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融入当地高校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为例

2021-02-13吴莎莎张一帆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剧目

宋 伟,吴莎莎,张一帆

(1.石家庄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 汇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概况与发展困境

解咬村皮影戏是河北冀中地区独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2017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解咬村村民鲁国选被列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解咬村皮影戏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汲取定州本土戏曲剧种和当地民间小调音乐元素的基础之上,形成了集剪影操作、演唱、对白、乐器伴奏于一体的多元艺术表演形式。其演出题材丰富多样,剧目大多反映定州民俗风情,配以当地方言,形成了浓郁的地域表演特色,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成为冀中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解咬村皮影戏老套陈旧的表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由于剧目冗长、缺乏时代感、乐器伴奏单调乏味、表演艺人老龄化严重、传承模式单一,这门民间艺术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处于濒危的边缘。在倡导文化大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业势在必行。因此,将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精髓融入当地高校音乐课堂,不仅能带动当地大学生对地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学习,还能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高校音乐人才的介入,为解咬村皮影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作为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地方戏曲艺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德善思想为基础,每一部剧目中都蕴藏了深厚的道德底蕴与时代烙印。将地方皮影艺术融入高校音乐课堂,既是传艺,更是传德,在学习、继承其优秀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用地方皮影文化向高校师生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实现对解咬村皮影戏的根源性保护、活态化传承

1.根源性保护

千百年的皮影艺术,伴随祖辈们度过了许多的欢乐时光。作为地方传统戏曲,解咬村皮影戏立足河北省定州市明月店镇,以当地老百姓为主要参与学习者,且多年来一直秉承口传心授、自然传衍的技艺传承模式。这虽然较好地保护了这门技艺的“原生性”,但也极大地阻碍了该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解咬村皮影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其老套陈旧的表演早已无法满足当代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加之从事该技艺的艺人经济收益甚微,导致年轻一代无人问津,造成解咬村皮影戏到了几近失传的境地。因此,对解咬村皮影戏实施根源性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先进的传播理念。将解咬村皮影戏在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加以推广、深化,将其最淳朴、最本真的精髓部分进行总结、提炼,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通过专业人才的涉入,将唱腔、乐器伴奏规范化记谱,按时期、种类划分、整理剧目,分析唱腔、乐器伴奏的特点,教授学生演唱、演奏并加以舞台实践,通过专业的“包装”逐步改变以往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使皮影戏学习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拉近老一代皮影戏艺人与愿意投身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营造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和传承土壤,最终使解咬村皮影文化得到根源性保护。

2.活态化传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几近失传的局面再一次印证了传统文化要繁衍并发扬光大,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实现自身内涵的转化。首先,要依托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在保留其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剧目,让剧情不断适应当代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丰富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增加弦乐、吹管乐、键盘乐器,以增强观影中的听觉效果;改良剪影尺寸,使其增大、增宽,提升观影的视觉效果,使之更适应现代剧场表演的需要;加入电子配音、灯光、舞美等高科技手段,增强观影中的现代感。高校专业人才在对剧情、伴奏、剪影等内涵要素进行改良与包装后,实现了解咬村皮影戏自身内涵的活态转化。其次,有了内在的改良机制,还要不断延伸、拓展外部发展空间。通过皮影艺术融入高校音乐课堂,让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了解、喜爱、学习皮影文化,增加地方戏曲文化的受众面和传播途径,从而拓宽皮影戏的外部发展空间。

(三)丰富高校音乐课堂

当今,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真实需求稍有脱钩,源头就在于艺术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契机。皮影戏作为一门综合舞台表演艺术,集合了形、声、音三方要素,以其博大精深的剧目文化、情真意切的唱腔演绎、乡土味十足的乐器伴奏,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搭建了不可多得的特色艺术实践平台。老艺人对待皮影文化的执着,端正了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激发了他们课堂表演中的热情。民间艺人的多才多艺以及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自身表演与其他角色的定位关系,促进了高校艺术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流。解咬村皮影戏的融入丰富了高校音乐课堂,带动了音乐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培养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教师与皮影艺人形成合力

高校教师与当地皮影艺人要建立联动机制,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实践环境中感受、了解皮影文化的原生性特质。促进皮影“引进来”,将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引入高校,通过讲座、专场展演、课堂教学等模式使其与高校艺术教育无缝对接,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专业艺术教育的互通共融。

1.高校教师带领学生采风调研

教师带领学生赴定州市明月店镇解咬村进行采风调研,通过与老艺人座谈、参观皮影戏剧团、观摩经典剧目排练、感受方言唱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熟悉并掌握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同时,教师要对皮影戏的唱腔、乐器伴奏进行规范记谱,对剧本完成扫描、打印并进行种类划分,为数字化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皮影艺人赴高校举办讲座

民间艺人虽未经过系统、专业的音乐学习,但得天独厚的艺术成长环境、长年累月的田间地头表演,赋予他们诸多的艺术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可聘请代表性艺人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并进行段落表演,讲述自身的皮影渊源,将皮影情怀与实践表演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调动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的内在动力。

