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连续干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指标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1-02-10刘云谢天鸽李小巧
刘云,谢天鸽,李小巧
(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漯河市妇幼保健院 门诊部,河南 漯河 462000)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且目前该病病死率仍在持续攀升[1]。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冠心病患者变得随处可见,由冠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患者逐渐增多[2]。由于我国社区医院以及家庭医疗体系尚未健全,多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缺乏康复指导,病情容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3-4]。有研究提出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多元化连续护理可延缓其出院后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情况[5],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7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探究多元化连续护理对患者心电图指标以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81岁,平均(63.64±17.82)岁;病程12~138个月;心功能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级7例。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46~79岁,平均(61.72±15.36)岁;病程11~139个月;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11例,Ⅲ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为导向拟定诊断标准:(1)有心悸、胸闷、难以呼吸等症状,运动后、平卧时症状加重。(2)心脏彩超提示心脏体积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50%。(3)心律失常、心电图提示原发疾病,存在心肌缺血改变,出现ST段下移、病理性Q波、T波低平。(4)胸片提升肺动脉、静脉压升高,肺门阴影扩大。
1.3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心力衰竭;②年龄45~85岁;③愿意接受院外护理干预且可配合医务工作人员进行随访调研;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处于冠心病急性期或同时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②接受过开胸手术(1~3个月内);③存在意识障碍或无自主意识。
1.4 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出院时,对照组接受传统出院康复干预。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多元化连续护理干预。(1)与社区医院联动干预。主管医生与患者共同商讨确定出院后康复机构,可选择邻近社区医院。医院在患者同意情况下建立档案,将病情、治疗手段、预后情况、使用药物等事项标注在内,3个工作日内转至社区医院,与社区医护人员进行电话沟通。(2)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组建多元化连续康复管理组与家庭干预组。多元化连续康复管理组成员包含专科与心理学医生、康复治疗师、主管与专科护士、社区护士。家庭干预组包含社区护士、患者与家属。以上两小组成员均参与培训,内容包括疾病康复特点、康复干预措施、康复计划制定。(3)随访干预。主治医生、心理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于患者出院1周后上门随访,评估患者康复进展并定制康复计划,保持每月1次随访频率。社区医护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干预,随访频率保持2周1次。(4)基础护理干预。家庭小组对患者康复计划进行督导,定时开展疾病康复讲堂,发放疾病康复宣传手册。医院与社区护士定期监控患者血糖、血压基础指标变化,据指标情况指导患者运动。(5)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保持耐心,帮其缓解焦虑以及抑郁心情。
1.5 观察指标(1)心电图指标。包含QTc间期、QRS时限值、QRS电压值,测量患者出院前1 d及出院3、6个月后三项指标情况。(2)运动耐力。包含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发生心绞痛概率,测量患者出院前1 d及出院3、6个月后运动耐力指标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心电图指标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QTc间期、QRS时限值、QRS电压值主体内效应(F时间、F交互)、主体间效应(F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后,观察组QTc间期、QRS时限值低于对照组,QRS电压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2.2 两组运动量、运动时间比较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运动量、运动时间主体内效应(F时间、F交互)、主体间效应(F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两组运动量、运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后,观察组运动量、运动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量、运动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运动时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将有无心绞痛设为因变量,自变量为处理因素(观察组=1,对照组=2),测量时间点分别为出院前1 d、出院3个月后、出院6个月后,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时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对改善运动心绞痛均有效果,观察组效果更佳。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运动时心绞痛发生率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运动时心绞痛发生率广义估计方程参数估计值
3 讨论
目前全球共2 600多万人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该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负担[7]。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负担过重、心脏功能衰退、心室重构无法逆转,患者康复周期较长,院内治疗已难以满足患者需求[8-9]。因此,院外康复被纳入心力衰竭治疗流程,为保证院外康复治疗有效性,医院、患者、家属与社区康复单位应形成康复闭环,共同为患者康复努力[10]。在传统心力衰竭院后护理中,患者与医院、社区联系少,对医务工作者依从性差,康复效果极低[11]。多元化连续护理作为近年来新型护理模式多被用于临床慢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护理方式,对患者出院后康复认知水平与健康观念有明显改善作用。该护理模式指利用医疗大环境对患者出院后进行连续、延展性护理,加强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意识同时切实加快康复进度,降低再次复发概率[12]。同时,多元化连续护理可提升患者康复主动性,为患者回归社会打下基础。由于冠心病患病受生活习惯影响,致病危险因素较多,患者出院后处于无人干预情况下,易出现病情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3]。多元化连续护理从根源解决患者出院后孤立无援局面,将院内护理延续到院外,严密把控环境中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实施多元化连续护理可提高患者医嘱依从性,提升康复效率。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预后差、生活质量低,易焦虑[14]。多元化连续干预可缓解患者焦虑心理,促进患者科学应对疾病[15]。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指标与运动情况更好。多元化连续护理可随时监控患者体征,对可能发生的应急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患者本身相互联合,充分调动患者出院后可利用的医疗资源,达成无缝隙、无间断护理。在这种针对性康复模式下,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到满足,且因康复过程中支持力量大,其康复信念可得到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对由冠心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多元化连续护理,对改善其心电图指标参数、增强运动耐力有较好作用,同时也可为院外康复打下良好基础,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