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科技奖励对我国种植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2021-02-12萌,田帅,刘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种植业作物成果

王 萌,田 帅,刘 爽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 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主体,产值和从业人数长期占比超过50%。我国高度重视种植业的发展,长期将扶持发展种植业作为全国农业工作的重点。种植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农业农村领域一直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经费投入和研究人员数量占农业领域整体投入一半以上,在各领域中,种植业领域获得的科研项目数量、层级和经费占比都明显超出其他领域[1-3]。

2000—2019 年种植业领域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三大国家奖共授奖238项,占农业领域总授奖数的40.3%,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及杂粮等粮食作物相关获奖成果在种植业所有获奖成果数中的占比,在不同时期一直稳定在50%以上;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和病虫害防控等四大研究领域。获奖成果创制了一批核心育种材料,育成了一批重大新品种,同时创新集成了一批先进高效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一批种植业重大科学问题,对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

1 种植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1 获奖项目总体状况

2000—2019 年农业行业获得的2 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均属于种植业领域,分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袁隆平院士和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种植业领域三大奖共授奖238 项(表1),占农业领域授奖总数591 项的40.3%;高等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奖项21 项,占农业领域高等级奖项总数27项的77.8%。其中,“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黄瓜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等11 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等26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 的选育与应用”等15 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方早熟高产优质春玉米杂交种龙单13的选育与推广”“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青薯2 号”“优质高产多抗强筋小麦新品种龙麦26”等180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表1 2000—2019年种植业领域获奖状况

1.2 获奖项目分析

1.2.1 获奖项目时间分布

从获奖时间来看,“十五”以来种植业领域共有238 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图1)。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及杂粮等粮食作物相关获奖项目占所有获奖项目数的55.61%,最高时甚至超过80%。棉花、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相关成果占21.52%。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相关成果占18.83%。资源调查、栽培技术等其他相关成果占4.04%。“十五”期间63 项获奖项目中,粮食作物相关成果37 项,经济作物13 项,园艺作物10 项;“十一五”期间62 项获奖项目中,粮食作物31 项,经济作物18 项,园艺作物10 项;“十二五”期间60 项获奖项目中,粮食作物35 项,经济作物12 项,园艺作物11 项;“十三五”期间(2020年国家奖未公布,不在统计之列)42项获奖项目中,粮食作物21 项,经济作物5 项,园艺作物11项。

图1 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时间分布

1.2.2 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研究方向分布

从研究方向来看,2000—2019 年以来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和病虫害防控等4 大方向上(图2、3)。其中,作物遗传育种方向获奖项目160项,栽培技术方向33 项,种质资源方向19 项,病虫害防控方向11 项,占比分别为66.67%、14.1%、8.12%和4.7%。作物遗传育种方向成果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各年度获奖项目数占所有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数至少在42.86% 以上,2004 年占比达到92.31%,为历年最高。

图2 2000—2019年种植业领域主要方向获奖项目

图3 2000—2019年种植业领域主要方向获奖项目占比

1.2.3 不同类别作物获奖项目分析

从作物类别来看,2000—2019 年种植业领域国家奖项目主要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和部分园艺作物获得(图4、5)。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相关获奖项目130项,占所有获奖项目54.62%;水稻相关获奖项目54项,占所有获奖项目总数的22.68%;小麦、玉米、大豆相关获奖项目分别为42 项、28 项、5 项,占比分别为18.48%、11.97%和2.14%;棉花相关获奖项目22 项,占比9.4%。园艺作物相关获奖项目44项,占比18.8%。油料作物相关获奖项目28 项,占比11.97%。园艺作物相关成果占所有获奖项目数的比例逐渐提高,“十三五”期间达到27.5%。

图4 2000—2019年主要作物获奖项目

图5 不同时期主要作物种类获奖项目

1.2.4 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不同地域分布

从第一完成单位地域分布来看,2000—2019年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图6)。其中,华东地区获奖项目69项,占所有获奖项目29.49%,主要集中在水稻(24 项)、小麦(13 项)两大类作物,华中、华北地区获奖项目(61 项)各占25.63%,优势获奖作物分别为油料作物(18项)和小麦(16项),西南地区(16 项)占6.84%,优势获奖作物为水稻(8项),东北(13 项)、华南(10 项)、西北(8 项)分别占5.56%、4.27%、3.42%,东北地区优势获奖作物为玉米(5 项),华南和西北缺乏具有明显优势的作物。

