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育的情怀与理智

2021-02-08程继伍

关键词:语文素养

程继伍

摘    要:高中语文素养归属于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修养,堪称处世立身的一种品质。语文应试能力也是众多素养中的一种能力,但局限于应试,难以客观全面衡量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学校语文既要承担崇高的母语教育重任,又要承受严酷的应试教育压力。高中语文教育期待教师们满怀热情拥抱理想,更迫切需要教师们沉下心来理智务实。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育情怀;教育理智

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怀着复杂的心态,迎来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看倦了多年的老教材,难免对新教材有几分期盼和好奇,可面对新教材,又难免对老教材萌生几分留恋。学校语文不仅是跟其他学科并驾齐驱的课程,而且也为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奠基,理应有高于其他学科的地位和要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期待教师们满怀热情拥抱理想,更迫切需要教师们沉下心来理智务实。

一、全面高雅的语文素养与长远美好的语文理想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修养。确切地说,语文修养事实上是人处世立身的一种品格。不可否认,语文应试能力也是众多素养中的一种能力,但有别于其他学科,纸面的考试难以全面衡量一个人的语文真实水准。“应试语文”常常让语文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打造缥缈愿景还是追求循序渐进

1.纸上谈兵学科核心素养还是在行动中孜孜以求——达成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所需,时代所向。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统编新教材逐步实施的进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如愿以偿,可谓任重道远。

有了理念,我们还需要人人能为的方法;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式的解读,我们需要从上到下的行动。

践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段艰辛的探索历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复杂性。长期以来,语文显性层面的字词句篇教学早已深入人心,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隐形层面始终重视不足。高中语文的四大学科素养,有三大基本归属于隐性要求,高中语文教育一直备受关注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践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又是一个漫长的煎熬过程。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的“产出”相对于“投入”来说,往往显得滞后,有时“投入”很多,等到发现有“产出”,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育本就是一场“持久战”,语文教师需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韧性”。

2.夸大局部知识能力还是重视全面发展——促成语文应用能力需要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

曾经有人认为基础知识很重要,打好基础是关键,于是抛开教材和课文,把大量的時间投入到语文基础知识系列的学习中。也有人认为阅读能力很重要,阅读能力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根本标准。还有人认为写作才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高度集中体现,只要学好练好写作就万事大吉,语文考试也只要考一篇作文足矣。诚然,这种种说法都有合理的一面,但都夸大了某一面,走向了以偏概全。

从内容看,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组成了语文的三驾马车,少了哪一驾都不行。语文基础知识是语言智慧的结晶,思想交流的细胞,文化修养的基石,研究学问的起点;阅读是辛勤的心智耕耘,有趣的心灵旅行,奇妙的心界穿越,凡俗的心情洗涤;写作是真情实感的心灵家园,睿智人生的思想论坛,奇幻无穷的语言魔方,历练生活的文学靶台。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跑在前头的那一驾,那么紧随其后的阅读和写作是“骖乘”。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便谈不上语文能力的延伸;不会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以基本素养为核心,以课程标准为目标,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语文各相关要素的不断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和谐提升。

(二)陶醉于自我满足还是立足于高瞻远瞩

1.语文课堂教学不必夸夸其谈高深理论——情怀植根于理智方能获得预期成效

高中语文教育需要有一种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情怀,也需要有遵循理论、注重技术操作的理智。务实是教育的灵魂,成效是教育的根本,我们不必夸夸其谈高深理论。今天说语文建构主义,明天讲语文教学模式;这个云翻转课堂,那个谓任务驱动……缺乏客观价值衡量标准的概念玩弄,只能造就杂草丛生的语文荒郊野岭。

以曾经“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翻转课堂”为例,这是十多年前来自美国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初只是为了破解恶劣环境中部分学生不能按时来校上学的难题而诞生。它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以破解难点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它从理论上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束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挖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能,搭建了学生分享合作的学习平台。其背后理念的先进甚至超前不言而喻,但现实中是否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条件却值得深思。有教师尝试着用“翻转课堂”和“传统”语文教法同课异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集中在呈现解决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探究)和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一节课由几个阶段的讨论(探究)和交流交替构成,直到收集的问题全部解决为止。课堂氛围轰轰烈烈,学生活动热火朝天,但篇章的整体阅读美感丢失了,优美散文的隽永味道不见了,一直被看好的“语文味”彻底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起了语言的“屠夫”,一篇完美的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如果脱离了字词句篇而直接进行灵魂拷问,就如同一架没有血肉的躯体游离于地狱的边缘。十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翻转课堂”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并没有在中小学普及开来,根本没有出现狂热景象,这是为什么?而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的一些地方,它似乎曾经找到了更适合它发展的空间,这又是为什么?

