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存目想”之语义考释

2021-02-09田静邓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谢赫心存大词典

田静 邓明

【摘要】成语的构成要素是词,探寻词所承载的古义和僻义,有助于准确把握成语的语义。若想精准解读“心存目想”的语义,必先明悉“存”与“想”的词义:当“存”表示存在,“想”表示看见、仿佛看见时,“心存目想”意为心里留存人或事物的形象,眼睛就会看见其浮现的影像,多指书画作者凭借记忆或想象再现熟悉的人和事物;当“存”表示思念,“想”表示看见、仿佛看见时,“心存目想”意为心里思念某人或某事,眼中就会重现其形象,形容对人或事物仰慕或思念。

【关键词】成语;存;想 ;心存目想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39-03

【本文著录格式】田静,邓明.“心存目想”之语义考释[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39-141.

引言

各类词典对“心存目想”的释义不尽相同。《汉语大词典》:“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第七卷:373)《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凝思想象。多就追忆故人或往事而言。”(2009:1274)《新华成语大词典》:“存:思念。目想:闭目遐想。指用心思索盘算。也指对人和事物的思念。”(2013:1670)究其原委,盖未明晓“存”“想”之词义所致,故或避而不注,或望文生训。实则,“心存”与“目想”均为主谓结构,“存”与“想”分别是“心”与“目”施行的动作行为。“心”与“目”的意义明晰,只要探得“存”与“想”的意义,则可以准确理解“心存目想”的语义。

一、“存”之意义辨释

(一)“存”之“存在”义

“存”表示“存在”为常用义,不烦赘述。就“心存目想”成语本体而言,“存”可指存在,此有成语变体为证。如“心存目想”或作“意在目想”“意存目想”。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谢赫》:“(谢赫)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或作‘归’)。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明·梅鼎祚编《陈文纪·谢赫》略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谢赫》:“姚最云:‘点刷精研,意存形似,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目想毫发,皆无遗失。’”《御定佩文斋书画谱·谢赫》:“谢赫写貌人物……意存形似,目想豪(毫)发,皆无遗失。”《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古画品录·谢赫》略同。同写谢赫作画,或作“意在切似,目想毫发”,或作“意存形似,目想毫发”,说明“存”“在”异文而同义,“存”指“存在”显而易见。上例中“意存形似,目想豪(毫)发”,道出谢赫作画前先要在心中形成形容毕肖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重现人物的细微之处,也就是说在动笔前要有从整体和细节上把握好人物特点的作画状态。故而,变体之“意在目想”“意存目想”皆用于作画,可知“心存目想”原本与绘画相关。当“心存目想”用于形容绘画状态时,“存”表示的是“存在”义。

(二)“存”之“思念”义

“存”表示“思念”见诸辞书,无需赘言。“心存目想”之“存”亦可指思念,也有变体成语为证。从历史语料中看,“心存目想”或作“心游(向往)目想”,《文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唐 ·吕向注:“心游目想,谓慕之深也。”或作“心企(仰慕)目想”,宋·夏竦《文庄集·朝陵颂》:“心企音容,目想祖考。”或作“心愿(倾慕)目想”,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亦臣子心愿目想而深可愧恨慊然者,因感而成诗,姑有待焉。”或作“目想心维(思念)”,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为人上米侍郎书》:“平日于古人中,目想心维,恨不同时而生,并席而处。”或作“目想心怀(思念)”,宋·沈与求《龟溪集·贺贾舍人启》:“目想俊游,辄起弹冠之兴;心怀美廕,尤倾贺厦之诚。”或作“目想心忆(思念)”,明·冯惟讷《古诗纪·南还道中送赠刘咨议别》:“目想平陵柏,心忆青门瓜。”综上,“心存目想”之“存”与变体之“游”“企”“愿”“维”“怀”“忆”义同或义近,足证“存”为思念之义。

二、“想”之意义新证

(一)意识视角下,“想”表“看见、仿佛看见”

