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
2021-02-12刘成刚
刘成刚
(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245021;黄山学院“互联网+文化”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245021)
特色小镇是产业集聚的一种新型方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尝试。2014年首次出现特色小镇的概念,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门进一步明确建设特色小镇,使其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特色小镇已超2000多个。
黄山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在徽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国民经济的构成发生重要变化,第三产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2016年全域旅游被确立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理念,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升级形态,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空间载体,能有效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黄山市特色小镇建设概况
(一)黄山市特色小镇基本概况
黄山市是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名片,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位于安徽省前列。2016年,黄山市政府要求各区县依据各自的资源特点及产业基础,将各具特点的地方人文、历史、自然等要素融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经济特区[1],由此产生了黄山市第一批12个特色小镇,其中11个与旅游有关联。通过对各特色小镇主要资源的总结,可以发现黄山市特色小镇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资源基础。
表1 黄山市特色小镇及主要特色
(二)黄山市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的现实基础
1.政策的有力支撑
2017年12月,黄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黄山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编制完成了《黄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对黄山市全域旅游发展做出了总体布局,把黄山的山水、人文、生态打造成黄山的靓丽名片,启动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2019年,黄山市出台了《黄山市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2],打造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改善旅游生态。
2.交通条件的改善
交通的发展是“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保障,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游客出行和个性化需求。如今黄山市已成为皖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福高铁、黄杭高铁在此交汇,京福高速、杭瑞高速、黄溧高速、黄浮高速已建成,黄山屯溪国际机场的扩建进一步优化了黄山市交通环境,而正在建设中的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以及芜黄、黄千、德上高速,将使黄山成为皖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3.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山市生态优美、历史文化悠久,造就了黄山市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两山一湖”——黄山、齐云山、太平湖,是黄山市“全域+”旅游战略的核心资源;新安江是全域旅游的灵魂;在黄山市11个文旅类特色小镇中绝大部分都包含了徽州民居这一旅游资源,它是“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载体;还有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徽墨、歙砚等18项。
4.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根据2014—2019年的《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黄山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在GDP占比中处于最主要部分,旅游人次从2014年的4165.1万增加到2019年的7402.21万,年均增长率11.3%左右;旅游收入从2014年的354.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59.4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23%;旅游收入占DG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14年的69.9%增加到2019年的80.6%。[3-8](见图1)
图1 2014—2019年黄山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及其占GDP比重
二、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小镇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统筹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不少特色小镇的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特色小镇的开发行为比较短视,对特色小镇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非遗的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将这些特色融入小镇的建设中。黄山市旅游资源以山水、古民居、非遗为主,在众多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注重短期效益,导致众多的特色小镇要么是古民居,要么是山水,开发模式也模仿其他特色小镇,不能有效体现差异性,区域协同效应较差,游客游完一个特色小镇就不想再去另一个,旅游经济效益无法达到最大化。
(二)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系统需要完善
1.各景区间的交通仍不通畅
虽然黄山市主要景点内有旅游车、缆车等,交通较为方便,但黄山市处于山区,各个景点间的交通还不是很方便,游客要么坐汽车、班车,要么打车,时间、交通成本都较高,这使得黄山市的全域旅游效益没有最大化利用。
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渠道狭窄、形式单一
旅游咨询平台,特别是特色小镇的咨询平台稀少。游客对黄山市内文旅特色小镇缺乏了解,对黄山市景点的了解局限在“两山一湖”+“西递宏村古民居”的局面上。
3.景区的便利服务系统还不够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堵车”“停车难”和“如厕难”几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体验。
4.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黄山市实施“邮快合作,快递下乡”政策,但与特色小镇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发展,体现在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物流成本高等方面。
(三)旅游+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足
2017年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9],其中再次将“产业建镇”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目前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还集中在旅游方面,对产业的关注不够。从目前黄山市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来看真正做到旅游产业融合的不多,如祁红故里小镇打造的茶产业,其他的特色小镇诸如养生、研学、体育赛事、大型演出等,仍然属于大旅游产业,只能算衍生旅游业。
从产业层面看,若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小镇的主导产业必须有发展基础和优势。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它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体现,能否吸引更多的人来创业就业是其重要的判定标准。但目前黄山市特色小镇的聚集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从人口上来看,人才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流失;从旅游收入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酒店和门票收入;从龙头企业来看,多数为旅游公司和风投公司,较难发挥汇集产业链上各类主体的作用;从“特色”来看,“特色”更多地被打上了建筑风貌、文化这些标签,符合本地特殊资源优势的细分产业这一核心特色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特色小镇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系统
1.畅通路网
一是推动直通车项目建设,打通高铁站、汽车站与特色小镇之间,以及各特色小镇之间的旅游直通车,为游客提供便利。二是完善公路网建设,提升公路等级,改善乡村公路环境,提升公路运输能力,为旅游及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有序推进共享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解决自驾游的个性需求。
2.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信息化时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物流保障。应加强产品配送中心、储藏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能力。同时,有效推进各大型物流快递企业进驻小镇,打通特色小镇对外物流服务网络。
3.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一是支持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线下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点),线上打造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咨询、查询等服务。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休憩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内部服务设施。三是设置医疗救护点,应对突发医疗事件。四是加强安保工作,应对各类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停车场建设。统一规划停车场,设立临时停车点解决停车难问题,杜绝滥收费现象。划定新能源汽车停车区域,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二是加快公共厕所建设。黄山市由于位处山区,各景点内的土地有限,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如厕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应增加公共厕所数量,在旅游旺季可以增加一些临时可移动的卫生间,解决如厕难问题。
(二)推动合作开发,统筹规划特色小镇建设
整体谋划,高质量建好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黄山市应做好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彰显徽州特色的特色小镇,将地域元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出有内涵、有产业、有文化的特色小镇群,把黄山市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发挥出来。
(三)以全域旅游为中心,推动旅游+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黄山市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的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推动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升级[10]。以旅游资源为依托,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打造极具特色的生态乐园;以旅游基地为依托打造摄影产业链;以丰富的物产资源(茶叶、豆制品、三潭枇杷等)推动特产资源的研发和生产;充分挖掘非遗资源,进而开展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
(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营销推广
目前除“黄山”“西递”“宏村”“太平湖”,其他特色小镇所依托的载体仍不为大众所了解。因此,在做好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更加关注旅游品牌的提升,要结合各特色小镇的特点,利用各类营销手段,加强宣传,推广特色小镇,提升特色小镇形象,做到“一镇一品”,打造既有差异,又特色鲜明的小镇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