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心衰的病机与治疗❋
2021-02-12王文婷吴斯佳
王 琳, 王文婷, 吴斯佳, 林 芮, 李 晓
(1.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4)
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瘀血、体循环瘀血及外周水肿)等[1]。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风险状况恶化以及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在不断增加[2]。此外,再住院率高、远期预后差是其治疗难点,在心血管领域心力衰竭仍是巨大挑战。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研究发现合理运用中医药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面效果显著[3-5]。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心衰病范畴[6],目前多数医家对于心衰病病机的认识虽有侧重但大致相同。认为心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心阳亏虚,标实为瘀血、水饮、痰浊,病机关键总不离“虚”“瘀”“水”三字[7]。治疗多从心论治,在温心阳补心气的同时兼顾化瘀、利水、泄浊。然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心衰的发生不仅是心气心阳的虚衰,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衰[8]。本文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出发,探析心衰的病机与治疗,希冀为中医辨治心衰提供新的思路。
1 如何理解“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黄元御为清代名医,他精研经典,尊古崇圣,著述颇丰。已刊行的11部医著中《四圣心源》最能体现其学术思想。该书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源自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一气变化产生自然万物,天地间不过一气。《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未判, 一气混茫,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浮升, 浊则沉降, 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 是谓中气。[9]”气分阴阳,阳性动,阴性静,动则浮升,静则沉降,浮升沉降一周则产生中气。“一气周流”即中气浮升沉降之运动,一气的源头是中气。中者土也,土生万物。在人体则为脾胃,五谷香甘,颐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中土斡旋产生木火金水四象,四象在自然界为春、夏、秋、冬四时之象,在人身则对应肝、心、肺、肾,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是对天人合一思想实质的精确把握, 强调天人相应, 强调人体与万物运转规律的共通性, 强调气机流转是天地及人体生、长、化的原始动力[10],故黄元御尤其重视中气。人之精华滋生、糟粕传导、精神情志等功能正常都依赖于中气的正常流转。病理上认为“四维(肝、心、肺、肾)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衰则升降窒, 肾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病, 肝木左郁而血病, 肺金右滞而气病”[9]184。因此治疗疾病首在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目的在于恢复“一气周流”的状态。
2 从“一气周流”理论分析心衰病机
2.1 水寒土湿为心衰的基本病机
己土左旋,肾水温升而化木,积温成热则化火;戊土右转,心火清降则化金,积凉成寒则化水。饮食水谷入胃,脾阳磨化,精华上奉为气血,渣滓下传为粪溺,可见脏腑生成,精华滋生,糟粕传导莫不依赖于土气之斡旋。平人土燥水暖,上清下温,升左降右是以不病。“然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9]19。湿为司化,燥为从化,所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四圣心源·中气》:“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9]52-53”心衰总属虚弱性疾患,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水寒土湿则先天阳气衰败,后天气血精华亦化源不足,且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胃,故心衰之人运动耐量减低,稍活动或不活动即感乏力疲倦,先后天俱损大概是心衰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
土湿则脾陷胃逆,中气升降功能失调,乙木不能升达,辛金不得降敛。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西医左心衰竭的症状多与右路肺胃不降有关,右心衰竭的症状体征大部分可以归纳为左路肝脾不升。肺金不降,呼吸不得顺布,发作咳嗽 喘满,肺气壅滞于心胸所以胸闷,气滞痰生故咳痰。肾为气之根,水寒则肾不能纳,外加肺气不得降敛,以致气短呼吸困难尤为明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11]。白天人体阳气可以得天阳之助,夜间邪气独盛,水寒无制,所以心衰患者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西医多认为是肺血量增加或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阳衰土湿,脾胃不能纳化故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肝木不升,郁结于下故腹满,郁冲于上故心悸。《素灵微蕴·惊悸解》:“悸者,乙木之郁冲……乙木不能直升,枝叶上郁,肝气振摇,则善悸。[12]”肝主疏泄,乙木下陷,疏泄功能失常,阳败土湿,水邪不能制伏,故病肿胀。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水寒肾中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所以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既然不能从小便走,势必会另寻出路,或后行并入大肠导致泄泻,或泛益肌肤加重水肿,或停而为饮上凌心胸诱发喘满。
