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层教研转型的起点与重点

2021-02-11夏胜先张先义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

夏胜先 张先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基层教研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安徽省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精准把握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将教研服务重心下移到一线学校师生,持续提升教研服务品质,系统设计研修任务,创新教研方式,组建教研共同体,搭建共享交流平台,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基层教研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 基层教研机构;教研转型;跟岗教研;学科建设;跨学科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10-0034-03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保障和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由于长期存在的应试思维,基层教研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研究教材、研究试题、研究应试技巧”,在“如何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多停留在“揣摩考试大纲、研究考试规律、传授应试技巧”等技术层面,在理解和执行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与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等方面缺乏引领性,离有效支撑育人方式改革的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打造体现方向性和创新性的教研特色、引领区域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服务教师个性化成长,成为新时代对基层教研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安徽省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淮南教研室”)精准把握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积极推动教研转型,在提升教研服务品质、系统设计研修任务、创新教研方式、组建教研共同体以及搭建共享交流平台等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研转型之路。

及时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将教研服务重心下移到一线学校师生,切实提升教研服务品质,是新时代基层教研机构教研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淮南教研室彻底摒弃“行政管理”的思维模式,以平等的身份、专业的水准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淮南市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与推动者。

首先,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或挂职锻炼制度,要求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到中小学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或执教公开课、研究课等不少于40课时,市教研员每年听课(或上课)时间不少于60节。

其次,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推进淮南市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改变过去在教研活动中无主题、无序列、无标准的“三无”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主题、设立专题、构建序列,做到教研活动开始有规划、过程有记载、结果有量化、人人有成长的新教研。

再次,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联动的方式设立教研基地,及时发现学校课改探索,培育学校教改实践,推广校本教研经验,扩大校本教研影响,示范引领其他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最后,建立教研蹲点基地制度,运用“望”(校容校貌)“闻”(学校专业困惑)“问”(师生学习需求)“切”(资源使用)工作法,以参与式服务代替指令性安排,注重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融,从而实现了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共同成长。

经过不断实践,淮南市逐步构建起开放互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研体系。

其一,优化教研服务体系,推动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研方式、教研评价、教研反思以及教研改进的系统性改变,形成了深度互动的教研环境,既包括专家讲座、学术论坛、专家入校指导、学科教研活动、跨区域教研活动、跨学科教研活动、跨年级教研活动、混合式教研活动,还包括短期培训、跟岗任务、课题研究、交流活动等。

其二,系统设计教研任务,形成了聚焦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教研任务清单,包括“研究自己”“研究新课标”“研究评价”“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作业”“研究考试”等。例如:在“研究新课标”研修任务中,我们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变化和设计意图,思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在回应时代变化和引导教育改革方向中的历史性和革命性意义,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良性互动,深刻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根据自己的专业风格寻找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其三,加强研修成果过程性评价。教研成果的提炼、发表或出版,是一个教师教研实力的体现,是示范、影响其他教师的重要标志。在研修过程中,我们要求研修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者一个教学设计,或者一个课程评价策略,或者一个个性化教学案例,或者其他任何形式自认为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成果,作为教师教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研修任务的基础上,淮南教研室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修成果,探索出教师教研与职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教师中长期成长路径。

进入新时代,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提升,他们并不一定缺少基本学科知识,也不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更不缺少新技术的简单操作,而是缺少一种共享教育智慧的平台,缺少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综合高效应用的能力。[2]可见,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激发教师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小学教师分享教育智慧、促进思想碰撞搭建平台,是有效激发基层教研活力的必然选择。為此,淮南教研室将常规教研与跟岗教研相结合,拓展跨区域教研空间,推动教研方式创新。

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淮南教研室基于新课改先行地区探索出的成功经验,遴选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水平中小学作为跟岗研修学校,实现了常规教研与跟岗教研相结合,充分汲取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跟岗教研是有效提升教师研修参与性、体验性的研修方式,骨干教师深度参与带岗教师的集体备课、学科教研、跟班听课等活动,近距离与名师交流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澄清久思不得要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教师通过观察和思考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加速成长道路。

例如:2020年12月,淮南教研室协助十位跟岗教师走进北京十二中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一线,带着问题观摩学习、深入交流、主动思考,取得了跨区域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引领超越的预期成效。通过三周的学习交流,跟岗教师与带岗教师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学习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学专业能力。活动结束后,跟岗教师及时将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提升改进的方向等学思感悟分享传递给全体教师,把跟岗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改进的创新性举措,从而有效扩大跟岗研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所学校要获得长期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个关键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能够培养一大批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促使学校教师队伍质量获得有效提升。[3]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科教研,淮南教研室以组建教研共同体为着力点,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共建基地学校建设,搭建起学术研究中心与各共建学校沟通、交流、合作的坚实平台。学科共建基地的建设,充分借助高水平学科教育资源,帮助各校教师团队关注学科研究热点,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为促使一线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者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学校通过学科联盟、深度合作获得更优质的内涵发展。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跨学科思维,因此深入推进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势在必行。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教研员不能再把自己只定位为某个学科的教研员,这样既导致专业发展受限,又不能很好地在教育改革中履行职责,更不能很好地完成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教研员要从“学科本位”中走出来。[4]为此,淮南教研室打破学科局限,组建跨学科教研组,制定跨学科教研制度,建立更加开放的跨学科教研机制,通过设立跨学科课题项目、开展跨学科研讨会、设计开发涉及多学科问题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向跨学科教学侧重,有效地推动了跨学科教研的深入实践。这就为不同学科的教师“跳出学科看学科”创造了机会,在对话、碰撞和交流中,教师以跨学科思维开展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得到有效激发,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新时代教师个性化成长需求特征突出,淮南教研室积极搭建共享交流教育智慧的平台,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以成就动机激励教师加快自我成長。

一方面,主动借力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推荐资源优质、丰富的网络平台,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引导教师有效利用、分享网络平台上的虚拟实验室、图书馆、省部级优质课、名师大讲堂等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共享教育智慧中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淮南市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组织专家团队开发淮南市教学资源网络平台,按照“教师研发—组内评审—课堂应用—反馈修改—校内评审—组织上报—县级评审—反馈完善—市级评审—反馈完善—上传入库”的资源开发流程完成区域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教师实名注册后,可免费下载使用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建构教学资源学习模型,编制教学资源知识地图,完善学科知识匹配教学资源网络,在科学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年段特点的基础上,对引进的资源进行增加、删减、重组等工作,实现与校本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可将自己创造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教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和困惑,从而在研究、创造、分享、反思、改进的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沈茜,梁威.职业生命的“美丽蜕变”:从一线教师到优秀教研员—兼论教研员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J].教师教育研究,2016(3):73-79.

[2] 龚道敏.新时代基层教研机构亟待改革创新[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8(6):52-54.

[3] 吴雪霞,阮萱.让学科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石—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推进学科共建基地学校深度合作[EB/ OL].(2020-10-29)[2021-09-22].http://www.jyb.cn/rmtxwwyyq/ jyxx1306/202010/t20201029_369335.html.

[4] 冯丽.开启新时代教研蝶变之旅—记陕西省中小幼教研员省级培训活动[N].教师报,2020-12-23.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