各类词典对“心存目想”中“想”的解释集中于“思索”“想象”“遐想”等义,然而,这里的“想”实则当表示看见、仿佛看见,各类辞书均不载,试探求如次。“想”本是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思维活动与视觉活动联系密切,甚至可以相互融通而发生转化。一方面,视觉活动与思维活动往往相生相伴,人们惯常是边看边想,或先看后想,视觉活动循环往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思维判断,这种观察与判断的关联性反映在语言中,便可促成思维活动与视觉活动的互通与转换。“想穿”义同“看透”(许少峰,2008:2032),“想开”就是“看开”①,“想来”也即“看来”②;“见”本指看见,然又为“拟议辞”,兼表“想象”③(张相,1979:633);而“盼”既可表示看视,也可表示盼望,“盼望”既可表示远望,也可表示想念(《汉语大词典》第七卷1189);“瞻顾”既可表示“向前看,又向后看”,还可表示“思前想后”(《现代汉语词典》2014:1635)。另一方面,思维活动对视觉活动往往具有支配作用,心里特别想的人或事物往往会浮现在眼前,正所谓“思诸心,存诸目”(明·张以宁《翠屏集·思存稿序》),“(心)存想则目虚见”(汉·王充《论衡·订鬼》)。《周礼·春官·眡祲》:“眡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监,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隮,十曰想。”汉·郑玄注:“想,杂气有似,可形想。”清·孙诒让正义:“谓日旁杂气,形类人物,与上象相类。”据古注知《周礼》之“想”指眼望日旁云气而想见其所似之人物。由于看见所似之人物是通过想象这个桥梁而得到的虚幻影像,故“想”表示看见实际上是指仿佛看见。

(二)语用视角下,“想”为“看见、仿佛看见”

如上所述,想”可由思维活动转化为视觉活动,则“心存目想”之“想”表示看见、仿佛看见,在语用中也就更顺理成章了。(1)从宾语性质来看,“目想”所带的宾语多为有形可视之物。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第一》:“欲为道者,目想日月,耳响师声。”宋·刘一止《苕溪集·贺皇太后还阙表》:“陛下心存问寝之期,目想回銮之节。”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二:“心游瑰玮之书,所以慕高远;目想清旷之域,所以遗繁华。”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告亡儿肆夏文》:“心忆儿事儿言,目想儿形。”“目想”的对象既是可视的,知“目想”犹“目见”。(2)从上下文来看,“目想”常与 “如”“若”“仿佛”“见”等词搭配使用。唐·慧净《杂言》诗:“旋遶经行砌,目想如神契。”宋·卫湜《礼记集说·祭义》:“思念其亲,精意纯熟,目想之,若见其所为。”宋·张君房《云笈七籤·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魄灵帝君在明堂,心存目想,常使仿佛,将其逾年,真形见也。”宋·李觏《旴江集·麻姑山重修三清殿记》:“壤地之殊絕,人物之瑰怪,目想其处,谓如钧天帝庭,非下土之仿佛也。”以上4例,上文曰“目想”,下文曰“如神契”“若见其所为”“常使仿佛……真形见也”“谓如钧天帝庭,非下土之仿佛”,知“目想”之“想”不仅可以表示看见,而且多指仿佛看见,即《论衡》所谓“虚见”。(3)从成语变体来看,“心存目想”或作“心存目视”,唐·欧阳詹《欧阳行周文集·陶器铭》:“物有剽杀焚躯,我取怀藏不虞,心存目视,奢寻彼至,室满堂盈。”或作“心存目见”,宋·朱子《孟子精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章》:“君子心存目见,惟义而已。”或作“心存目在”,宋·滕珙《经济文衡·论大学传所以释经之义》:“欲学者之于天理,心存目在,而不可以顷刻忘也。”《尔雅·释诂》:“在,察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存往者,在来者。”清·王聘珍解诂:“存,恤也。在,察也。”是“在”有察视之义。或作“心存目识”,明·孙作《沧螺集·书甘澧传后》:“大抵士大夫立身行己皆然,方其心存目识,正使周孔复生,何异于人。”此“识”为辨识之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弘正初得师道首,疑其非真,召夏侯澄使识之。”元·胡三省注:“识,如字。辨识也。”“心存目想”可作“心存目视”“心存目见”“心存目在(察视)”,可证“想”为视觉行为,义为看见。“心存目识”之与“心存目想”,虽不能直接说明“想”有看见之义,但一则可以证明“想”与“识”均为“目”发出的行为动作,二则“辨识”的重要途径是“看”,“识”与“想”词义间的联系灼然可见。(4)从反证上来看,与“心存目想”语义相关的成语尚有“心存目替”,《文选·付长虞〈赠何劭王济〉》:“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以贻之云耳。”唐·刘良注:“替,废也。心常在于何、王,而目不相见,故申怀以赠二君。”“目替”指“目不相见”,此可反证“目想”犹“目见”。另外,在笔者检索的《四库全书》中,未见“心存目思”“心存目怀”“心存目念”“心存目维”等语④,足证“心存目想”之“想”与“想象”“遐想”无涉。(5)从修辞手法上看,“心存目想”采用了古诗文中常用的互文表达手法。广义的互文手法是指一个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在结构上平行相对和在内容上相互补充阐发的特点。并且,互文手法可以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呼应,在语用中起到表示因果、假设、转折、承接等语义关系的作用。比如“眼不见心不烦”,其中“眼不见”与“心不烦”结构相同,平行相对,内容上互相阐发,表示出因为“眼不见”故而能够“心不烦”的因果语义关系。与之同理,“心存目想”中“心存”与“目想”结构上平行相对,内容上遥相呼应,也具有因为“心存”才能“目想”的因果语义关系。所以,“心存”表示心里存有或思念的人或物,则“目想”就是指结果,指因心中存在或思念着某人或某物,而在眼中看到了此人此物的影像。故,“想”当为“看到、仿佛看见”义。