2.2 阳败火衰是心衰发展加重的关键
水寒土湿日久,阴气弥漫,阳气日衰。阳败火衰不只为心阳之衰,也包括脾阳肾阳,且三者互为因果。土为水火之中气,火生土,土克水,正常情况下水温火清土燥。阳虚水寒则水反侮土加重土湿,土湿则己土不升。左路郁滞乙木不能升达,乙木胎心火,木不升则温气颓败无法化火,终致水寒火衰愈演愈烈。黄元御认为,阴虽盛于下而实生于上,火中之液为阴根。阳虽盛于上而实生于下,水中之气为阳根,水寒火衰则阴阳无根。《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3],日久最终疾病加重导致病人死亡。
3 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心衰治疗
3.1 首在燥土暖水,顾护中气
针对心衰水寒土湿的基本病机,在治疗上理应燥土泻湿,温阳暖水。中气为四维之根本,因此顾护中气显得尤为重要。《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9]53”水寒阳虚,土湿脾陷,黄元御创制了天魂汤。天魂汤组成:甘草二钱,人参、茯苓、干姜、附子、桂枝各三钱。《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主补五脏,人参之气与五脏之气非常接近,可以直接补益五脏;干姜辛温走散,温运中土,在补益的同时能够让中焦运转起来;虚则生湿,茯苓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长沙药解》谓:“甘草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培植中州,养育四旁。[14]”甘草可以顾护中土,防止正虚不守而散;参、姜、苓、草4药兼顾补、运、利、固之功,为治疗中虚不运之基本方。土湿之由原于水寒,加附子可以暖水;桂枝善调木气且可温通心脉,诸药合用燥土暖水、顾护中气,水温土燥则生意畅达。天魂汤实际上是桂枝人参汤与四逆汤的合方,桂枝人参汤针对太阴虚寒,四逆汤恰合少阴阳衰,由此可见黄元御对于经典研究之透彻。若肾水下寒、收藏之令不行可以加补骨脂、益智仁等偏于收敛的药物温暖水土,同时也可助其收藏。温中燥土、顾护中气应该是贯穿治疗全程,于阳败火衰之前调整中气之升降,恢复机体一气周流的状态,以期达到改善预后、防止反复住院的目的。
3.2 兼顾升木达郁,敛金降逆
水土温和,肝木发荣。若水寒土湿,木气不能升达,则木郁而风生。风性疏泄,心衰患者见腹痛下利,下肢肿胀,自汗心悸,多为疏泄功能失常,乙木下陷或郁冲为病。黄元御针对左路不升有桂枝苓胶汤、达郁汤等,桂枝苓胶汤为桂枝汤加阿胶、茯苓、当归。《长沙药解》:“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器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肝郁。[14]88”临床研究表明,桂枝汤治疗慢性心衰效果显著[15]。肝主藏血,若兼见眦青唇黑、胸腹刺痛多为瘀血的表现;若爪甲不荣、脉不弦硬而见脉涩且弱,多为阴血虚表现,此时可加阿胶、当归等补血活血,血瘀较重者还可加丹参、红花等。
中气健运,戊土下降;中湿则胃逆,胃逆则肺金不敛;右路气滞可见痞满嗳喘、气短痰嗽等,君相之火不能随之降敛同时可见烦躁失眠、心神不安。黄元御创制的百合五味汤、下气汤等用于治疗阳明不降;百合五味汤由石膏、麦冬、五味子、百合组成,用于治疗阳明不降。石膏降阳明之气,临床若患者烦躁明显或见下午血压升高、早搏增多等可以加用,常用于治疗心衰的木防己汤使用大量的石膏即是此用意。麦冬、五味子有生脉散之意,五味子收敛补肾宁心,除了可以收敛肺气还可以助肾气收藏,提前从肾水收藏的角度治疗左路不降,可以说这个方子比白虎汤单纯降阳明之气看得更远。若有心神不安严重、神气外散等表现可加龙骨、牡蛎等镇静心神;若咳喘严重可用杏仁、橘皮收敛肺气,痰多加半夏化痰降胃逆。
3.3 病情危重不可过用温散
若心衰后期病情危重,阳败火衰不能单纯用附子、干姜等温阳。阳气愈虚愈要注意阳气的收藏。如张仲景在治疗少阴病时,若病人出现下利不止、厥逆无脉的表现,则在白通汤基础上又加入了苦寒的猪胆汁和咸寒的人尿。寒性趋下,用寒性相对柔和的药物把阳气敛一敛,以防止其继续外散。黄元御治疗阳脱创制了兔髓汤。兔髓汤虽有附子急救回阳,但更多的是龙骨、牡蛎、五味子、半夏等收敛的药物。当代名医李可的破格救心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衰及其他危急重症,方中除大剂量附子外,磁石、龙骨、牡蛎的应用至关重要。3味贝壳矿石类药物沉重降敛,补阳不忘固阳。给我们提示心衰若阳虚较重时不可过用温散耗伤阳气,要配合收敛的药物使阳不外散。
4 典型病案
按:患者心衰3年反复住院,住院期间症状缓解,出院不久即觉加重。结合患者症状分析,此因水寒土湿,中气不运。先后天虚衰则脏腑精气不得充养,住院虽能暂时缓解,却不能助其恢复一气周流的状态。治宜燥土暖水,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加减,因患者下肢微肿,故方中除补气健脾之药外,又加入了茯苓以配合白术燥土祛湿。柴胡、升麻、黄芪等药物升木达郁之力强,若只顾气的升发,初服药物的患者可能会觉身体舒服,日久则加重消耗本已虚衰的阳气。土湿则四维不运,治疗除健运中土外要兼顾气的左升右降,故配以潜阳封髓丹以敛阳气,使全方有升有降,以升为主。潜阳封髓丹中龟板虽是滋水之品,但附子的加入使其整体方向变为温水潜阳。二诊时患者突出表现为心烦且入睡难,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配合使用,一方面桂枝甘草组合为助心阳的基本配伍,另一方面龙骨、牡蛎重镇以安神之乱。
5 结语
总之,心衰临床症状复杂,治疗时应在抓住水寒土湿、中气不运的基本病机基础上,根据一气周流理论分析脉症,把握病人的病象病势,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成药势以纠正其病象。最终恢复机体中土斡旋、左升右降、火气开达、肾气藏煦的一气周流状态,达到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