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教士中文报刊牛痘法对华传播文化管理研究
2021-02-13王彬
王 彬
(1.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2.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族间的医学交流是推动人类医学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之一。以天花预防为代表的中外传染病学交流为人类的传染病防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宝贵且可资借鉴的经验。人体内的天花病毒很可能是由某种野生或家养动物的痘苗病毒进化而来的。[1]314[2]102作为人类历史上传染性最强且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危害。在中国,据粗略估计,清代四分之一的儿童死于痘症。[3]73鉴于天花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东西方医家在天花预防方面进行了漫长而不懈的努力。人类成功征服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之功首推于中国的人痘接种术。据清代医家俞茂鲲追记,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宁国府太平县蔓延天下。[4]247人痘接种法是人类预防医学史和传染病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中国医家竞相传习并努力优化其预防效果。人痘接种法的改良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天花死亡率。人痘接种法在海外也备受推崇,不仅流传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且由俄罗斯经土耳其传入英国、法国等。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后,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在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牛痘法被范行准誉为人类“人工免疫法的开始。它在预防医学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之事”[5]100-101。由于相较于人痘术更便于操作,安全性更高且效果甚佳的显著优点,加之社会力量的大力推介,牛痘接种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可谓颇为顺利。马伯英根据1980年所作的回归调查统计指出:“人痘与牛痘二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明显呈此消彼长趋势。”[6]826事实上,至光绪年间,牛痘代替人痘基本上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晚清昆山王德森曾言:“近年(光绪年间)牛痘盛行,痘科专家,几同绝响。”[3]211牛痘法传入中国有力助推了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牛痘法传入中国并广为流布的成功离不开中外社会力量的推介,史学界对助推牛痘法中国传播社会力量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医生、商人、士绅、地方官员等。张星烺认为牛痘术入华肇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Alexander Person,1780-1874年)医生。“据确实记载,则英国东印度公司医官皮尔逊于1805年(嘉庆十年)传种痘法于中国。皮尔逊在广州行医。曾著一小书,说明种痘法,斯当顿(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l859年)代为译成华文。氏又传授其法于中国生徒。重要者为海官。海官以后成为名医。三十年间为人种痘,达一百万口。”[7]71皮尔逊医生所著的《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的译介开启了西方医学知识译入中国的先河,其流布对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邹振环录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8]33-36侯毅将该书誉为英国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的桥梁。[9]121-126皮尔逊把培养中国学徒视为助推牛痘法在华传播的最好方式,“为了使牛痘传播更加广泛,我采取了最好的方式。我已经培训了几个中国人,教他们种痘的细节。他们在我的监督下为人种痘,同样也在其他地方为人种痘”[10]134-135。皮尔逊所培养的中国学徒中较为优秀的是邱熺(即上文的海官)。邱熺不仅免费种痘百万,而且终生致力于牛痘法的中国推广。邱熺在推广牛痘法方面可谓中国历史上国内第一人。董少新认为,在近代医学史和西学东渐史上,邱熺的功绩无人能比。[10]134邱熺在牛痘局中向学徒免费传授牛痘施种技术,该做法后来被中国各地的牛痘局纷纷效仿,对牛痘法的中国传播影响深远。