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苏北,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2021-02-11本刊编辑部
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是丰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美誉的丰县县城南环路东端,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2016年,学校成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丰县办学点,目前形成了集“3+4”本科、“3+3”专科,五年一贯制大专、对口高考、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等一体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理念,坚持“以质立校,育人为本,就业为先,服务地方”的宗旨,秉持“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的校训,“崇德、敬业、求实、勤奋”的校风,“严谨、善导、爱生、乐教”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好问、创新”的学风,大力实施“三明教育”和“四化管理”,严抓“五条底线”,以“6S”管理为依托,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了办学水平。学校以“扎根江苏,引领全国”为目标,积极探索经济落后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现在已经跻身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一方阵,成功辐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办学经验得到了相关省市兄弟院校的推广。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实践,探寻总结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本刊编辑部编辑王文静专程采访了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国彬。
王文静:徐校长,您好!很开心能与您有这一次这样交流的机会。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是咱们江苏省最北部的一所职业学校,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下,您认为丰县中专近年来逆势上扬,学校在哪些工作上卓有成效?
徐国彬:您好!谢谢您对我们学校的关注。作为江苏省最北部的一所职业学校,尽管我们在地理位置和经济上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近年来学校围绕德育品牌打造、教师团队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跻身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一方阵。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特色育人机制。学校贯穿“一个目标”、秉承“二为校训”、弘扬“三明教育”、实施“四化管理”、落实“五条底线”、推行“6S管理”,形成了我校“123456” 特色育人机制。按照 “道德品质+职业技术+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丰富德育课堂,抓好德育渗透,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知,不断提高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同。不仅丰富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品位,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深度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学校还丰富德育载体,增强德育活力,开展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主题教育和特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自信。为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学校重点培养了德育干部团队、德育教研团队、心理辅导团队和学生干部团队,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班主任沙龙等德育团队活动;积极探索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渗透,充分发挥了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先后创建成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奖”和省“创新创业先进单位”称号,建成1个省级德育名师工作室。
二是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名特優教学团队。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突破口,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明确了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水平、师德及保障等五个方面建设总目标,并细化师资“双主体”建设机制、专业“双带头人”机制、课程“双骨干教师”机制、实习“双指导教师”机制等八项具体建设指标。通过多层次引进、全方位培养、科学化管理等举措,大力提升教师素质,引进高水平技能人才,以“引进优秀人、用好现有人、留住关键人、培养青年人”的方式,实施名特优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能工巧匠”引进工程。学校还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渤海大学,组织97名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提升培训;搭建多元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化能力,实现“教学名师”的新突破;用好现有招聘政策,打破五唯观念,引进了7名技能大师入编进校;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聘用32位行业专家来校兼职,共建“电动三轮车”“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家居”等研发基地。两年来,学校培养正高级教师2人,省名师工作室2个,省领军名师1人,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72人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
我们有一支十分能吃苦、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今年11月底,我们徐州市查出一例新冠肺炎疫情阳性患者。接到上级通知后,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连夜召开了专题会议,早晨五点钟,我们精心选派的145位骨干教师全部赶赴到学校相关岗位上,为因疫情滞留在学校的近4 000名学生做好保障。他们服从安排,服从大局,毫无怨言,连续五天五夜吃住在校,确保学校平安稳定,为开学复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老师们日常工作能吃苦,关键时刻肯奉献,危险时候敢担当,这正是我们学校教职工群体的最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丰县中专校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
三是以服务发展为目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学校以“教学改革+特色发展+办学质量”为基点,实施“技术人才+生产效益+长远发展”策略,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构建合作新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共建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焊接机器人等5个校企一体实训基地,共同承训师生与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与徐工集团、江苏巨杰集团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积极推进5个1+X试点证书项目,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探索“1+N+1”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地方中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学校教师与企业大师互聘互认制度,完成互动交流160余人次。两年来,学校为我县“智能装备”一号产业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打造高质量合作命运共同体,展现地方发展中的“学校担当”。
王文静:谢谢您精彩的分享!近年来,学校打造的“三明、四化”德育特色在全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经验?
