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对策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2021-02-13周铁民王晓敏刘飞迁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者心理学

周铁民,王晓敏,杨 硕,刘飞迁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山东 潍坊 261061)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其中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欺凌实施者对被欺凌者的欺负、侮辱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来实现,除了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之外还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除了早期多见于中小学生群体中的起侮辱性绰号、同伴间的不当嬉戏以外[2],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网络环境衍生的欺凌形式在高职院校中尤为普遍,并且这些不同形式的欺凌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日渐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同学间的打闹嬉戏与校园欺凌的界定不清晰,当恶性欺凌事件发生时,欺凌方将欺凌行为解释为同学间正常的打闹,使得欺凌事件得不到合理解决。校园欺凌不仅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再次发生,不利于欺凌行为的防治与干预。

当前,校园欺凌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并不时有校园欺凌案件的报道,甚至有些校园欺凌发展为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校园欺凌逐渐成为阻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成为国家、学校、家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校,规模和涉及面前所未有[3]。在2019年12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并增设了学生欺凌防控制度。世界各国也成立了相应的反欺凌组织,制定各种干预措施防治校园欺凌。

从根源上探究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近年来,社会学、犯罪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分别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探究了校园欺凌问题及产生原因,为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特定的生存条件导致了某种行为的产生,而产生这种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之所以能够进化,是因为它能解决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为解释当前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因此,本文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现有成果,分析校园中欺凌主体为解决适应性问题所采取的攻击行为,从而揭示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进化心理机制,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

校园欺凌行为大多是在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的多重作用诱发下,通过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的某些心理机制,最终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这种心理机制归根到底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甚至贯穿欺凌主体整个生命历程。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攻击行为,而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用于解决适应性问题。对于攻击者来说,只有采取欺凌或者攻击行为才有可能适应自然,并得以生存;旁观者虽未参与欺凌或攻击的实施过程,但惧于欺凌者的地位、权威,无法对欺凌行为及时做出制止,甚至一部分旁观者出于资源、地位的考虑会加入欺凌或攻击的队伍;而被欺凌者对于权威者的恐惧与服从使得他们减少了对欺凌行为的反抗,而且有些反抗会招来更加严重的欺凌,由此增加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进化心理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夺取资源与校园欺凌

资源的占有量关乎整个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人类祖先从进化开始便伴随着攻击行为的不断出现,其中一部分攻击行为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源以便于种群更好的繁衍。人类的出生伴随着资源的占用,因此幼年时期的个体自从有意识地保护或争夺资源开始便表现出攻击行为,童年时期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为了抢夺玩具和游戏地盘[4];学校产生后,学生时期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利用胁迫手段从弱小同学那里取得钱财、书本、运动鞋等[5];成年时期,成年人则利用殴打手段获取钱财。其中,这些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便是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这种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便是夺取更多资源。资源的存储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繁殖,而攻击行为的震慑效应能够使人从其他人那里获取资源[6],并且攻击这一方式无疑是最简单、最快速的。因此,人类为了获取资源所采取的行为策略中,攻击这一行为策略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取资源以便更好地生存繁衍。人类的攻击行为是存在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在3岁时就表现出来,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多地表现出攻击行为,这也与人类的进化历史密切相关。由于人类进化早期男女分工不同,男性更多地承担了狩猎活动,女性较少地参与武力斗争,因此相较于女性,男性的攻击行为更为普遍。而这也恰恰为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表现出来的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提供了证据。男生在校园欺凌中更多地采用殴打等武力方式,而女生多采用谩骂等相对“温和”的方式;男生在武力斗争中能够更快速地获得丰富资源,而女生在口头攻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自己资源的积累。正是这个原因,男生的身体强壮程度、运动能力及女生的吸引力常常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出现[7]。也就是说,发生在男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多以身体强壮、运动能力强的欺凌者为主导;女生之间的欺凌事件中,具有吸引力的女生更容易成为欺凌事件的引导者。

人类的进化都是朝着有利于自身种族生存与繁衍的方向发展,青少年通过攻击行为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正因为这种资源的获得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进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除校园欺凌的难度。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干预时,需要考虑导致资源不平衡的因素:与同伴相比,身体力量强壮、年龄较大、对资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所占有量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欺凌者攻击行为的出现;而身体力量弱小、年龄较小、资源占有量丰富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另外,个子矮、体力差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更容易发展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这与人类的早期进化规律一致,身体强壮的男性更多地去攻击相对弱小的男性以便于从弱者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学校及家庭方面需要尽量平衡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所需要的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理解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欺凌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是不可取的,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获取更多生存资源的最佳途径。