邱熺根据自己的种痘心得于1817年撰写出《引痘略》一书自费刊行。《引痘略》一书可谓是国人初步接受西洋医学的嚆失。[11]214-216难能可贵的是,邱熺在该书中结合中医学知识对牛痘接种术进行了本土化阐释,使得牛痘接种术更易于为国人接受。陈朝晖和郑洪认为邱熺《引痘略》对牛痘法的中国化为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2]157邱熺能够学习牛痘法得益于广州十三行之一的会隆商行主人郑崇谦的鼎力资助,其免费施种牛痘的牛痘局也是由十三行商人资助设立的。事实上,广州十三行商人在牛痘法传华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牛痘术传入之初,全赖广州十三行商人出资助学传种”[13]688。冷东和刘桂奇指出,牛痘法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医学界和百姓普遍接受与十三行商人的大力引进和推广密不可分。[14]186广州十三行商人捐资设立牛痘局免费施种牛痘并免费培训学徒以推广牛痘法的做法被其他商人、士绅和地方官员纷纷效仿,有力助推了牛痘法的中国传播。地方士绅也通过设立牛痘局或善堂大力助推牛痘法的推广,对此,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民国《香山县志续编》第四卷中对设立于光绪年间的乐善堂有如下记载:“乐善堂在四大都,光绪初,痘症流行,夭折者众。里人陈德周、简桂芬、严鸾明、程鹏万发起,设一赠种洋痘局,名曰乐善堂,众踊跃捐助,集款二千五百六十两,购置田产,历年延痘师赠种。”[15]140由于牛痘接种人数众多,耗资甚巨,在仅靠商人、士绅难以为继时,地方官员往往也大力相助。除大力资助商人、士绅创办的牛痘局外,晚清的地方官员多有捐资或由其主政的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牛痘局来专门负责免费牛痘接种的举措。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刊的《引种保婴牛痘方书》的序言中对太史曾卓如于京城设立牛痘局推广牛痘法有如下记载:“道光八年(1828年)香山曾卓如太史设局京师,分传各省,依法引种,保全婴命无算。”[15]94道光十四(1834年)至十五年(1835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在南京设立牛痘局,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杭州知府邀请医生赵兰亭到杭州设局施种。有些职位较高的官员还通饬下属一起捐廉设立牛痘局。[16]31-32
不可否认的是,医生、商人、士绅、地方官员的赞助有力助推了牛痘的中国传播,但在助推牛痘法中国传播的社会力量中,尽管传教士中文报刊对牛痘法传播的推介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但却受到学界不应有的忽略。有鉴于此,笔者拟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对传教士中文报刊助推牛痘中国传播的缘起和路径进行系统梳理,以便学界能对中外传染病学交流史中牛痘法传华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传教士中文报刊牛痘法传华文化管理缘起
几乎在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世界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张,其世界范围内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需求也日益膨胀。在把印度殖民地化之后,西方列强把目光转向了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中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世界采取了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多元举措。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是西人扩大对华交流的众多文化交流举措中较为耀眼的部分。传教士中文报刊是中文世界最早的一批中文报刊,始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早期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创办动因是宣传西教,到晚清时,传播西学以扩大与华交流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传教士中文报刊所涉及的西学知识相当广泛,可谓无所不涉。就医学交流而言,西人认为医学是扩大中西交流的捷径。“中国之人民,平常尽皆恨恶我等,不与我等往来,况又有官府之严禁,致我等虽用尽法子,欲解除中国人恨恶我等之心,唯总不能得之。在我等各样事业之中,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人颇肯信之……然斯时以来,中国人亦颇信欧罗巴各国医道之妙手,即已稍肯就医。”[17]406鉴于晚清中国天花肆虐①事实上,由于人口暴增,流动性增强,中外交流增加及气候等原因,清代是有史以来疫情爆发最为频繁的朝代,其中尤以天花、鼠疫、霍乱造成的危害最巨。,在众多的医学文化知识中,《遐迩贯珍》《中西见闻录》《中外新闻七日录》等传教士报刊都在牛痘接种术的传播方面进行了努力。