徐国彬: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们以“三明教育”(明事理,做一个懂规矩的人;明学理,做一个知勤勉的人;明人理,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为核心,积极实施“四化管理”(校园氛围军营化、班级管理制度化、学生管理自主化、教师行为示范化),严抓“五条底线”(严禁在校内外打架斗殴、严禁在校园内抽烟喝酒、严禁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严禁校园内私藏用手机、严禁上课时睡觉),推行“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初步形成了我校“123456”德育特色,提升了德育特色育人成效。同时,我们在学生行为养成上下功夫,抓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小事,把讲究卫生、讲究仪容仪表、用语文明礼貌、车辆排放有序、不大声喧哗打闹、不翻墙进出校园、课间跑操规范、午间静校守时、零食不越界外卖不入校、爱护公物等作为学生在校必须遵守的“十项常规”,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此外,学校还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近年来,学校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处室系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学校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述人生”“唱红歌”“讲党史”等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学校德育的落脚点在学生,2020年暑后,我们针对当前部分中职生理想信念不足、目标方向不明等现状,在全省中职学校内率先提出“目标教育”,按照系部有目标、班级有目标、人人有目标的要求,开展“目标上墙”,通过寻找目标、确立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等环节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只要是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益的目标,我们都鼓励,可以仰望星空,更鼓励脚踏实地。一年多来,通过“目标教育”的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得到加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改正,形成了比先进、当先进的喜人局面,此外,学生志愿者队伍得到壮大,涌现出王御驰、李涵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形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梳理和总结,让我们的“目标教育”形成体系,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和作用。
近年来,我校德育特色硕果累累,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徐州市五四红旗团委,连续多年蝉联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模拟法庭大赛第一名。2020年10月,由我校发起的“五条底线”管理,被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全面推广。
王文静:学校的德育工作确实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管理外,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管理经验吗?
徐国彬: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除了德育工作外,首先,我们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着力打造以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4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滚动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体现核心素养的多元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还推行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校内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教师答疑解惑;网上课堂传授基本知识、促进拓展学习;企业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我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制度需要完善,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自由选择老师、选择课程提供可能;完善在线教学平台,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借助雨课堂、云课堂、智慧校园在线教学平台等多个信息化平台,方便学校进行混合式教学,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馈。
其次,学校建立健全各类大赛机制,堅持以大赛促提升。学校多年来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出台《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大赛工作意见》和《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大赛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大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实现技能大赛覆盖每个专业、每位老师、每名学生,使大赛工作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重点工作。
再次,学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工作规范,完善了《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并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教学、实习、就业改革的重要依据;实行校、系、教研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状态及秩序每日巡查制度》,全面监控教学过程和质量。
最后,学校通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多位一体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调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双创意识的培养。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课程体系,建立创业实训,扶持学生创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企业实际工作场所、学校提供的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练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五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省、市教学大赛中成绩优异,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奖项72项;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46人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连续5年位居徐州市之首。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活动的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平均过关率达到95%以上,位居徐州市首位。五年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43篇,申请专利23项,省级课题立项8个,市规划课题8个,个人课题22个。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教学大赛先进单位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徐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考核第一名。
王文静:学生之所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学校老师的辛勤培育,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您能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对教师的管理经验吗?
