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湖挑花双喜枕巾图案考释

2021-02-12毛阁辉邬红芳黄云芳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望江枕巾双喜

毛阁辉,邬红芳,黄云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引 言

芜湖挑花流传于安徽省芜湖市,是具有当地本土民间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技术。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芜湖挑花的繁荣昌盛,但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迫使芜湖开放贸易口岸,西方工业的批量化生产迅速击垮了芜湖手工业的生存空间,使得芜湖挑花艺术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消逝,甚至出现工艺断层的窘迫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地域的黄梅挑花和望江挑花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不仅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且在当地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黄梅县、望江县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名片。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作为芜湖民间艺术的代表,芜湖挑花艺术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机。

一、芜湖挑花双喜枕巾的价值品鉴

(一)芜湖挑花的多元性

挑花艺术由来已久,相传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末清初之时,挑花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据芜湖挑花收藏家李音婳女士口述,芜湖挑花的源起大约是在明清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促进了挑花艺术的产生,也使挑花艺术成为古人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地域文化的差异使挑花工艺在不同的地域界限内呈现出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根据现有藏品分析以及《芜湖挑花》书籍内容的研究,发现芜湖挑花不仅保留着传统楚文化特色,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兼收并蓄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邻域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艺术魅力,体现了芜湖人民自古以来就秉持的开放与包容的思想。如果说同地域的黄梅挑花、望江挑花是挑花艺术传承传统的代表,那么身处长江口岸城市的芜湖挑花则是挑花艺术与时俱进的重要见证。

(二)双喜枕巾的多元性体现

挑花工艺是一项可以在方寸间展现艺术情怀和技艺能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技术。在物质资源与设计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寄情于物的方式传递出来,这种方式最初表现在祭祀用品上面,而后逐渐往生活用品上发展,常见于衣被、服饰以及家居用品的装饰部分。

《芜湖挑花》书中的双喜枕巾图案,秩序对称、图形丰富、题材多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图案由动物纹、植物纹、文字纹、几何纹等纹样及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对称排序构成,是芜湖挑花手工技艺兴旺发达的真实写照。不仅可以从中窥探出芜湖人对本民族图腾的崇拜,同时可以感知到芜湖人对外来文化包容接纳、创新吸收的崇高态度。

二、双喜枕巾的图案考释

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安徽省工艺美术研究室出版的《芜湖挑花》一书中,以图片的方式记录了芜湖挑花双喜枕巾的图案。双喜枕巾中的图案虽然只是芜湖挑花中的一小部分,但通过对个案的复原和探究,不难分析出芜湖挑花与黄梅挑花、望江挑花之间的互通关系,且其纹样寓意也深受楚文化、汉族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的审美观念影响。

(一)楚文化的凤鸟图腾崇拜

芜湖古时隶属楚国,楚文化艺术浑厚朴素,各种天上地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给予了艺术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凤鸟崇拜代表着楚人最原始的崇拜心理,凤纹也最能鲜明地体现楚文化的艺术涵养。枕巾图案中的右上角边花部分,凤纹造型生动简练、气势如虹,花纹图案疏密结合,构图平衡严谨且富于变化,这传承的不仅是楚人对凤鸟神兽的崇拜敬仰,也是楚人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化延展。

(二)汉族民俗文化的礼教思想

芜湖挑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民间女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女红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既是特定群体所创造的审美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华传统造物文化的缩影,呈现着审美、功能、精神与文化的融合[1]。如果说芜湖挑花的色彩、纹样、构图等艺术形式是其审美价值体现的主体,那么其中的民俗文化价值便是芜湖挑花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芜湖地区自古以来为汉族聚集地,少数民族的数量不足1%,因而具有汉族民俗文化特点。双喜枕巾中的图案,在形式和题材上都深受皖南地区汉族民俗文化的影响,而汉族民俗文化深受程朱理学中礼教思想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称与规制,有极强的保守性。双喜枕巾以双喜图案为中心点,左右画面图案一致,方向相反,布局对称严谨,这正是汉族礼教思想在双喜枕巾图案中的重要体现。

(三)佛教文化的宗教语义

芜湖挑花用品中最常见的便是儿童肚兜,挑织完成后,送至寺庙开光再行送人。无论是主纹样中的莲花纹,还是用作装饰陪衬的如意纹、万字纹,都具有浓厚的佛教象征意味,也是佛教装饰的代表性题材。莲花纹被视为佛教静心清雅的信念代表,同时如意纹、万字纹所隐含的吉祥如意与人们的精神追求不谋而合,因而也普遍运用于挑花艺术之中。

(四)双喜枕巾图案与其他地域挑花的对比

因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不同,地域文化在方言、饮食、民居、习俗、信仰等方面形成了差异。于地域艺术来讲,地理环境是艺术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历史人文环境则影响艺术发展变化的始终。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民间地域艺术的多样性,各种民间艺术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2]。在芜湖挑花的双喜枕巾图案中,就深刻体现了与黄梅挑花、望江挑花之间的差异性。