在传教士中文报刊之前,中国虽然早已有邸报、京报,但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阅读对象等都大异于现代报刊,消息传播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传教士中文报刊开启了中文报刊现代化之路,在信息传播,尤其是西学传播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传播牛痘接种术时,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遐迩贯珍》《中西见闻录》《中外新闻七日录》等传教士报刊都采取了目的明确的文化管理策略。文化管理是文化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管理理论,文化管理是随着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而产生的。“从控制论的观点看,所谓文化管理乃是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冲突和变迁等社会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和操作的一种科学。”[18]351传教士报刊对牛痘法传华的文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助推其中国传播。为了实现对牛痘接种术在中国的更好传播,不仅对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牛痘接种国例进行了明晰的介绍,对牛痘接种术进行了大力推介,并且推出了一系列的广告,取得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传教士中文报刊牛痘法传华文化管理路径
(一)介绍西方国家的牛痘接种国例
尽管牛痘接种术相比人痘接种术操作方便,危险性更低,且早在1805年就传入了中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对于牛痘接种术的推介仅停留在社会层面,有清一代,政府层面对牛痘接种术的强制推行始终阙如。商人、士绅、医生、地方官员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推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行政强制推介手段缺失的不足,但就牛痘接种术的社会传播而言,政府强制推介手段的阙如所造成的影响可谓极大。以牛痘接种术传入最早的广东为例,尽管早在牛痘传入的当年广州十三行商人就资助设立牛痘局推广牛痘接种术,且其他商人、地方官员、士绅也把设立牛痘局的做法大加推广,但由于牛痘局仅停留在慈善层面的免费施种不具有强制和政策性,导致牛痘接种率不高,对天花流行的预防效果有限,天花流行依旧屡见不鲜。归善县(今惠阳县)1895年仅白花乡一地就有2000 余人因天花死亡,1899年冬,琼山县数以千计的孩童死于天花,间有老者染之亦毙。[13]259鉴于制度缺失对牛痘法在华传播造成的巨大阻碍,《遐迩贯珍》于1855年第8 期刊登了《泰西医士乐施痘浆论》一文,把英国施种牛痘的国例介绍给中国:“按大英国例,凡生儿女,三四月之内者,必抱至医生院,施种牛痘,种后八日,复抱回医院,看验所出何如,抑或再行施种,如有违此例者,罚银五员(元)。大英之例如此,欧罗巴诸国,其例亦大概相同,故历年以来,活儿无算。独惜华夏此例不行,至生易视,惟是骨肉之爱,孰是无情,特以玩忽一时,遂至噬脐莫及,良可慨也。”[19]105从文中可见,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力量推介,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牛痘施种的推行已经上升到律法的层面。对于中国没有把牛痘施种上升到律法层面造成国人因天花而痛失骨肉,该文深表可惜。不可否认,《遐迩贯珍》从律法的层面对中国牛痘施种不力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就中外传染病学交流而言,该刊对英国牛痘施种国例的介绍已经把天花预防的西学知识介绍从预防医学技术层面上升到卫生制度和律法层面,如果清政府能够仿照英国把牛痘施种上升到律法层面的话,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必然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遐迩贯珍》的办刊宗旨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该刊创刊号序言指出“倘若此土恒如列邦,准与外国交道想通,则两获其益……是中国愈见兴隆,则列邦益曾丰裕。……吾屡念及此,思于每月一次,纂辑贯珍一帙,诚为善举,其内有列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国之美行,亦可以达之于我邦,俾两家日臻于洽习,中外均得其裨也”[19]104,该刊作为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和中国内地第一份可以自由阅读且读者群广泛的中文期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社会与该刊的互动可谓惨淡,国人对于该刊既无捐款也很少有购阅。因此,该刊对于英国牛痘施种国例的介绍尽管在传染病学交流史上意义非凡,但在晚清却未能收到预期中的效果。
(二)刊登广告
