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1-02-13李学福
李学福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阿替普酶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尿激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早期以及超早期溶栓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操作比较简单。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1]。有研究报道,阿替普酶药物的治疗效更为显著,恢复神经功能,而且治疗安全度高。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2~69岁,平均(54.6±4.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3~68岁,平均(54.4±4.6)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100~1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9 mg/kg,总剂量的10%静脉注射,且1 min内注射完,剩余药液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持续静脉滴注1 h。两组均予以常规改善循环类药物及基础疾病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参考NIHSS评分量表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3 h、24 h、3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腦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是由于血小板与粥样硬化斑块聚集所致。急性脑梗死需要早期治疗,控制疾病进展。静脉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常见方法,效果显著。
尿激酶为第一代溶栓类药物,对纤溶酶原产生直接作用,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改善循环,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尿激酶还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发挥溶栓和预防再梗死的作用。但是在治疗中患者存在全身出血的风险,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康复。阿替普酶为新一代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由糖蛋白组成,利用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清除,激活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对纤维蛋白产生破坏,对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产生抑制,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治疗后能快速恢复血流情况,改善缺血半暗带脑细胞的情况,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增加脑组织的灌注,改善缺陷细胞,降低脑细胞的损伤,加快脑神经恢复。阿替普酶相对于其它溶栓药物更具备优势。
阿替普酶对血栓的选择性比较强,溶栓速度比较快,并发症比较少,给药后对血浆的纤维蛋白原产生调节作用更为明显。纤维蛋白原属于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明显关系。阿替普酶对血栓部位产生定向作用,加快溶栓的速度。阿替普酶相对于尿激酶来说,治疗优势更为明显,对于脑部循环的改善作用比较强,能发挥出良好的溶栓作用,改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成分,减轻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对机体的炎症介质释放也会起到调节作用,加快疾病的恢复速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但阿替普酶疗效更为明显,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1]施湘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