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5W模式探索
2021-02-12陈刚
陈刚
【摘 要】文章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的课程思政为例,梳理最近两年实践探索的心得体会,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新闻专业课程思政5W模式,以期为高校培养新闻后备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闻专业;高校;课程思政
一、推进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新闻领域的重要课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我国新闻专业高等教育方兴未艾,开设新闻专业的国内院校达几百所。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数据显示,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广西本科高校共有19所,其中既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老牌院校,也有北部湾大学、百色学院、梧州学院等后起之秀,还有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等独立学院。这19所高校都属本科院校,如果算上开设同类专业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专科院校,则数量更多。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骤增,在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新闻专业课程如何通过显性和隐性方式做好思政建设,是新闻教育领域有待探索的课题。
5W指新闻报道的5个基本要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笔者受到启发将其吸收借鉴,形成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5W模式,经过两年探索取得明显的正向反馈效果。
二、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5W模式
(一)When——案例教学“抢时间”,思政也要抓活鱼
When就是教学所用案例在寻找、挖掘和表达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像新闻采写那样追求时效性,从时间维度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新闻专业教学不可避免用到大量案例,案例是否具备时效性,关注度和心理方面是否贴近学生,在教学实践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新近发生的事例比较鲜活,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注意时效性的基础上,再注意抓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则将事半功倍。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导致31人不幸遇难,其中森林消防官兵27名、地方人员4名。笔者讲解新闻采访课程相关内容时,将该案例与新闻工作“四力”相结合,与新闻采访重要知识点——现场观察相結合,也就是培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到一线记录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的画面。
随队赶赴火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州森林消防支队新闻通讯员代晋恺,携带的武器不是灭火风机和消防水枪,而是笔记本和数码相机。“木里县着火了,我现在出发去现场,一有情况就和您联系。”这是3月31日凌晨,代晋恺给四川在线记者发来的微信。当天上午,他又给四川在线记者发来几张现场图。没想到,这是这名优秀的年轻通讯员最后一次与记者联系。他加入森林消防已有4年,经常说自己喜欢写作,喜欢拍照,喜欢拿着相机往前冲的感觉。他的镜头留下不少战友救援灭火的身影。
授课教师结合新闻工作要求,以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为着眼点,用PPT展示代晋恺烈士的感人画面,为2018级新闻专业3个班级上了一堂有感情、有思想、有力量的专业课,激起了与代晋恺年龄相仿的新闻专业学生的强烈共鸣,专业授课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产生了同频共振的良好课堂效果,有效避免了单纯说教、照本宣科引发的逆反抵触心理。
新闻界有个关于新闻时效的比喻:今天的新闻是金,昨天的新闻是铜,前天的新闻是铁。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更具关注的内在驱动,这是受众的天然属性,将其移植到高校新闻专业案例教学,同样具有相似效果,越是时效性强的鲜活案例,学生的关注度越高。
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理论+案例”二合一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理论知识+专业案例+新闻事件”三合一模式,善于及时捕捉鲜活案例,潜移默化抓住契机,导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多媒体手段充分表达之后,课程思政就像冉冉升起的朝阳,更富有生命力也更接地气。
(二)Who——好记者讲好故事,精神补钙强信念
Who就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需要看齐的新闻战线楷模,所探寻的新闻工作者精神风貌,解决课程思政“学习谁、向谁看齐”的问题,从而心中有榜样、专业有方向、追赶有目标,不至于在社会喧嚣当中迷失自己。
在教学当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报读新闻专业,存在较大模糊性和局限性,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并不清晰,对新闻行业并不喜欢和热爱,只是觉得“学新闻就是拿个相机拍照,比较好玩”,甚至为了“不用学习高等数学”而选择新闻专业,或者只是将新闻专业当成跳板,在校期间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以后打算当个中小学语文教师,觉得新闻专业学得好坏都无所谓。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至关重要。针对新闻专业学生存在的种种误区和模糊认识,笔者在“央视影音”客户端下载《好记者讲好故事》,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新闻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知晓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价值,从而认识到新闻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还可以当成事业不懈追求。通过长达2年的课堂观察,《好记者讲好故事》感染力很强,学生均被真实感人、以小见大的故事深深打动,对新闻“四力”认识加深,无一例外地表示受益匪浅。
2014年,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当年全国推选的131名优秀记者,在京参加演讲比赛选拔赛,通过他们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好故事,讲述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最终10名选手入围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
《好记者讲好故事——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此后每年均在央视推出,可在电脑下载“央视影音”网络电视直播软件,注册之后搜索“好记者讲好故事”,即可找到2017年、2019年、2020年等年度《好记者讲好故事——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点击“下载”即可将视频免费下载到电脑,再拷贝到移动U盘,非常适合课堂多媒体教学播放。
由于每期视频时长将近90分钟,建议采取分段播放方式,利用教学间隙每次播放20分钟左右为宜,不宜整节课播放视频替代正常教学,可以适当即兴点评,进一步深化“精神补钙强信念”效果,增强新闻后备人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Where——践行“四力”接地气,锤炼当中受教育
Where就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间,除了课堂、教室以外,鼓励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外时间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身社会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践,真正读懂专业、读懂国情、读懂社会。