(二)抵御攻击与校园欺凌

人类的进化历程中,一种攻击行为将会引发更为普遍的攻击事件。攻击者采取攻击行为的同时,受害者会面临资源被掠夺的现实状况。而资源被抢夺之后,被攻击者的生存与繁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被攻击者为了避免不利于自身进化的因素出现便会采取攻击行为来抵御攻击者的攻击。若被攻击者能够成功抵御攻击行为,不仅能保护自己的进化资源,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声望,从而减少自己再次面临被攻击的境况[8]。因此,为抵御攻击而采取攻击措施,这一行为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生存与适应问题,也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对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因为自己曾受到过其他同学的霸凌,自己只有去攻击欺凌自己的施暴者或其他同学,才能够对其他想要欺凌自己的同学起到震慑作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免受或减少欺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声望,使得其他同学不敢再欺凌自己,这种欺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被欺凌—抵御欺凌—欺凌这一模式的不断循环,使得校园欺凌行为反复出现。

从人类的进化历程来看,抵御攻击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攻击。人类的祖先在受到攻击后,最原始的反应便是战斗。而发展进化到文明社会,在面对攻击时人类不免会直接采取攻击形式以抵御攻击。也就是说,一起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欺凌事件引起的,要防止这种攻击行为的反复出现,攻击者、被攻击者及旁观者都需要做出努力。因此,在校园欺凌的防治与干预中,家庭和学校需要及时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对欺凌者及时劝导,使欺凌者在理解欺凌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的基础上,了解欺凌行为会引发的后果,促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家庭和学校还需要特别关注被欺凌者和旁观者[9],对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防止被欺凌者再次受到欺凌的同时,避免出现被欺凌者为抵御欺凌而做出的反欺凌行为;教师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应重视其正向角色功能[10],充分发挥教师打破欺凌情景的功能[11],与被欺凌者站在一起,出面干预以阻止欺凌者的行为,终止和化解该起欺凌事件的发展与恶化[10],从而防止因抵御攻击所发生的欺凌事件的再次出现。

(三)同性竞争与校园欺凌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同性之间的竞争往往是诸多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源。进化心理学认为,同性之间可能会为了竞争相同的资源而发生冲突,只有让竞争对手遭受损失,降低竞争对手的吸引力,自己在竞争中才能有更大的胜算。Daly和Wilson对年轻男性高度暴力的进化解释是建立在男性对于女性竞争基础上的[12]。对于男性而言,后代繁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性伴侣的数量,而对于女性而言,则取决于物质资源及将其转化为后代的能力,而不是伴侣的数量[13]。从生产、哺乳及其他养育后代的方式来看,女性在抚育子女中会投入更多,正是这种亲代投资,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竞争的资源[14]。同时,有的男性为了使自己的后代繁殖更有优势,会去竞争更多数量的性伴侣。而女性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对于物质资源丰富的男性的竞争。实际上,女性之间的竞争一般不采取直接的身体对抗,而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除非严重缺乏资源丰富的男性。因此,由于男女在同性竞争中的出发点不同,使得同性之间的竞争方式在性别之间表现有所不同。女性更多地采用谩骂、造谣或污辱性的语言来攻击对方,这一方式在高中女生中更为普遍。因为这一阶段的女生已经面临择偶这一适应性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女生对男性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的关注可能会被男性自身的生理条件所吸引。而男生则采取直接的身体攻击这一暴力行为进行同性之间的竞争[15],如果竞争对手遭受损失,就意味着攻击者受益,同时攻击者将会拥有更多有利于自己生存繁衍的资源。对于这种攻击方式性别之间的差异,进化心理学认为,由于婴儿更多地依赖于母亲而不是父亲的照料,所以女性会进化出一种对涉及人身威胁和身体伤害的情境感到恐惧的心理机制[16],她们较少地采用暴力方式来攻击对方;而男性之间采取的暴力行为能够快速地产生这一竞争的结果,攻击者就能更快速地在这一竞争中获得优势,攻击行为便是欺凌者快速赶走竞争者的行为策略。由此看来,由于同性竞争贯穿于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影响种族的后代繁衍,故由此引发的校园欺凌事件普遍存在。

