为“个人”是近代的产物,而“人”是合乎所有历史时期的统称,所以只有强调 “个人”,我们才能真正的关注“普通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关注“个人”全面发展时,我们也要否定“极端个人主义”,西方文化过分关注“个人”而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所以西方国家极易引发冲突和战争。如今的香港问题,就是在某些势力的带动下,使得“极端个人主义”再次涌起,“欲使人灭亡,先使人疯狂”,香港青年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鼓吹下,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开始激进化,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这并不是真正的表达自己想要“民主”和“自由”的诉求,因此我们必须把“个人”与“极端个人主义”做严格的区分,在尊重“个人”独立人格和维系基本权利之间正确地保持张力,对“极端个人主义”做根本的否定。最后,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人可以建成的,一定是一群人,所以我们要重视且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但是鉴于现阶段出现的拜金文化、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需要我们去注重“个人”的发展,尊重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人”发展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培养“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当下,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个患者的生命,将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置于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个体生命的尊重,我们不仅仅要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上,还要将个体自由充分的发展提上日程。在未来,物质匮乏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但精神境界也必须要随之提高,不能让物质和金钱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只有每一个人都具有了自由全面的发展条件,并开始了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我们在未来社会的共同体中才能做到更加全面自由地发展,一个不落的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马克思发展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