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职大学院培养定位与发展现状
2021-05-11唐卫民
唐卫民,许 多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二战前,日本师范院校毕业生有义务进行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有目的的教育”为主;而二战后,日本实行了普通高校也可开设培养教师课程的“开放制”[1]。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迅猛普及,日本中小学学生的校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解决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教育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改善和充实教师培养教育,日本文部省创设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职大学院”制度。2005年7月,讨论通过建立“教职大学院”的建议并开始实施。日本教职大学院于2008年正式开始招生,并延续了战后的“开放制”,在“开放制”的原则下,以在大学阶段培养基本教师为前提,充分引入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和再教育,是日本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日本教职大学院的培养定位
教职大学院属于专职研究生院的一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教职大学院作为教师培训课程改善的一种模式,是具有一定框架的特殊专职研究生院,也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即“教职大学院”制度。
(一)培养目标
教职大学院的培养对象主要有两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教师,因此其培养目的也有所不同。应届本科毕业生:主要是从学部中挑选出已经具备作为教师基本资质能力的学生,从而培养出更具备实践指导能力、能够积极建设学校的人员。此外,针对未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如正在进修专门职业研究生院的课程,同时还可以进修本科教师课程(根据各学校规定,可进修最高长达3年的课程)。在职教师:主要以培养未来的区域指导性教师或学校管理者为主,需要同时兼备指导理论、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特殊的教育内容、案例研究、模拟教学等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
教职大学院的标准修业年限为两年,同时还设有在职教师的短期进修课程(1年)和长期在校课程(3年)。在校两年以上,修45学分以上可结业,其中,要在相关学校进行实习获取10学分以上;在职教师的在职经验可作为一定程度的实习成绩抵扣学分,实际上在职教师可进修满一年后结业。其学位授予与美国“Ed.M.”相对应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同并授予教师招聘证书。
课程主要是以培养“授课能力”和“人的能力”为目标而进行设置,同时积极引进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项目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习”构成[2]。此外,在专业领域安排具有高度领导能力的专职教师和具有高度实际业务能力的指导教师,并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各市中学有义务配合设定实习基地。在质量评价方面,为保证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由大学、教育委员会等相关人员组成全国性认证评价机构组织,即“教员养成评价机构”,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3],每5年进行一次评价。
二、日本教职大学院发展现状
(一)教职大学院分布情况
1.总体分布情况
近5年,日本教职大学院发展迅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教职大学院数量和计划招生人数在5年间,已经实现了倍速增长①根据2015—2019年《教職大学院入学者選抜実施状況の概要》整理制作而成。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kyoushoku/kyoushoku/1354463.htm。图 2、图 3、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资料来源同上。(见图 1)。左右。由此看出,教职大学院由日本政府提出,为各层次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国立大学所承担的责任更重(见表1)。
图1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院校数量分布情况
2.按学校类别分布情况
从总体看,日本教职大学院中国立大学数量始终多于私立大学数量,并呈稳步递增的发展趋势;国立大学数量在5年间实现了超倍增长,所占比重自2016年开始,始终在85%以上;而私立大学数量变化不大,占比只有两成
表1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按学校类别分布情况
3.按区域分布情况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近5年来各个区域都有明显的增加,增幅相对均衡。教职大学院主要集中在关东、中部及近畿等学校聚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北海道、四国、中国等相对偏远地区,教职大学院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相对较为平缓。由此看出,教职大学院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关联(见表2)。
表2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按区域分布情况
(二)教职大学院录取情况
1.总体录取情况
从总体上看,日本教职大学院的计划招生人数、志愿人数及实际录取人数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其中,日本教职大学院的志愿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也已经接近倍速增长,但录取率仅在2016年时出现近于100%的短暂巅峰后,便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19年,计划招生人数已经实现了超倍速增长,而实际录取人数涨幅较小,导致录取率出现大幅度下降(见图2)。
图2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录取实际情况
近5年,日本教职大学院的总体数量虽呈上升趋势,但每个学校的录取率却不尽人意,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占比始终少于七成,尤其是2019年,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仅占37%,相比2018年减少近一半(见表3),同时全年平均录取率也达到史上最低。
表3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总体录取情况
2.按学校类别录取情况
从近5年国私立大学的录取人数来看,国立大学的录取人数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5年之内已经完成了超倍速增长,而私立大学的录取人数少且基本没什么变化,自2017年人数上涨至205人后,一直没有增长(见图3)。
图3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按学校类别录取情况
从学校类别的录取情况看,国立大学教职大学院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前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呈缓慢增长,但到2019年急剧下降;私立大学教职大学院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一直少于私立大学总数的一半,甚至出现了全部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在平均录取率上,国立和私立均出现下降,到2019年达到最低(见表4)。
表4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不同学校类别与录取情况
3.按区域录取情况