由于同性竞争引发的攻击行为大多是在人类面临择偶问题时表现出来,因而由此引发的校园欺凌行为多表现在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之间。对该阶段的高中生、中职生进行校园欺凌的防治与干预时,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学校和家庭都应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与沟通,让青少年充分认识自我,并逐步引导青少年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同时,优化心理课程与心理咨询体系,定期开展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为主题的班级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减少青少年因不良同伴关系所引发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以提高青少年被欺凌时获得同伴调解和依靠的概率[17]。家长和教师也应该根据同伴关系及时把握青少年的行为动向,做到家庭学校联动,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四)地位权力与校园欺凌

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武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位等级的高低及权力的高低。攻击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自己在现有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和级别。进化过程中地位的高低代表了拥有资源的多少,在群体中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也将会占有更多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的资源。在校园欺凌的施加者团体中,欺凌事件的主导者往往有更多的攻击行为,若某个成员在欺凌事件中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多,那么他在这个团体中的地位也会上升,他所拥有的权力就越大。而个体对地位和权力的渴望驱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从而引发性质更加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研究发现,许多中小学欺凌事件中,欺凌主导者在其欺凌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群体中其他人都听从其指挥与安排,欺凌同伙及参与欺凌事件的其他人都需要服从主要欺凌者的意志,若出现违背其意志的行为,该欺凌同伙可能会被所属的欺凌群体的其他成员欺凌。而那些服从主导者安排的欺凌同伙会得到主导者的“赏识”与“重用”,从而提高欺凌同伙在该欺凌群体中的地位,相应地会得到更多的权力。从这一层面来看,通过攻击或欺凌这一行为策略来追求地位和权力的心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恶劣程度。

这种对于地位与权力追求而产生的校园欺凌若不及时制止,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安全的校园氛围,建立多层级的学生行为支持系统[9],对处于危险中的学生实施精准的帮助和支持,及时的疏导与沟通可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应营造人人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纪律公平,杜绝由于学校氛围使学生产生对地位与权力过度追求的现象。学校应定时评估校园欺凌状况,对校园欺凌多发地点,如楼梯、走廊、洗手间等按时进行排查,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学校应及时发现校园中的欺凌团体,对欺凌主导者进行惩罚干预时,也需要严惩欺凌同伙,这样才能减少欺凌群体中由于对权力和地位的追逐而引发的恶性群体欺凌事件的发生。

此外,被欺凌者采取报复行动的能力和愿望也是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若被欺凌者习惯于自己所受的欺凌,对欺凌行为没有做出反抗行为,那么欺凌者总是喜欢欺负那些不会报复的被欺凌者[18]。相反,若被欺凌者及时采取报复行为,便有可能导致反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被欺凌者在受到欺凌时既不能一味隐忍,也不能恶意报复,而是应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来使自己免受欺凌。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与干预,除了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合行动让欺凌团体意识到出于任何目的的欺凌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以法律约束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之外,还需要处于欺凌事件当中的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及被欺凌者的同伴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

三、研究展望

(一)校园欺凌行为与实验研究

尽管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解释,但进化心理学侧重于从人类为解决进化及适应问题所采取的行为策略的角度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理论推导,而缺乏实际的行为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推导与现实校园欺凌行为大相径庭的尴尬境地。因此,研究者可以采取模拟校园欺凌的行为仿真实验,让参与者真实感受到校园欺凌的场景,进一步研究在实际情景中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以及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的具体心理活动机制,为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对校园欺凌行为心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为进化心理学解释校园欺凌行为提供更有力的实证依据,从而可以根据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制定校园欺凌防治的相关措施,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校园欺凌行为与量表研究

大多数外显行为都是由内在心理机制所引发的,而这些外显行为的心理机制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才能被发现。因此,借助心理量表测量校园欺凌行为成为近年来研究者青睐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群体表现出的校园欺凌行为不同、欺凌原因不同,运用标准化的量表加以测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为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指导性意见。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作为样本,依据统计结果分析现实情境中欺凌行为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欺凌行为的原因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证实各种攻击行为的诱因在导致校园欺凌行为产生中的影响、被欺凌者遭受的不同欺凌行为与其报复意愿之间的关系、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等,从而促使各部门从各方面出发,尽早做好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者心理学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正面迎接批判
正面迎接批判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有限次重复博弈下的网络攻击行为研究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