图1 《芜湖挑花》中的双喜枕巾

枕巾中的主题图案“双喜纹样”与望江挑花中的“囍字纹样”宛若孪生,“囍”字中间的一横长短不一,象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相处模式,由此可见芜湖挑花与望江挑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同为挑花,但因其所处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各自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艺术风貌。芜湖位于长江沿岸,是近代安徽省最早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商贸繁盛的景象冲击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虽使得芜湖挑花艺术日渐没落,却也使芜湖挑花具有了多元性。在双喜枕巾的图案中,既有传统汉族双喜纹样、龙凤纹样,也有佛教的莲花纹、寿字纹样,以及与民间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纹样,这是芜湖挑花艺术受多元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黄梅挑花和望江挑花是同域内最为知名的民间挑花,两地虽然分属于湖北省和安徽省,但是从地域性来看,两地之间相距较近,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带,且都居于长江沿岸的内陆地区,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关联性。与芜湖挑花相比,黄梅挑花与望江挑花在面料选择、颜色搭配、题材纹样等方面都较为保守传统。这是由于黄梅县、望江县两地居于内陆,交通较为闭塞,所以受外界影响较小的缘故。

三、双喜枕巾图案的地域属性

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民众精神,导致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3]。在地理上,芜湖市位于长江临岸,不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且因水上交通便利,成为民族融合交流的宝地。通过对双喜枕巾图案的纹样题材与构成形式的研究,发现双喜枕巾中的图案与周边地域挑花有着深深的相似性,这为探究芜湖挑花与相邻地域挑花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域文化相通性的佐证。

(一)新婚嫁娶的传统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国独有的礼制文化,其中婚姻嫁娶是礼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域上的差异性又使得各民族的婚姻嫁娶习俗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陪送嫁妆是婚嫁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女子需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秦韬玉在《贫女》中写道:“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4]可见织绣嫁衣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约定俗成,并且已经形成了雇佣他人织绣嫁衣嫁妆的产业雏形。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地区,女子出嫁前需亲手织绣嫁衣、被褥等陪嫁物品,以双喜纹、鸳鸯纹等吉祥纹样入画,期许婚姻的和谐美满。

通过矢量图还原,发现双喜枕巾图案长约120厘米,宽约45.6厘米。尺寸还原到实际使用场景应是双人式枕巾样式,枕巾主图案为双喜纹,且位于整体图案的中间位置,这与新婚女子为自己织绣新婚床褥的传统不谋而合,因而猜想枕巾为新婚女子的陪嫁物品。另外,望江挑花婚庆题材中的“囍字纹样”工艺品与“双喜纹样”不谋而合,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婚嫁习俗的真实反映。

(二)织绣产业的发达

春秋时期,芜湖先属吴国,后归楚国。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5]。据《安徽省志》记载,皖南地区一直是明代官府重要的纺织品供应基地[6]。而当时的芜湖更是全国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7],而织造业又带动了染织业的发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赞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①,可见芜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染织业发达的城市。纺织业的发展对芜湖挑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双喜枕巾与传统粗布宽幅一致,图案纹样题材丰富,构图严谨,针法细致,以经纬数纱的方式,几何化再现了仙鹤、莲花、凤凰、石榴、孩童、花瓶等纹样,成为芜湖织造业与染织业发达的集中体现。

(三)物产资源的丰富

芜湖挑花的发源地芜湖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北面平原之上,地势坦荡,且有河流经过,利于发展生产,棉麻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当地棉布产业和染织产业的发展。棉布的丰富和染织的发达,进而又为芜湖挑花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其他地域挑花相比,芜湖挑花的工艺范围不会局限于简单容易的衣袖、领口、裤口处,而是会运用到大布幅的创作之中,古时布匹的布幅在46厘米左右,但是通过双喜枕巾矢量还原图可以发现,枕巾图案的宽度约为45.6厘米,只有在物产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才有条件创作出如此大气婉约的艺术作品。

(四)水域条件的便利

在以水上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安徽地理极佳,利于商业的发展,著名的徽商就是得益于此[8]。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芜湖易与各地交流,利于芜湖挑花工艺的创新与发扬。双喜枕巾图案中既有富含象征意义的吉祥纹样,又有万字纹、寿字纹等佛教纹样,还有龙纹、凤纹等传统纹样。长江口岸的绝佳位置使得芜湖成为内陆地区与外界交流的必经之地,因而为相邻省市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机会,芜湖挑花与黄梅挑花、望江挑花之间的相通性便得益于此。在实地考察中,望江挑花传承人帅根元老先生亲述其母亲就是芜湖人,并将芜湖挑花的工艺结合到望江挑花中去,从而丰富了望江挑花的针法技艺,而望江挑花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芜湖挑花。双喜枕巾中出现的孩童、风筝、花篮等生活题材纹样,就是受望江挑花注重生活的影响。

结 语

与其他地域挑花相比,芜湖挑花的传统价值并不突出,但是因地域文化而发展的多元艺术价值使其在我国民间地域挑花艺术中独树一帜。从双喜枕巾图案中不仅能够解析出根植于芜湖人民心中的原始图腾崇拜心理、汉族礼教思想、佛教文化信仰、与其他挑花的从属差异性以及芜湖地区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作用还在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和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秉持传统,又要融会贯通,将多种文化以艺术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在生活场景当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优秀的传统工艺,真正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

注释:

①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明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本。

猜你喜欢

望江枕巾双喜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千里江山图
羊跑羔
观鸟记
望江县产业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
枕巾
劝架法宝
“雷池”的历史演变考述
枕巾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