图6 2000—2019年不同地域获奖项目

1.2.5 不同研究机构获奖项目分析

从机构类型来看,2000—2019 年种植业领域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主要为省部级以上高校与科研单位(图7)。其中,131项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为省部级高校与科研单位,占所有获奖数55.04%,且研究方向相对集中,93 项成果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方向,16 项集中在栽培技术方向。第一完成单位是国家级高校与科研单位的获奖项目82项,占比34.45%,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40项)、中国农业科学院27 项和中国农业大学9 项。地方级高校与科研单位22 项,占比9.4%,华北8项,华东5项。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仅有3项,分别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湘研11~20 号、湘辣1~4 号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花椰菜育种新技术研究及优质、抗病和高产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和“黄瓜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

图7 2000—2019年不同研究机构获奖状况

1.2.6 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分析

2000 年后,种植业领域共12 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9项成果在“十一五”后获奖,“十二五”4 项,“十三五”5 项。水稻相关成果7 项,集中在水稻遗传分子机制研究方向。第一完成单位多数为省部级以上高校与科研单位,地市级仅扬州大学1家,多分布在华东(4家)与华北(4家)。

2 种植业领域国家奖特点

2.1 各学科获奖情况在不同时期变化明显

2001—2019 年国家奖情况以5 年为1 个阶段,按我国五年计划时间进行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了种植业获奖成果在研究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发现遗传育种领域成果数量和高等级奖励数量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但领先优势不断缩小,从“十五”期间占比80.6%下降至“十三五”期间的49.1%。同期,种质资源研究、栽培技术创新和重大疫病防控领域占比分别从“十五”期间的4.8%、4.8%和8.1%增加至“十三五”期间的17.0%、18.9%和15.1%。这种情况说明一方面遗传育种领域研究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领域。同时也表明,随着育成品种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等在我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创新资源分布显著影响重大成果产出效率

从第一完成单位所在区域上看,华北、华东和华中是获奖数量最多的3 个区域,而且这3 个区域获奖数量占授奖总数比例从“十五”的75.8%上升至“十三五”的88.7%。其中,华北地区科研教学单位在“十五”期间获奖数量占比17.7%,位居第三,而在“十三五”期间获奖数量已经占比39.6%,位居第一。同期,华中地区从“十五”的占比第一的30.6%下降至“十三五”第三的18.9%。这种变化部分原因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变化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人才、经费、平台等聚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创新资源的聚集速度远超其他地区[4,5]。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华北、华中和华东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不断扩大,高水平成果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东北地区种植业领域获奖数量明显少于华东、华中等地,与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相适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资源聚集对成果产出效率的影响[6,7]。

从第一完成单位级别来看,国家级研究机构,教育部直属大学获奖占比从“十五”的29%迅速提高至“十三五”的50%,省部级教学研究单位获奖占比从“十五”的58%下降至“十三五”的44%。而地市和地市以下级农业科研机构获得国家奖占比从“十五”的11%大幅下降至“十三五”的3.7%[8]。这种分化证明了创新资源在不同级别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变化,也是我国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分工进一步明确的结果。

2.3 获奖成果的积累,形成系统化技术体系

获奖成果普遍围绕种植业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进行长时间深入研究、系统创新。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9 年种植业领域获奖成果平均研究年限长达17.7 年,其中2018 年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的研究时间长达30 年。获奖项目的系统程度、全面程度相比以往有明显提升,其技术内容覆盖了多个创新环节和产业环节。以授奖数量最多农作物品种选育为例,项目多数根据研究基础和行业特点,沿着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骨干亲本和材料的创制、功能基因与分子标记的挖掘、优良品种的培育、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生产规程与标准体系这条主线不断深入,覆盖前后衔接的3~4 个环节,形成综合技术体系,解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

