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2021-02-13张俊
张俊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的應用与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2020年4月急诊科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实施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交班合作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交接班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理采取BARS沟通交班模式能够提升交接班合作度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BARS沟通;急诊;交班模式
护理交接班是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信息传递和护理工作延续的重要内容,急诊科收取的患者大多是病情复杂且变化速度快,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对患者信息进行全面的交接,为患者打好延续护理的基础[1]。本研究分析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的应用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急诊科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86岁,平均(73.5±2.3)岁。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1~87岁,平均(74.4±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认知功能正常;年龄≥60岁。排除标准:伴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存在认知能力低下、言语沟通障碍;伴创伤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等全身系统性病症。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交接班模式,对病例资料等信息全面掌握,包括护理级别和床号、科室和诊断等。对病情相关资料予以了解,包括相关资料的检查和处置,以及治疗情况与病情等信息。处置与治疗建议,主要以处理问题的建议为主。交接工作开展要求主管医生和急诊科护理人员共同在场,和责任护理人员面对面交接,确定无误后签字。
1.2.2 观察组
实施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S”指目前状况:包括科室、床号、护理级别、诊断名称等相关资料,并通过对一般资料的沟通过程中填写病房转出交接单,核对过程中护理人员、主治医师三方在场,确认无误后签字。“B”指临床相关资料:了解具体病情、相关检查、治疗情况、处置措施等。“A”指风险因素:责任护士对生理、心理相关指标、管道情况及异常反应进行评价,并将相关信息如实告知家属,提高家属对其资料警惕性和注意能力。“R”给予个体差异化建议:由急诊护士、责任医师三方根据目前病情制定处理建议。由急诊护理人员应用“R”迅速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急救处置方法,本着从疾病严重到轻微或威胁生命到普通病情的倒序进行判断;再应用“A”根据意识、呼吸、循环、气道等进行风险评估;随后护理人员、主治医师应用“B”共同探讨针对以上风险提出交接建议;最后应用“S”对未危及生命的各项指标进行交接,由急救护理人员与相关预后治疗科室进行交接,交接过程中病情与记录相符,接受科室在相关表格中填写确认。转运患者需给予吸氧治疗,进行连续心电监护;转院至导管室后对其进行静脉通道建立,给予相应急救药物注射和输注,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抢救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交接班合作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交接班合作得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交接班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有研究指出,SBAR实施能使护理人员、医师交接时间缩短,提高护理人员、医师言语表达能力、书写规范能力,提升交接质量。实施SBAR模式,能使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对病情背景的了解,促使护理人员有清晰的思路,突出重点,交接班更具条理性。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采取BARS沟通交班模式,能够明显提升交接班合作度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各个科室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周燕妮,杨旻斐,陈碧雅,等.急诊BARS沟通交班模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