(二)设立情境、情景教学

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就其培养的艺术人才来看,大多数表现为中规中矩,缺乏舞台表演的情感抒发与美感塑造。这主要归咎于课堂实践教学的匮乏。解咬村皮影戏作为一门实践课程,真正践行了情境、情景教学,实现了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共融。

1.单人演唱变多人合作

解咬村皮影戏剧本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剧目中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把课堂变为开放式的情境表演,由单人演唱变为多人合作,辅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与其他角色的定位关系,促进学生真正了解剧目文化背景与人物性格特征,由被动授课变主动探究,从而真正融入到剧情表演当中。

2.演唱者与乐器伴奏者共融

解咬村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舞台表演艺术,集合了剪影操作、演唱、对白和乐器伴奏,实现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之间的整合。首先,将器乐专业同学纳入声乐课堂,真正实现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器乐演奏者根据演唱者的情绪和剧情需要确定演奏的快、慢、松、紧,逐步体会自身演奏与整体表演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器乐演奏者与演唱者之间的共融。

(三)创立特色实践平台

1.举办经典剧目展演专场

通过课堂情境、情景教学,学生对解咬村皮影戏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也激发了他们表演的热情。民间艺人们的多才多艺以及同行间的默契诠释,更加坚定了高校音乐人才对待专业力求宽度兼顾深度的信心。在具备专业深度、表演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排演经典剧目,定期举办专场皮影展演,实现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共融。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审视自己,弥补不足,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老戏新唱、新剧目展演

通过排演经典剧目,使高校师生逐步理解、掌握解咬村皮影戏的精神内核。同时,鼓励师生老戏新唱,赋予剧目新的涵义。如艺人与教师合力排演的老戏新唱剧目《悟空、八戒逛定州》,以《西游记》中的代表人物的视角来介绍定州,谈论这座城市的新颜新貌,目的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角色来讲述当今定州人、现今定州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剧目创作,以全新的角度编排剧本,内容涉及到环保、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如新剧目《环保校园行》就是高校师生通力合作完成的佳作,其以熟悉的校园环境为写作背景,以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剧情铺陈,寓教于乐,将环保观念、环保意识轻松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通过搭建特色实践平台,既保留了经典剧目的原汁原味,同时也培养了高校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数字化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

高校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领头羊,数字化教学已趋于成熟。作为地方传统戏曲,由于其原生性与艺人专业能力所限,一直延续着口口相传的授艺模式。这种传承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解咬村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由于老艺人对待皮影文化理解的差异性,势必导致传授中主观因素的介入。因此,借助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将唱腔、乐器伴奏规范化记谱,将缺失剧本中的唱词、对白原样记录下来,扫描、影印现存的老剧本,并按照剧目种类进行归类整理,最终实现唱腔、乐器伴奏与剧目的数字化。

数字化的建立使定州解咬村皮影文化得以系统、永久地记录下来,有效规避了传承中剧本破损、遗失等情况。同时,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入,增加了解咬村皮影戏的受众面,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上这门地方传统艺术,从而构建起多元化、多维度的学习传承模式。但仍需注意的是,谱面、字面背后的皮影情怀以及表演特色是不能逾越传统教学这一主线的。高校教师要时刻把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度,定期邀请皮影艺人参与指导,保证解咬村皮影戏传承的“根”和“魂”。

(五)建立传承教育基地

传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解咬村隶属于河北省定州市,这里有着丰厚的古中山历史文化积淀,除解咬村皮影戏外,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在全国早已闻名遐迩。高校应以地方历史文化为依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通过采风、调研、观摩地方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让学生走出枯燥、刻板的理论课堂,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求,深入一线田野,跟当地民间艺人进行情感交流,向其学习实践经验,并将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地方传统音乐艺术有机融合,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展发散性思维。同时,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精髓和风土人情能激发高校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促使其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加以实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

(六)加强传承中的社会参与

解咬村皮影戏作为地方传统戏曲,在原生性的前提下,以民间艺人、普通群众为主要受众体。通过两百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态。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保护、传承、发展仅依靠教育产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例如,在传承中,政府应牵头为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提供政策指导、资金辅助,整合其所在乡镇的优秀文化资源,创建与私营企业合办的区域文化产业链条,努力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其次,借助新闻媒体力量,如电视、广播、日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人知晓、关注定州皮影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扩大演出市场。在扎根本土的同时,提高解咬村皮影戏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全力以赴将这门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音乐+”生态体系链条下,将地方传统音乐与当地高校艺术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艺人与高校教师合作、设立情境情景教学、创立特色实践平台、实现教学数字化、建立传承教育基地、加强传承中的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措施,借助高校专业艺术人才对定州解咬村皮影进行保护与传承,力求做到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最终实现其活态化发展,从而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振兴助力。同时,丰富生动的田野实践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老艺人对待皮影艺术的执着激发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艺术本真的真情实感,民间艺人多才多艺以及同行之间的默契配合坚定了高校音乐人才对待专业力求宽度兼顾深度的信心。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天然养分,实现了高校音乐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剧目
我们来演皮影戏
舞台剧目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