徐国彬:伴随着学校近年来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我们深感高层次人才匮乏,学校加大了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丰县中专校位于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在人才工作方面遇到了很多难题和挑战,人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在苏北地区更加凸显。我们学校位于江苏省最北部,经济条件不比苏南地区,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如何把学校发展急需的教师招进来,满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是摆在我校人才工作方面的首要难题,为解决人才难题,我们主要从“招、留、引”三方面下功夫。首先,学校党委积极向上级申请相关政策,赴吉林技术工程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开封大学、合肥大学等省外高校招聘教师,近三年共招聘编制教师78人,今年我们招聘的教师中有一名还是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其次,招的来,还要留得住。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发生,一批优秀的教师或因为待遇、或因为个人职业发展等选择苏南地区的学校或者市区职业学校,为此,我们克服困难,为优秀青年教师在大赛、个人提升、科研、职务晋升等方面积极搭建舞台、提供帮助,打好亲情牌、感情牌,确保优秀人才尽可能少的流失。我校师辉老师是徐州市名师,教学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为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面对苏南职业学校频频抛出的橄榄枝,学校以事业留人,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上,让其担任高职教育系系主任,今年该同志顺利的评上了正高级职称。在此,非常感谢丰县县委将我校作为全县唯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试点单位,从提供免费住房、发放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县委编办还一次性为我校增加了74名编制,目前学校编制由350名增加到424名,一批同志因为编制的增加有望解决困扰多年的副高级职称问题。
在学校的教师管理方面,首先,学校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打造名特优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狠抓教师、教材、教法,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升实习实训水平,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和专业建设,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两个关口。其次,学校加強“三师工程”建设,创新师资管理机制。紧紧围绕省市名校长、“三师工程”评选,以名师为引领,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对获得省市“三师”称号的教师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期内的目标任务,由各系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逐年进行考核,期满进行全面考核。积极为“三师”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展名师论坛、教育沙龙、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鼓励他们在发挥作用中锻炼提升。根据“三师”实际需要,学校还会开展参观考察、学习研修等培训活动,支持他们开展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学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内驱力激励机制,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众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目标愿景激励,学校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实际制定教师发展目标,以此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奖励机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会奖励那些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意志坚忍、方法创新、高效实践的教师,让教师拥有专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这也是教师在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另外,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强化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担当,改变那种尽职尽责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奖励,不尽责的教师只要不触碰师德底线也乐得逍遥自在的现状,从而有效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后培训关系密切,学校积极建立与完善教师培训指导机制,宏观把控教师培训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师发展体系,保障广大教师发展观念的转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定期轮训、终身进修制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因此,这些制度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挖掘教师潜能。
三是建立教师多元成长机制。学校采取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长工作坊、学术沙龙等形式,由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统筹规划、过程指导等,并依据学员需求,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集中研修活动。深化政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校内“企业讲师”流动岗位,大力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等任教;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王文静:作为一所县城职业学校,丰县中专校一直坚持反哺地方,在促进丰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您可以介绍一下贵校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徐国彬:我们以坚持“三高认同”为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主动对接丰县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构建合作新模式与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新机制。围绕我县“工业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推进与江苏埃比西斯、江苏巨杰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打造丰县加工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开拓创业孵化项目研究,打造校企合作的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军转人员、社会待岗人员技术培训,扩展丰县本地企业技术人员覆盖面,为基地技术服务和生产创造利润。
第一,学校牵头每年定期举办两期实习学生校园招聘会,积极邀请徐工集团、埃比西斯机械、江苏君乐宝等规模以上企业参加招聘会,不断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为地方企业及时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参与政府重大政策研究,参与《丰县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继续将学校基地和专业群项目纳入《丰县双向突破工程》《丰县为民办实事工程》《丰县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打造成丰县招商引资的一道闪亮名片,使政府、行业、企业高度认同。
第二,学校依托现有智慧校园,加快推进信息发布、数字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等“四大智慧”平台建设。我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化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依托丰厚的汉文化资源,按照“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将汉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品能合一”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以丰县红色教育基地湖西抗日根据地——张后屯村共建红色教育德育基地,增强德育素养;继续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活动,加大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子女的招生人数,学生学习期间,除免除学费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及慈善捐助等政策,使家长、社会高度认同。
以国家把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化在省机电职教集团、省建筑职教集团、徐州市美容美发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构建具有指导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意见,富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有力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学校还与国外优秀学校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品牌优势。
王文静:徐校长,“十四五”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请您谈谈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徐国彬:“十四五”时期是党的十九大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后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学校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们校党委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通过校党委会、行政会、全校党员大会、全体教职工大会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未来的五年,我们将通过着力实施基础设施扩容、师资队伍扩容、实习岗位扩容等扩容计划,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重点做好调整办学层次、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办学格局等工作,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地方发展匹配度;有序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完善运行管理、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服务学生发展、服务本地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强化职教服务意识,提升社会发展贡献度。
我们希望“十四五”时期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与培训全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职业学校前列,对口升学稳居省内中上等水平。通过不断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拼搏奋进,用更坚定的信心、更扎实的工作,全力谋划和推进学校快速发展、强势发展。
王文静:谢谢您对学校的介绍,作为苏北的一所职业学校,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经济条件欠佳的条件下,丰县中专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人非常佩服!再次感谢您的采访,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学校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