2.语文课堂教学不要唯我独尊异化理念——情怀缺少了理智失去的何止是教育

高中语文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视角触及天南海北。语文是最具个性特色的学科,也是最需要“教无定法”的学科。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何想要把语文教学固定在某种教学模式上的做法,都无异于给语文教学戴上了一具沉重的镣铐,最终只能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

“慕课”是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它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广泛运用于成人继续教育,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其最大的优势是规模庞大,不受时空限制,拓展了教育的天地。它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崭新平台,虽然优势明显,但在全日制在校教育中至多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普通高中在校教育除了教师传授知识,还有师生面對面的互动、细致入微的情感交流、润物无声的熏陶感化,高中语文教育尤其如此。

高中语文教育似乎有一条捷径,想走捷径的人还有不少,而且套路惊人相似:先是针对某些教育理念大肆炒作一番,然后简单移花接木,把相近领域的做法移植过来。曾经有人放言,“慕课的到来,预示着教育革命的到来”[1],甚至全日制学校必将被彻底取代,教师的职业要在地球上消失。伴随这些异化的理念,就有少数教师将网络教学强行搬进全日制课堂,让全体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将一个面对面的场景硬是模拟成一个宏观的网络世界,将一个活生生的有声课堂转换成了一个无声的“人机对话”的“操作间”。或许这其中有的是盲从,有的是跟风,但这背后是否还有人借炒作从中渔利?

虽然不可否认,当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危急关头,网络教学充分发挥了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但它需要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二、艰难严峻的语文处境与坚持不懈的教学理智

从广义说,人一辈子都在学语文,语文是人生学无止境的学科;从狭义说,语文是学校基础教育所有学科中战线最长的学科,也是所有学科中的奠基性学科。广义的语文属于社会学范畴,狭义的语文既要承担崇高的母语教育重任,又要承受严酷的应试教育的压力。

(一)遵循教学客观规律还是寻求边缘异化捷径

1.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是施教态度,绝不是因循守旧

高中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技巧性都很强的学问。高中语文教育看似很容易,但要取得突破性成效却很艰难。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到教材教法、教学常规,都有一套完整的规范要求。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为例,它有极为严肃的主题——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但全文可读性极强,其中关键的一段写道: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鲁迅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子的态度,让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教师要上出特色、上出味道,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喻证法的妙用。

先“占有”,后“挑选”是这段话的基本态度。“占有”“挑选”什么?学生不难找出文中的四大比喻:“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这需要引导点拨,否则学生理解容易走向极端。怎么“挑选”是关键。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分别是“吃掉”“送药房”“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各自走散”,然后通过讨论明确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形象表格法是一种有效又有趣的教学方法(见图1)。

图1

喻证法形象生动,幽默含蓄,并且锋芒毕露,论证的是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严肃话题,论证的过程必须严谨,教学活动中不能肆意发挥,更不能随意曲解。

2.寻求边缘异化捷径是剑走偏锋,绝不是开拓创新

近些年,高中作文教学流行“任务驱动型作文”,让众多师生有些发懵。“任务驱动”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外来术语,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首次将“任务驱动”“移植”到高考作文领域,认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在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中崭露头角。[2]从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词。倡导“任务驱动型作文”者,往往会先给高中作文教学贴上一个“建构主义”标签,然后套上“任务驱动”的说法,但最终还是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内涵。

如果说“任务驱动”是以任务为主线,按照“任务”指令……那么任何一门课的任何一道有效题,都可以说是“任务驱动型”试题,因为题干的思维指向(通俗说“题干要求”)就是“任务”指令,根本不存在某类作文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情况。面对试卷中的材料类作文题,学生最需要简便实用的审题立意方法,认真读懂材料,仔细推敲意图,明确立意方向,而不是换一个新概念,甚至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坚持脚踏实地精神还是追求急功近利效应

