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儿社会交往 看见成长的力量
2021-02-12周奕伶
周奕伶
幼儿进入集体后,会面临很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笔者每次接手新小班后,都会从幼儿家长那里接收到这样的担忧:担心幼儿在幼儿园哭闹;担心幼儿不合群;担心幼儿的学习效果等。但等到小班的第一学期结束后,很多家长则表示不再担忧这些问题,幼儿很好地适应了集体生活。由此可见,小班幼儿从不会人际交往到学会人际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名幼儿都需要融入集体生活、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他人交往,这也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悉心引导。
每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进入集体后的表现不一。教师需要多关注、分析幼儿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引导,把握幼儿的交往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向幼儿传授关于交往的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推动家园共育,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不仅在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以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6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而3~6岁也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注重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面对即将开始的集体生活,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笔者将小班幼儿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不愿交往型,这类幼儿一旦离开熟悉的家人或是进入陌生的环境,就会不愿交往,只会躲在一边观察同伴和教师;②认人交流型,这类幼儿进入陌生环境后会找到眼熟的同伴或者教师,优先跟熟悉的人进行交流;③不管不顾型,这类幼儿不怕生,只要班级内有好玩的玩具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④缺乏安全感型,这类幼儿信赖自己班级的教师,但在看见其他班级的教师、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进入班级时会紧张或哭闹;⑤主动交流型,这类幼儿会主动和他人交流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⑥安静型,这类幼儿对于新的环境和同伴没有明显的抵触感,每天在幼儿园时都是安安静静的。
从上述幼儿的表现来看,幼儿都有交往的需要,但是不同的幼儿展现需求的形式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先分析和了解幼儿的交往需求,再用适当的方法推动幼儿开展人际交往。在小班初期,教师首先要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再通过各种集体游戏让他们互相认识,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自我介绍、“打电话”、分享玩具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帮助幼儿认识班级的同伴,让他们记住班级里同伴的名字,激发幼儿的人际交往需求。
幼儿在初期的交往需求仅是一种接近同伴的需要,随后会逐渐变为与同伴一起参与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最后变为初步掌握交往技能的需要。为了迎合幼儿不断变化的交往需求,笔者积极创设了温馨的班级活动环境,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以吸引幼儿参与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小班的幼儿刚入园,对于陌生的环境还不太适应,往往不愿意主动交往。这时,教师要用亲切的微笑以及和蔼的态度去接纳每名幼儿。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要用温暖的话语、有趣的手指游戏、丰富的故事与幼儿进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妈妈”般的温暖。在此过程中,教师每天亲切地拥抱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与教师交往,帮助幼儿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进而让幼儿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在集体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促使幼儿之间进行交往。幼儿在感受到宽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氛围后,就会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
(二)用语言开启幼儿交往之旅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尊重他人。笔者从幼儿的语言交流入手,鼓励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让幼儿在小组游戏中学习“你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引导幼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愿。渐渐地,幼儿在进行桌面游戏、户外活动、创造性游戏、学习性区域活动时,不仅会主动地与小组同伴进行语言交流,还会积极地拓宽交往范围,主动地去结识小组以外的同伴。
(三)利用丰富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交往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在进行集体游戏时,幼儿容易因选择游戏角色发生争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游戏角色的人数和条件,引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比如,“建筑工地”是很受笔者班级的幼儿喜欢的游戏,但是该游戏可扮演的角色只有6名,总会有幼儿没有被分配到名额。在小班上学期时,幼儿互不相让,没选到游戏角色的幼儿会赖着不走,甚至哭闹着要玩,并且很难听进笔者的劝导;到小班下学期,经过笔者引导,幼儿开始学会通过与同伴沟通来获取参与游戏的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应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在第一次到幼儿园操场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有的幼儿会因为人多而感到害怕,还有的幼儿非常抗拒参与这类集体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当设计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一)“大带小”活动
笔者请来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幼儿一起参加“中秋品尝会”。在“中秋品尝会”活动中,小班幼儿牵着大班幼儿的手,在大班幼儿的带领下品尝美食,感受人际交往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二)年级组“迎新活动”
笔者与小班的其他教师共同组织了年级组的“迎新活动”。在“迎新活動”中,幼儿穿上和家长一起精心准备的童话剧服装,轮流走上舞台,大胆展示自己的美。这类年级组的集体活动,使得幼儿踏出了自己的班级,和其他班级的幼儿一起参加活动,拓宽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
(三)合作类游戏
比如,“炒黄豆”游戏需要幼儿两人一组完成侧身翻的动作;“小熊运球”游戏需要两名幼儿用身体进行配合并将球运到终点;“过小河”游戏需要幼儿利用手中的“荷叶”与同伴合作“过河”。幼儿在合作类游戏中学会动脑,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教师应通过家访、家长会、QQ群等多种方式和幼儿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了解他们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请家长以身作则,家园共同培育幼儿的交往能力。比如,“亲子运动会”的“毛毛虫”游戏需要八名幼儿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参与,才能使“毛毛虫”向前爬行。这类亲子合作游戏能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在一次家长开放活动中,笔者请家长们分享各自家乡的端午习俗,一开始家长们都有些拘束,但是在一位母亲率先举手回答后,她女儿骄傲的神情激起了其他幼儿的好胜心,于是幼儿都急着叫自己的家长快举手回答。由此可见,家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