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6-07-26曹婧王雪梅刘佳乐
曹婧 王雪梅 刘佳乐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超早期脑梗死患者 209例, 4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20例)和对照组 (23例)。治疗组在溶栓前后给予丁苯酞;对照组在静脉溶栓前后不给予丁苯酞。两组在溶栓后 24 h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溶栓后 24 h及溶栓后 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分别为 (15.87±6.34)、(9.55±5.10)、(7.11±1.44)分;对照组上述时间点 NIHSS评分分别为(16.85±6.30)、(13.24±1.88)、(11.20±2.58)分, 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 NIHSS评分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基本痊愈8例, 显效2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 显效3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60.9%,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出现溶通后再闭塞 1例, 死亡 1例。对照组出现溶通后血管再闭塞 3例, 脑出血 1例。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 超早期脑梗死;阿替普酶;丁苯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45
在我国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占首位的一组疾病, 其中缺血性脑脑卒中占约80%, 并且日趋年轻化。WHO按现在卒中死亡率预测, 到2030年卒中年死亡人数将增加4~5倍。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是目前挽救生命、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的主要方向之一。阿替普酶是目前惟一经循证医学证实而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1]。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然而, 如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需在溶栓前、后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及后续治疗。本研究选取2015年1~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及NCU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209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连续采集 2015年 1~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及 NCU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 均为发病 4.5 h内, 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 209例。其中资料不全 13例、绝对禁忌证 114例、未获得知情同意 39例, 最终有 43例符合条件患者(NIHSS评分4~24分)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0例)和对照组(23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静脉溶栓前后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 100 ml, 2次 /d, 治疗 14 d;对照组只进行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两组在溶栓后 24 h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NIHSS评分 对两组在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进行对比, 评分标准如下:评分0~1分为正常;2~4分为轻度缺损;5~15分为中度缺损;16~20 分:中-重度缺损;21~42分为重度缺损。
1. 3. 2 临床疗效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如下:基本痊愈:病残0级, NIHSS评分下降程度>90%;显效:病残1~3级, NIHSS评分下降程度46%~90%;有效:NIHSS评分下降程度18%~45%;无效:NIHSS评分下降程度<18%。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溶栓前、溶栓后 24 h及溶栓后 14 d的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溶栓后 24 h及溶栓后 14 d的 NIHSS评分分别为 (15.87±6.34)、(9.55±5.10)、(7.11±1.44)分;对照组上述
时间点 NIHSS评分分别为(16.85±6.30)、(13.24±1.88)、(11.20±
2.58)分, 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 NIHSS评分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8例, 显效2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 显效3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60.9%,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 并发症 治疗组出现溶通后再闭塞 1例, 死亡 1例。对照组出现溶通后血管再闭塞 3例, 脑出血 1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临床常见神经外科疾病, 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多因血液、血管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导致大脑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引发。因脑细胞在缺血或缺氧状态下极为敏感, 在缺血时间不断延长的情况下, 随着缺血程度地不断加深, 恢复脑神经功能的可能性就越小;迅速恢复脑血流, 挽救脑细胞, 可有效延长治疗有效时间, 及时开通闭塞血管, 待患者血流恢复后, 再行灌注;根据患者脑组织损伤的具体病情, 及时给予神经保护措施, 有效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 进而提高脑细胞的存活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作为常用的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手段, 可有效及时开通闭塞血管, 并及时有效恢复脑供血, 临床效果显著。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化学合成一类新药, 可有效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保护线粒体功能, 改善全脑缺血后能量代谢;抑制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的面积, 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减轻脑水肿和对血脑屏障的损伤。通过作用于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达到治疗作用[4]。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丁苯酞联合应用, 针对脑梗死的不同环节, 可以起到相互协同作用。
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 NIHSS评分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 静脉溶栓前给予丁苯酞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侧支循环的供血, 延迟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不可逆变化, 扩大治疗时间窗, 有益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两种药物有协同作用, 末出现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先给予丁苯酞联合应用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沈东超, 王子璇, 肖伏龙,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 (第一部分). 中国卒中杂志, 2016(2):129-137.
[2] 宿英英. 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7):289-291.
[3] 朱以诚, 崔丽英, 高山, 等.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中神经科杂志, 2016, 47(2):113-200.
[4] 谢江文, 吕国菊, 俞丽, 等.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量效时效及安全性评估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 38(8):572-575.
[5] 丁荣椿, 罗亮, 刘向红, 等.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5):9-11.
[6] 吴伟莉, 颜顺荣. 急性脑梗死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淮海医药, 2015(6):617-618.
[7] 张锦丽, 闫敏, 王璐琰.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评价.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11):79-81.
[8] 陈晓燕, 程赛宇, 郭宇. 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疑难病杂志, 2012, 11(9):658-660.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