三、“心存目想”之解译

当“存”表示存在,“想”表示看见、仿佛看见,则“心存目想”指心里留存人或事物的形象,眼睛就会看见其浮现的影像,常多用于指书画作者凭借记忆或想象再现熟悉的人和事物。此义项各本词典均不载,故举例如次:唐·卢藏用《衡岳十八高僧序》:“承日公之恩奖,闻众真之故事,心存目想,若见斯人。倘兹理或存,亦旦暮之期也,遂怀铅秉翰序其传焉。”此“怀铅秉翰”记述其人其事。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白蘋洲五亭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此“按图握笔”勾勒山川概貌。宋·邓椿《画继·山水林石》:“先当求一敗墙,张绢素倚之墙上,朝夕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势,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则随意命笔,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此“随意命笔”再现自然景观。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吴伟》:“从老妪索茶饮之,明日复游,老妪已下世矣。小仙目想心存,援笔写其像。”此“援笔写像”追写老妪形象。

当“存”表示思念,“想”表示看见、仿佛看见,则“心存目想”意为心里思念某人或某事,眼中就会重现其形象,形容对人或事物仰慕或思念。唐·卢藏用《衡岳十八高僧序》:“藏用早游斯道,颇涉艺文,承日公之恩奖,闻众真之故事,心存目想,若见斯人。”此对人之仰慕和思念;元·许谦《白云集·拟古战场赋》:“纵一瞬而莫际,眇乎其数十里之封疆,尔乃心存目想,计度数量,岂古人有事于此,遗迹尚存乎!”此对事之追忆和思念。

四、结语

“存”或表示存在,或表示思念,“想”则表示看见、仿佛看见。“存”既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则“心存目想”便自然形成具有两个义项的多义成语。总之,从语素义的层面分析与探究成语,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成语的语义,进而实现对成语的合理运用。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想开】不把不如意的事放在心上。”“【看开】不把不如意的事情放在心上。”释义完全相同。

②《现代汉语词典》:“【想来】表示只是根据推测,不敢完全肯定。”“【看来】根据经验或已知情况做出大概的推断。”释义大体相同。

③《诗词曲语词汇释》:“见,拟议辞。唐·元稹《病醉》诗:‘醉伴见侬因病酒,道侬无酒不相窥。’此见字为相像义,言酒友想像我因病酒而止酒,遂以为我处无酒而不来也。”

④《四库全书》有“心存目忆”1例,宋·马令《马氏南唐书·女宪传》:“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此与“心存目视”(3例)“心存目见”(5例)“心存目在”(2例)“心存目识”(1例)之11例相比,确系例外。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6]吴孟复总纂.续经籍籑诂[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7]萧统.文选[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8]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9]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4.

[11]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沈家煊.“互文”和“联语”的当代阐释——兼论“平行处理”和“动态处理”[J].当代修辞,2020(1).

作者简介:田静(1980-),女,山西原平人,硕士,晋中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古汉语与文化;邓明(1956-),男,山西平遥人,本科,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谢赫心存大词典
心存美好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陈正元 心存感恩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谢赫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