牛痘法引入中国后没有得到理想的推广,除政府强制推介的律法手段阙如这一最重要原因之外,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宣传动员手段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层面牛痘法宣传力的不足亟待社会力量的弥补,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传教士中文报刊采取了刊登广告等举措来提升牛痘法的传播广度。广告是现代报刊吸引读者注意以扩大消息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传教士中文报刊通过刊登广告有效助推了牛痘接种术在中国读者中的传播。我们以创办于广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2日)为例。该报宗旨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刊登于106号的《新年小引》对其宗旨进行了较为明晰的阐释:“我侪鉴空衡平,不戈名,不渔利,但愿公事兴隆,唐番相友。凡传新闻,务求真确而扬善贬恶,一切不敢持以偏心。有时近事不足传播,则乘以间隙,而以泰西之学问,译与众观,其中如天文、地理、医法、制器等事……”[19]287为推动牛痘法的中国传播,该报不仅通过刊登《种痘说》一文把牛痘接种术“译与众观”,而且刊登了一系列的广告。其中专门性地针对牛痘施种的公益性广告有《敦善堂施种洋痘》《赠种洋痘》《劝人种洋痘》等,此类公益性广告均特别声明“一应谢金,分厘不取”。除专门针对牛痘施种的公益性广告外,该报在其他医学广告中也往往会涉及牛痘接种的推广。以该报创刊号刊登的有关《博济医局》的广告为例:“粤东省城永清门外增沙街,蒙仁人乐助,倡捐开设此局,多年施医、送药,每逢礼拜一、礼拜三、礼拜五看症。徜有奇难杂症,到局就医,内有住所。年中亦赠种洋痘。”[19]291《中外新闻七日录》读者面广泛,且发行量较大,“每期所看之人以万计”,该报所刊登的推广牛痘施种的广告在19世纪60年代的广州之影响可谓极大,有效提升了牛痘法的传播广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牛痘法传播力的不足。
(三)刊登介绍牛痘接种方法的文章
传教士中文报刊通过刊登专门的文章对牛痘接种方法进行了推介,如《遐迩贯珍》刊登了《泰西种痘奇法》,《中西见闻录》刊登了《牛痘考》,《中外新闻七日录》刊登了《种痘说》等。以《遐迩贯珍》1855年第七号刊登的《泰西种痘奇法》为例。该文首先说明了刊发此文的原因,鉴于在皮尔逊和斯当东见天花在中国“流害生灵,故不忍自秘其方”,把牛痘接种法引入中国后,“迩来人心不古,以假乱真,每有不依法施治,至视人命于草芥者,殊失斯当东跛臣二君本意,兹将此法印于遐迩贯珍,俾读者知所转计,庶足以补生人之憾也”[20]513。该文首先介绍了英国医生占拿(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对人痘法的改良及效果和牛痘施种相较于人痘施种的优点后,该文对牛痘施种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其种法不论春夏秋冬,遇时皆合,不分男女大小,以其年纪幼少者为佳,初将外科小刀向相近肩膊臂上,不拘左右手,平刺皮膜,或用铁针,如锥嘴大,务要最薄利者方合用,切不可直企刺入,若刀入肉里,血出太多,将所种之痘浆攻出,恐不成功,务宜平刺皮膜,无血为妙,或血出些少,亦无妨碍,如种下四日,其形发红,至六日起一小疱,八日其疱略大些,顶平不尖,中央一点硬的,周围涨如清水,根脚如有红线围缠,觉有些疼,至九日,浆已满足,若取痘浆种于别人,务以第九日为度,恐后,其浆脓渐干,如是,第十四日,或第十八日,靥焦脱退,其人永无出痘矣。”[20]513从上文可见,该文在介绍施种方法时为了确保施种效果,不仅对可能造成施种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而且提醒医者所用痘浆以“年纪幼少者为佳”且“务以第九日为度”。该文接着指出,如果由于相隔较远,难取鲜浆时,如何对痘浆进行保存和使用,且提醒医者“务宜于两月之内早种为佳”,“如有微血勿被衣衫拭去”,并对施种后所出痘的真伪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文章的最后对可能影响牛痘施种效果的饮食禁忌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以图文互补的形式对施种部位,真痘的形模及所用之象牙小簪和外科小刀形状及如何使用进行了说明。《遐迩贯珍》等传教士报刊刊登的专门介绍牛痘接种方法的文章为“依法施治”提供了便利,有力助推了牛痘接种术的传播,对晚清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清代是有史以来中外传染病学交流最为活跃且成就最为卓越的历史时期,天花预防的中外交流是中外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为人类消灭天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为中外传染病学交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遐迩贯珍》《中西见闻录》《中外新闻七日录》等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传播牛痘法时进行的推广牛痘接种方法、推介英国牛痘接种国例、刊登广告等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策略有力助推了牛痘接种术在中国传播与接受,为中外传染病学交流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