从区域的录取情况来看,北海道、东北地区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占比自2015年至2017年呈现大幅度下降,2018年开始有所回升;关东、中部和近畿地区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占比自2015年至2018年虽有所下降,但波动不大,而2019年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占比急剧上升至70%以上;四国、中国和九州地区的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占比在2017年达到最高,近两年略微下降,呈稳定态势发展。
从总体上看,东部、中部地区的院校完成计划招生的比例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发展趋势,而南部地区院校完成计划招生的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全国趋向于均衡发展(见表5)。
表5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不同区域分布与录取情况
(三)教师招聘考试合格情况
从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教师招聘考试合格情况来看,在教职大学院的两年在学期间,1年内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合格率低于30%,2年内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追加合格率在50%左右。从毕业去向来看,毕业后在非教育行业就职的人数不到一成,除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五成左右,余下四成左右的学生虽从事教育行业,但属于非正规聘用(见表6)。
表6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教师招聘考试合格情况
(四)毕业生就职情况
从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毕业生就职情况来看,毕业总人数逐年攀升,其中,非在职教师毕业人数、教师就职人数及在编教师人数都在不同程度的逐年增加,教师就职率比较稳定,且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由此看出,教职大学院的培养质量高,能够满足各层次学校的人才需求(见表7)。
表7 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毕业生就职情况①根据2015—2019年《国私立の教職大学院修了者の教員就職状況》整理制作而成。图4资料来源同上。
从非在职教师毕业生就职情况来看,教师就职率总体较高,始终处于90%之上,其中,正规聘用教师人数最多,非正规聘用教师人数相对较少,非教师行业就职人数占比不到10%。由此看出,教职大学院对于非在职教师学生的培养成果显著,毕业后可达到教师教学条件(见图4)。
图4 非在职教师毕业生就职情况
三、日本教职大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录取率亟须保持
2012年8月举行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中,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教师培养的硕士水平化”问题,提出了“教职大学院的发展·扩充”的对策,至此日本逐渐增加教职大学院的院校数量,同时进行扩招,但在扩招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录取率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尤其在2019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未完成计划招生的院校数量同比2018年增加了13所院校,包含新增的10所国立大学及3所私立大学;而7所私立大学在2019年全部未完成招生计划,录取率的急剧下降,令专职教师培养事业无法按照计划进行,保持以往的高录取率成为培养高学历专职教师过程中的重点。
教职大学院的招收对象分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两种,在职教师主要是为了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而应届本科毕业生以获得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教育为主要入学目的[4]。选择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而选择考取教职大学院的不少学生还将此作为提高工资和评价的手段,更倾向于在教师业界评价较高的大学或者在特定地区评价较高的大学学习,这导致一部分大学的录取率过于饱和,而一部分大学的录取率严重不足,尤其是私立大学。从客观上来看,2019年12月6日日本教职大学院协会在《教职大学院制度改革》的报告中承认“录取人数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未能满足学生对于高度实践性学习的要求”[5],无论是对于继续深造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还是想要进修的在职教师,其课程都无法帮助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日本教职大学院协会向文部科学省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并希望得到审批后快速实施改善。
(二)考试合格率有待提高
教职大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规律、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高学历人才,而教师招聘考试是衡量能否成为一名教师的基准。从整体上看,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没有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非在职教师人数较多,在1年内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人数仅占两成左右,在2年内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人数仅占五成左右,有接近半数的学生都没能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并以非正规聘用教师的身份就职,还有不到一成的学生更改了就职去向或未就职。这直接反映出日本教职大学院目前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人数有待增加,考试合格率有待提高。
日本现在正处于教师匮乏的状态,除正常退休的教师外,还有大量教师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后,由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纷纷辞职。为了提高教师招聘考试的合格率,扩充教师队伍,在考前会举行考试说明、考试对策讲座、公开模拟考试、合格者的经验发表等活动。但实际上,有意愿参加考前培训的学生却相当少,学校不强制学生参与,在日常的课程体系中也缺乏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的侧重点从重视笔试转向重视人物评价的情况下,更加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考试内容每一年都会增加精确、复杂的问题,如孩子的健康问题、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考察等,进而考察教师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日本学者藤原正光的调查研究发现,80%能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学生,都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或有兼职的经历[6]。而教职大学院现行的培养模式,对于教师招聘考试中所需要的社会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完善。
(三)教师就职率仍需加强