1.脚踏实地是语文教学的常态

我们中国向来不缺脚踏实地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涉及古今所有,包罗中外万象,它植根于一种社会,反映了一个时代,难免折射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政治色彩。但语文学科跟其他许多学科一样,是一门有自身规律和要求的独立学科。面对社会现象、时代浪潮,语文教学活动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教育中的问题,用语文的方法去解答考试中的题目,而不是贴上政治标签,喊几句时代口号。作文教学亦是如此。2020年上半年的教育,脱不开新冠疫情。笔者在议论文教学中,提醒学生要正视热点,写出精彩,尝试设置了这样一道片段写作训练题:

请以“新冠何所惧,战‘疫靠全民”为话题,用例证法写一段150字左右论述较充分并有感召力的文字。

题目围绕当下最热的话题“抗疫”,意图却是“借机行事”,规范用好例证法,充分发挥例证法的效用。“话题”只是一个讨论说理的“平台”,事例只是思想的载体。150字的较严格限制,不能罗列太多具体事例,不能空谈大道理。在有限的篇幅中,学生要充分展示的是“说服力(理)”和“感召力(情)”的能量。

怎樣以理服人?例证法说理的前提是选例要遵循“适合、概括、典型、丰富”的八字方针,然后是合理选用“一体式”和“分项式”论述法。所谓“一体式”是事例中已经巧妙寓含了论述者的思想和观点;所谓“分项式”是在事例后紧跟分析论述。前者语言更简洁紧凑,后者论述更全面深透。这道题有字数限制,比较适用“一体式”。怎样以情感人?议论文的“情”主要体现在气势上,借助排比、反问等语言修辞技巧,不仅能够增强气势,发人深思,还能让事例排序整齐,使说理思路更加清晰。示例如下:

新冠横行,华中繁华都市湖北武汉不幸沦陷,你不感到唏嘘不已?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惨遭毒害,你不感到痛心不已?世界大家庭全人类遭到挑战,你不感到震惊不已?没有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湖北武汉怎么获得新生?没有手足情民族情爱国情,中华民族怎么免遭涂炭?没有同情心互助心团结心,各国人民怎么远离灾难?新冠何惧,全民战“疫”!

上述示例共用了6个例子。第一组排比句嵌合了3个事例和3个反问,分武汉、全国、世界三级,形成了“一体式”论证法,共用了75字(包括标点)。第二组排比句同样运用了“一体式”三例,不同在于整体框架是假设思维方式,每一个“排比支”中又嵌入“小排比”结构,内容跟第一组排比句的每个“排比支”构成呼应,进一步增强“理性”的力度。还有反问的运用,又加大了“感性”的强度。这部分共用了71字(包括标点)。最后,再加12字(包括标点)结论,让思维张弛有度,让说理结构完整。全文所用158字,力求句句浸透理智,字字饱蘸情怀,论述与文采得兼,至理共气势一炉。

2.急功近利是语文教学的另类

高考改革让高中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步入了高考的征途。学考和“选考”贯串了高中三年的始终,客观上“以考领教”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不少学生为了先考好“眼下”,让语文暂时靠边站。本该最受关注的“必考科目”语文的学习却不幸经常出现断层,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学过语文。以提升素养为重任的高中语文教育无奈地在高中最后一个学期才有机会匆匆“恶补”,最终师生只能无奈陷入急功近利的应试泥潭难以自拔。

理性地审视,急功近利的应试语文教育是一种另类,却成了考改进程中的常态,这让我们痛心不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来了,更新鲜的理念、更精选的内容、更科学的编排,伴随着更先进的教法,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拥抱”。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理想,广大语文教师需要有一颗“追赶太阳”的心,虽然其中的许多人还在艰难地摸索。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理智的“头脑”,这样才能在正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还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呼唤素养语文的回归;我们还需要有一块真正属于校园语文的领地,让高中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当我们风华正茂,告别了师范大学,满怀一腔热血,跨上中学语文讲台,我们都“疯”过,我们也都“狂”过,我们都“浪”过,我们也都“漫”过……当我们书生意气渐消,初尝语文教学的沧桑,突然发现付出的跟收获的比例是那么微小,我们是否“冷”过,是否“静”过?我们还缺少“思”过,更需要“考”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03).

[2]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EB/OL].(2015-09-28)[2020-08-24].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wxx2015070

03.html.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素质教育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