新闻专业属于实践型、应用型学科专业,新闻专业学生需要走出象牙塔,在实践当中领悟新闻理论,培养采、写、编、评的过硬能力。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主动“走出去”的意识偏弱,大学四年寒暑假不是“在度假”就是“在学车”,与所学专业关联的实习实践空白,到了毕业求职阶段才发现实力不济,后悔虚度大学时光。
大学生应该具有家国情怀,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应该融入国家和时代背景当中,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事业。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系2019年起,主动对接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河池日报》、《北海日报》、《崇左日报》等自治区级及市级媒体,加大新闻专业学生的假期实习动员力度,参与实习实践的学生都收获满满,发出了“青春的意义在于努力奋斗” “加快步伐在实践中成长”的感叹。
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1902班陈燕同学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1年暑假在《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实习期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指导老师谌贻照的鼓励:“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一定要不断提高‘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绝对不能假大空,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
陈燕第一次采访,是跟着师父去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拍摄种莲和采莲,那里的莲花基地设施还不完善,他们站在窄窄的田埂上拍摄。为了抢到种莲人的瞬间动作,她一时没站好滑倒在田埂上。周围的乡村干部都吓了一跳,只有师父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得好,就是要沾点泥巴。”她当时除了窘迫就是困惑。多走几个村她才慢慢悟到,身上沾些泥巴,才有机会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大学体育成绩尽管不低于90分,但陈燕体力还是跟不上,几乎每天早上六七时就得起,下午五六时才能回。师父有时候会问她,“姑娘,累不累啊?”陈燕每次都不敢说累。短短一个月,陈燕感触最深的是师父的爱岗敬业,这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唯有脚踏实地地去记录、去感悟,才能写出打动读者的文章。
只有经过专业实践,才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教育和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四)What——辩证思考“往前看”,善于做好引路人
What是在认识新闻事件、新闻事实的同时,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历史进程当中的某些负面事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而应看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在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时,笔者列举了两个典型案例,一是大学生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收容期间被打死,改写了中国的收容制度;二是三鹿奶粉事件,冲击了国内整个奶粉行业。
在讲解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发展脉络,总结事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指出中国社会发展当中,不可避免存在种种问题、冲突和矛盾,但是党和国家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发展进程当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时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分析重大新闻事件,激发学生坚定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为社会高速前进发展变化而自豪,从而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不能埋头钻到象牙塔,需要心系国家民族大业,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日常教学当中,新聞专业任课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高校教师要善于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指南针”,让他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新闻学专业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专业+思政”,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目标,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传导方式的柔和性、潜移默化的有效性、不断探索的持续性,积极构筑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高地,培养更多既有理想、有情怀,又有技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Why——师生共拧一股绳,打造思政“软实力”
Why就是学懂弄通课程思政的作用意义,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意识到课程思政也是能量强大的“软实力”。
守好课程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是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认为:“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成长的‘易感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看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会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是新闻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坚持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程都要求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学生思政“软实力”反哺专业“硬功夫”,在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视频和文字作品获2020年度泰国“汉语桥”微视频大赛三等奖、第五届驻邕高校新闻评论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学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也有很多。新闻专业学生积极报名担任中国—东盟博览会、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志愿者,踊跃参与学校每年组织的新闻采写大赛、视频大赛等比赛,积极参加新闻采风、新闻名家讲座、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以及参观广西日报社报史多媒体展示馆等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感知记录时代脉搏。
三、结语
新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绝非可有可无,更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它既能指明行进的方向,也能提供前行的动力。只有全方位培养合格的新闻战线接班人,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每所高校都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