3 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意见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特别是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五连丰”[9],种植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不断加快,发展质量迅速提升[10]。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也发生重大变化,对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加速、对品质的要求更加迫切[11,12]。在此背景下,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出若干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为进一步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更好发挥国家科技奖励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激励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3.1 进一步细化种植业奖励分类

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分工细化程度高,各个阶段有鲜明的技术创新特点[13,14]。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与推广等环节工作,主要创新内容区别较大。但目前在评审工作中,各类工作的评价指标和分类并不能很好体现这种差异,造成不论什么环节的工作,都要有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这不符合种植业学科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搞产业的人过分关注文章影响因子这种“四唯”的情况。建议在种植业奖励评审中进一步细化分类,不同阶段研究工作的评价重点进一步聚焦到本领域的核心创新工作中。

3.2 推动种植业国家奖评审中品种间平衡

种植业是农业产业中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员多、作物品种多、区域和品种特色明显。种植业不同品种和区域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和推广面积潜力与其他领域相比要更加显著[14,15]。近年来,各地区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作物,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6],但受行业小、研究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特色、区域性作物在国家奖评审中与大作物相差太大,获奖难度大,进而导致研究经费下滑、人员流失等影响学科持续发展,建议能够在评审中单独设立评审组或者适当倾斜,支持区域、特色作物的发展[15,17]。

3.3 适当向主要生产地区倾斜

种植业领域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也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特点。2000—2019 年各地区获奖数从大到小分布如下:华东地区约占30%,华中和华北各约占25%,东北、华南、西北分别约占5.6%、4.3%和3.4%。获奖数量与种植业产量产值并不匹配,东北、华南等重要商品粮基地国家奖产出比较少。一方面是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近些年来国家奖种植业领域成果对推广面积等产业贡献的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18]。建议特别是对品种培育类项目,对推广情况和带动行业发展的成效给予更多权重。

4 加强种植业领域国家奖项培育建议

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既是科研人员长期开展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在创新过程中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创新是复杂、长期的研究工作,构建合理有效的培育机制是提高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手段。

4.1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注重顶层设计

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突出的领域,培育种植业领域国家要全面了解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主流方向和关键问题,与国际前沿相结合,与重大需求相结合,充分聚焦原始理论、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凝练形成关键科学问题,结合自身团队定位,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注重强化不同学科交叉协同,大力提升系统集成水平。确定长期研究目标和发展路径。形成明确研究思路及方案,系统安排各研究内容的进度,明确关键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的职责和分工,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协调各研究方向,形成纵向研究链条横向研究集群,发挥依托单位的整体优势。

4.2 优化体制机制,提升科研创新积极性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创新链分工进一步细化,以种植业领域为代表的行业科技创新形成了越来越突出的产业问题导向和实际应用导向。种植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的培育要及时把握这个转变,坚决摒弃“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尊重科技创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与创新程度、对产业贡献程度直接相关的评价方式和指标,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始终聚焦产业问题。建立分类的人才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作为开发类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务)的重要条件,保证从事技术开发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具有同等学术待遇。清晰界定科研成果的责、权、利,构建风险共担的投入机制,明确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方式。设计和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成果绩效评价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效果作为科技成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19-21]。

4.3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种植业领域国家科技奖项目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团队长期合作共同完成,对团队管理的要求更高。要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等,建立科研人员、支撑人员、保障人员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增强团队人员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加大对基础性工作、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潜心研究。

4.4 注重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产业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带动产业发展,要将产业的需求贯穿创新工作每个阶段。在研究起步阶段重点做好市场调研,在立项、研究过程中聚焦市场关键瓶颈,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效果作为科技成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与企业在研发全过程的合作,注重与合作企业确立长远发展目标长期化,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保证产学研在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确保研究目标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核心工作结合紧密,争取各方的重点支持,努力降低科技创新过程中各种隐性成本[22]。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示范推广,特别是注重提高创新成果完成度,增加中试和应用阶段的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猜你喜欢

种植业作物成果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验收成果
流翔高钙作物叶片管理技术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