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1-02-09刘南
刘南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讲解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導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文章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一、前言
思维导图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及语义学理论构建的用于语言知识学习的一种可视化学习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如今有很多小学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一)优化教学模式,挖掘学生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小学生自发性、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实践能力[2]。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思维导图可以将繁杂的阅读信息整合在一起,将单纯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像与简单文字结合的有机体。这样,学生可以更有效地从思维导图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配合使用符号、图形和不同的颜色,使语言文字转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而通过欣赏图画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
(三)培养创新思维,构建知识网络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融入思维导图中,并将其中的重点与其他资源有效衔接,从而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每一次思维导图的绘制都是对自身思维的展现和创新,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会在大脑中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加之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此形成自己的思路,从而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还能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构建全面的语文知识网络,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活旧知、导入话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调动既有的阅读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导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5]。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1.热身互动,激活主题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其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在课前设计科学的互动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活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互动并非闲聊,而是应始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沟通,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6]。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入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作为互动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主动抛出话题:“蝴蝶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谁还记得蝴蝶谷里都有哪些蝴蝶?”第一个问题在于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第二个问题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题的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动脑回忆课文并进行思考。结合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通过板书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美丽的南沙群岛》的逻辑,让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快速把握课文重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科学的互动话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2.互动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可以利用互动引出教学主题。例如,教师可以画出思维导图的大致结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在学生参与互动的同时,教师引导其按照互动情节逐步添加思维导图的内容[7]。在互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点评,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设定的互动场景要和课文内容保持一致。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果园种植”互动场景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互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互动开始前,教师一边讲述“从植物播种到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环节,并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的结构图。随后,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果园种植”场景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模仿植物的每个生长环节。比如,当植物还是一颗种子时,学生可以蹲在地上,缩成一团,模仿种子圆滚滚的样子。在学生完成动作模仿后,教师在思维导图中相应的位置写上“种子”字样。当植物进入发芽阶段,最早有两株小芽冒出,此时学生可以先蹲在地上,然后双手呈V字形举过头顶,代表刚钻出地面的两株幼芽。在学生完成动作模仿后,教师继续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幼芽”字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完成从种子成长为小树、大树,果树开花、结果等不同环节的肢体模仿。按照学生模仿环节的表现,教师在黑板上逐步填写思维导图的内容。在完成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来讲述一颗种子成长为大树并开花、结果的过程。随后,教师正式引入教学主题—《猴子种果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利用思维导图分析逻辑、掌握大意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厘清文章脉络。
1.把握重点,解读大意
按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传授学生阅读技巧。教师引入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析阅读文本的结构,把握重点,了解文章的核心主题。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理解阅读材料。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一课时,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气泡图,其次按照气泡图提出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文章的题目是《有趣的发现》,那么主人公到底发现了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完成阅读后,说出答案:“文章的主人公是达尔文,他来到一个岛上,发现岛上昆虫要么有很大的翅膀,要么没有翅膀。”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答问题后,结合已经画出的气泡图来梳理文章大意。核心气泡对应的内容是“达尔文”和“有趣的发现”,从核心气泡引出的两个气泡对应内容是“有翅膀的昆虫”“没有翅膀的昆虫”。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章大意。
2.紧扣主题,厘清脉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精读文章。围绕思维导图,学生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深挖不同模块对应的细节内容,从而深入理解文章。
笔者仍以教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一课为例。教师在绘制气泡图后,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岛上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文章中是否给出了答案?”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引导,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完成精读后,说出答案:“有翅膀的昆虫能抵御大风,没有翅膀的昆虫不能抵御大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没有翅膀的昆虫和有翅膀的昆虫对应的结果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给出答案:“没有翅膀的昆虫被大风吹到海里死亡,有翅膀的昆虫飞上天空能够和大风抗衡,最终活了下来。”至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完成整个气泡图的绘制。
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课文内容,从而使其快速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厘清课文逻辑。这样,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回顾、提升能力
1.梳理回顾,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结束课堂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回顾所学内容,并使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可爱的小青蛙》,让学生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绘制《可爱的小青蛙》一文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在课后阅读《可爱的小青蛙》时,会自然地想起教师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阅读教学时的思路和逻辑: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其次,看文章分了几个自然段来描述丹顶鹤,在描述丹顶鹤的过程中给出了哪些内容(丹顶鹤冬天从北方飞到南方、丹顶鹤名字的由来、丹顶鹤的样貌、丹顶鹤的家乡);最后,回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可爱的小青蛙》一文时就可以在作业本上绘制对应的思维导图。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材料的结构,分析阅读材料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文章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技巧。
2.查漏补缺,引导创新
阅读本身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和认识不尽相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为每名学生提供详尽的指导。而思维导图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其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漏补缺,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向。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象力,走出教材的限制来绘制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学生在课文主题基础上对“水的种类”进行了拓展,指出了水不仅可以以云、雨和雪等不同的形式存在,还可以是河水、海水、溪水、井水等诸多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自己的思维导图。有的學生以“水的作用”为主题展开了联想,认为水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推动机器运动,还可以解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源泉。还有的学生以“水的乐趣”为视角展开了联想,认为水可以承载船舶,封冻后可以滑冰,在水中加糖可以冷冻成为雪糕等。总之,每位学生都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利用思维导图对课文主题进行了拓展,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学生绘制出充满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环节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逐渐深入阅读主题。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按照略读、精读的节奏逐步深挖阅读材料的内容,层层深入地理解阅读文章的主题、结构布局、中心思想、细节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艳.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外语文,2020(33):100-101.
[2]杨梁.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0(40):162-163.
[3]张缩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07):33-34.
[4]沈琴.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应用效果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9(Z2):144-147.
[5]冯霞.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1):124-125.
[6]叶月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52,54.
[7]高斯涛,陈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1):83-86.
作者简介:刘南(1981.12—),女,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