“教师就职率”是对教职大学院培养成果的直接反映。从近5年教职大学院毕业生的教师就职率可以看出,教师就职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且在教职大学院学习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教师就职率也超过九成,在教职大学院学习的在职教师回到学校后被普遍认为教学水平很高,所以从教师就职率来看,教职大学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师就职率是正规聘用和非正规聘用的混合,也就是说,高达90%以上的教师就职率并非是正规聘用教师的就职率,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每年都有30%以上的毕业生不是正规聘用的教师或者不从事教育行业。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教师的招聘制度,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是唯一成为正规聘用教师的渠道;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于教师的经费投入较少,非正规聘用教师的能力不见得低于正规聘用教师的能力,但其年金、奖金和保险等待遇差距很多。因此,抛开表面光鲜的教师就职率,隐藏在背后的真正的教师就职率仍需继续加强。
四、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教育硕士发展迅速,专业点数量增加,培养规模扩大,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领域中高学历的教师队伍仍需壮大,从培养目的到培养过程再到人才输出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通过吸取国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可以为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提供启示,以提升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一)优化课程设置
日本教职大学院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习三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共同讨论等形式进行授课;专业选修课程根据每个学生的专长,培养他们在某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指导工作,成为实习学校负有责任的当事人[7]。近几年,随着入学人数的减少,日本教职大学院协会认识到其课程设置仍无法满足学生的进学需求,提出了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在公共基础课程上,加强对信息教育等专业能力高的特定领域所需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课程上,重新考虑校领导及在职教师本人是否有意愿回到自己的学校进行实习;尝试创设本科3年+硕士2年的连贯式培养课程等,这种多样化、灵活度高的课程设置增强了教学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国家教指委的规定,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调整,但所谓的办学特色还是缺乏与所在地域特色的结合,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培养目标具有趋同性。由于培养时间较短,仍有很多学生,特别是跨专业的学生感到专业知识匮乏。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理论课程课时安排远远大于实践课程课时安排,缺乏实践性。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积极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特别是跨专业的教育硕士,要同时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全日制的时间优势,及时补全知识空缺。针对非全日制的教育硕士,对在职教师的培养,要注重其教学能力的强化,扩展其教育活动范围,拓宽教育实践眼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培养,要着重加强实践课程,提高现场教学能力。
(二)加强实践性培养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都是其招生对象之一,而教职大学院和教育硕士的培养都承担着将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两年时间内培养成为像在职教师一样可以投身学校教育实践的力量。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性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日本针对实践性培养提出了研讨会、现场工作模拟、角色扮演等相互检验的授课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还举办各种案例研究、授课观察与分析、模拟教学等现场实践活动及实地调查验证活动。
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分别指导学生的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校内实行传统的理论性培养,脱离学校教育实际,而校外导师主要以中小学校领导或一线教师为主,工作繁忙,疏于指导,校内外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媒介,导致“双导师制”形同虚设。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性培养,增加校内实践活动,引入校外导师的参与,建立校外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调动学生现场实践的主动性,同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让学生提前融入中小学校的现场,积极参与备课、听课、教学反思与评价等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完善就职标准
日本正规聘用教师的标准主要依据教师招聘考试是否通过,未能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的人员只能成为临时教师或非正规聘用教师。实际上,日本现在对于教师的需求量很大,经常需要非正规聘用的教师进行代课,因此对非正规聘用的教师要求也很高,从教学能力角度来说,正规聘用教师与非正规聘用教师差距并不大。但教师这个职业本身除了教书,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育人,作为高学历的现代职业教师,还要具备应对多样化、复杂化教育问题的能力。日本的教师招聘考试虽作为唯一成为正规聘用教师的渠道,但其考核的能力却是全面的,除了基础的教学知识外,还设有大量突发事件应对考核等。
2015年,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身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而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资格证这个先决条件外,很多用人单位还将本科专业、学校层次等作为硬性条件进行筛选,这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但同时也会错失人才。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是职业型学位,实践性是教育硕士最基本的价值取向[8]。我们应完善教师就职标准,在遴选教师时候,不片面将教师资格证、学校层次等作为唯一标准,更应该纳入育人能力考核、突发事件应对考核等。在注重教师教育层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际教学能力,保持教育硕士设立的初衷,坚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不要将教育硕士变成单纯提升学历或便于就职的渠道,拒绝培养“应试型”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质量。
五、结语
通过对日本教职大学院近5年的发展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日本教职大学院的发展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日本教职大学院的发展历史不及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历史长,其培养过程中各项举措也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应借鉴其长处,同时针对日本教职大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应积极总结和吸取其经验教训,并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办教育,扎根中国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