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聚:农村幼儿语言“创意表达”三重奏
2021-02-09曹惠丽
曹惠丽
【摘 要】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通过有效提问,聚焦语言生长点,鼓励幼儿进行表达,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关键词】幼儿;语言活动;提问;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贯穿于一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农村幼儿大部分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教育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与父母、同伴交流的机会。少部分幼儿由于胆小、内向的性格特征,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愿说、不敢说等问题。抛开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单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来说,语言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幼儿说得精彩,教师必须问得有效,追得及时,有效生成。基于对幼儿语言活动的一些思考,笔者在提升农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进行了“三问三聚”的探索和实践。
一、“三问”奏响幼儿语言创意表达的前奏曲
所谓“三问”指的是“精”问、“巧”问和“活”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发展幼儿的语言就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和有机会说并能取得积极应答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氛围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对于农村的幼儿来说,这个条件显得尤其重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引发幼儿表达,拓宽幼儿思路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好提问关。
(一)预设问题—— “精”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的预设须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更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框定幼儿的思路。但是提问的焦点又要紧扣教学目标,使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在这样的问题的导引下,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才能水到渠成。
在儿歌《妈妈过生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梳理出了能推动儿歌情节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问题,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提问生日画面中幼儿熟悉的场景,提炼关键的问题:我和爸爸忙,忙什么?菜式种类、味道怎么样?妈妈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全家人的感受怎么样?其次,教师范念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再提问:你从儿歌中听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增强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根据自己聆听儿歌后的理解各抒己见,大胆交流,为创编儿歌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机缘——“巧”问
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回答会让人出乎意料。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及时抓住提问的时机,通过“巧问”,推动幼儿已有经验的发展,引导幼儿梳理、归纳出思路,回归活动主题,有效提升幼儿的思维质量。
在一次名为《换牙》的大班公开课上,教师讲到换牙常识:“不能用舌头去舔刚长出来的恒牙,否则牙齿就会排列不整齐。”话音刚落,一位“观察入微”的幼儿立马站了起来:“老师,你的牙齿有一颗凸出来了!”教师灵机一动:“对呀,老师就是小时候不懂得换牙的常识,长新牙的时候总是用舌头去舔,所以这颗牙齿就凸出来了。那你们知道以后该怎样对待你们的新牙了吗?”幼儿若有所思地点起了头,纷纷表示不能用舌头去舔新牙。在这里,教师随机应变,抓住了幼儿善于观察、发现的特点,利用自身这一“反面教材”,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借机巧妙地把幼儿的思维拉回了思考的中心,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促进了幼儿的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激活思维——“活”问
如何用提问来激活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教师应尽可能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只用简单的封闭性问题。《纲要》提出要培养幼儿爱思考、爱提问、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表达环境,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因势利导,多方位地给以幼儿表达的机会,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燃起表达的欲望。
在大班主题活动“走近小学”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大胆表述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敞开心扉地畅谈内心的感受。活动一开始,教师便围绕主题展开提问:“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有哪些担心的事情?”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大胆说出了各种担心的问题。对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这样多元互动的问答形式不仅逐步培养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活动中变得敢想、敢说,更使幼儿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表达能力逐步提升。
二、“三聚”奏响幼儿语言创意表达的间奏曲
所谓“三聚”是指聚焦生成、聚焦学情和聚焦留白。要想让幼儿说得精彩,教师还必须关注语言活动中生成性的内容,并及时给予回应,在讲述活动中也要适当“留白”,给予幼儿创意表达的空间。
(一)聚焦生成,及时回应
每个活动的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全部的细节。如果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置之不理,就会与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擦肩而过。反之,若面对幼儿的不同声音,教师能巧妙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回应,就可以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阅读《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时,幼儿的注意力全都汇聚在了阿凡提身上。教师随机回应:“你们知道的真多,阿凡提经常帮助别人,他还会去帮助谁呢?让我们到书本里去找一找吧!”教师抓住幼儿对阿凡提这一人物的兴趣,适时进行有效回应,使幼儿的表达激情更加高涨,随机衍生出其他活动。
(二)聚焦学情,捕捉细节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提到:“幼儿能细致观察任务状态,能够捕捉画面中的细节,从而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并能形成、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学习水平和表达能力,选择适合幼儿讲述的内容来开展活动。《父与子》是一部充满浓浓父子情的漫画,然而这部作品中的幽默和深意对于成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对于幼儿来说却很难完全理解。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漫画中增加了一幅画,使三格漫画变成了四格漫画。由此,整个漫画故事在幼儿的眼中变得鲜活起来,幼儿对漫画故事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思路得以拓宽,连平时发言积极性较差的幼儿也热情地参与到了课堂中。
(三)聚焦留白,鼓励表达
在看图讲述的语言活动中,幼儿手上的材料一般都以图片为媒介,这决定了幼儿的讲述范围和指向。教师要在幼儿模仿讲述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如何在讲述的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讲述的空间,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中利用留白,不刻意框定幼儿对每张图片的认识,而是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以《父与子拍照》为例,教师采取了留白的形式,把第二张图片抽出来进行单独解读,剩下的三张图片留给幼儿自由发挥。幼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漫画故事,其表达能力也在对漫画的解读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倾听幼儿,了解幼儿,使每一次语言活动都成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强磁场,让幼儿说得精彩,玩得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周兢,陈杰琦.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
[4]余胜兰.唤醒心灵的智慧[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8.
[5]葛志芳.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教学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12).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桥中心幼儿园 3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