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翻拍的本土化困境
2021-02-08朱梦鸽
摘 要:近年来,步入疲软期的国产电视剧在审查制度与畸变市场的双重冲击下更显低迷,整体质量严重下滑,一度陷入“爆款虽多,鲜有佳作”的创作僵局。各大影视制作平台另辟蹊径,纷纷购入热门日本影视剧的版权,试图以翻拍的形式挽救作品口碑,现实却多是观众嫌恶,批评声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比近期热门的翻拍作品与日式原作,从叙事逻辑与文化背景出发,聚焦剧情与人物,挖掘翻拍剧鲜受认可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叙事逻辑 文化背景 精神内涵 价值核心 本土化
国产电视剧从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期一路成长到如今井喷式成长的爆发期,作品数量逐年递增,工业流水线日益流畅,唯独成品质量一路走低,虽然不乏广受好评的精良巨制,但寥寥几部显然无法改变整体疲软杂乱的格局,题材狭隘,剧情劣质,制作粗糙,演技敷衍,似乎已经成了多数观众心目中国产电视剧的代名词,此种情况加之商业力量的驱动与传媒文化的发展,各大影视制作平台纷纷瞄准“翻拍”这一救命稻草,企图通过复制原作的核心剧情,利用原作的观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为新版本的艺术口碑与最终盈利保驾护航。从国剧经典到欧美大片,从热门小说到知名动漫,基于文化与政策等因素的多重考虑,以“立意深刻,篇幅短小,质量上乘”闻名的日本影视剧一度成为诸多制作单位的首选,尤其是最近几年,更是掀起了一阵日剧翻拍热,但无论是开拍前网友们的严正抗议,还是开拍后观众们的嗤之以鼻,都毫不例外地指向了对此类翻拍剧的不认可与不苟同,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的集体受挫,一再印证着翻拍日剧进军中国市场后的水土不服现象。
不管是观众迁怒于制作团队能力低下,唯金钱论的叱责,还是制作团队声称观众要求甚高,创作空间太小的满腹牢骚,观众的反馈与市场的选择总是相依而生的,一部好的电视剧需要两者共同打磨和筛选,由此看来,对本就有口皆碑的经典日剧进行翻拍不仅不是所谓十拿九稳的轻松活计,恰恰相反,在异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这一过程对保留原著精华与适当调整剧情结构及人物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诸多“前车之鉴”的基础上,当务之急不是义愤填膺式的痛批与指责,而是仔细分析个中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确保翻拍后的日剧可以作为中式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精品,为广大观众谋福利。
一、叙事逻辑混乱——人物与情节的失活
一部好的电视剧需要兼具深远的立意,鲜活的剧情与典型的人物形象,多数高品质日剧之所以能够广受好评甚至走出东亚文化圈,原因之一就是制作团队对上述基础元素的反复打磨与精心呈现,在周密的叙事逻辑中阐述故事脉络,表现情节变化,塑造人物性格,实现对剧作题材的深刻思考,在几十分钟不等的单集时长里保证观众可以获取完整的有效信息,收获良好的观影体验;有别于日剧小而精的制作模式,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在市场操刀下,一度陷入冗长且拖沓的剧情怪圈,将几个回合就能表述完毕的情节无限延长至十几个镜头也拍不完的一团乱麻,导致作品节奏缓慢,人物角色定位混乱,叙事逻辑被严重注水的故事情节扰乱,极大地拉低了成品质量,成为观众口中的视觉垃圾。两者之间近乎极与极的矛盾在翻拍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致使脱胎于原版日剧的翻拍剧最终只能得到与原作相去甚远的评分。
2016年,由棚田由纪导演、水川麻美主演的改编自漫画《东京日历》的《东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东京女子》)在日开播,该剧以主人公绫在东京只身一人打拼为主要框架,记录了她从二十多岁步入四十岁这段时间里作为职场女性的奋斗历程和不同的情感经历,通过个体角色绫的成长来透视东京这座城市的光明与黑暗以及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更是将男权社会背景下职业女性的悲喜日常刻画得入木三分,将爱情与面包这一经典命题深藏在绫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更迭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极具代表性又极富普遍意义的女性形象——不完美但贵在十分真实;2018年,翻拍自《东京女子》的《北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北京女子》)、《上海女子图鉴》(以下简称《上海女子》)先后播出,并引发观众对剧情核心与可信度的空前热议,同样都是聚焦一线城市中的女子生存实况,感情生活与职场经历双线并行,两部电视剧虽然保留了原作中通过剧情诠释“独立”与“成长”的核心叙事观念,并在前期试图真实还原“北漂”与“上漂”的辛酸生活,后期却深陷“玛丽苏”“大女主”“逆袭女王”的套路模板,将图鉴实录变成金手指大开的爽文模式,割裂了整体叙事的逻辑链,导致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断层,与“反传统”的命题背道而驰。
以感情生活为例,绫的择偶观通过与现实生活的种种激烈碰撞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她在不同人生阶段与恋爱对象的结合既有强烈的社会典型性,也反映了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带给绫的变化,青春少女时代时期陪伴在身边的是不婚主义的富二代,步入而立之年时结识一心求子的前夫,经历婚姻挫败后与理想主义的小帅哥陷入爱河,迈入中年后携手相伴的富人伴侣,在这几段关系中绫不仅面临着爱情与工作、孩子与自我的抉择,也在社会与道德、个体与集体的推搡中前进,她的成熟与理智恰恰来自一次次犯错后的自我反思,从试图通过婚恋突破阶层壁垒的理想主义者,到追求激情与快乐的浪漫主义者,再到拥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性主义者——参加专门结识富二代相亲会的拜金女、为爱痴迷的家庭破坏者、期待平静与美好生活的妻子,绫的每一份情感体验都是一种有所指向的顺其自然,既不是为了刻意渲染剧情氛围,也不是为了迎合熱点话题,单纯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并将其作为主人公的成长路径展示给观众;《北京女子》中的陈可依与《上海女子》中的罗海燕也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每一段关系中的恋爱对象也体现着阶段性的身份特征与性格色彩,两部剧对“初恋情人”的刻画尤为出彩,将年轻时代“有情饮水饱”的热情拿捏得恰到好处,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但后续角色则流露出一种刻意为之的巧合与偶然,他们不仅是陈、罗二人感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另一半,也是两人职场上出谋划策的贵人,这种神兵天降的戏码一是让陈、罗二人的蜕变变得毫无头绪,二是默认抛弃了故事的真实性与逻辑性,生硬地将奋斗纪实变成“灰姑娘”的童话,这样的布局让观众油然而生一种被套路化的厌恶感,也让陈可依与罗海燕的角色魅力大打折扣,削弱了故事的深刻性,也由此开始了与原作创作核心的巨大分歧。
《东京女子》中的绫无论情场得意或失意,始终能够保持专业谨慎的职场态度,自觉遵守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分界线,这也是绫的职场女性形象大受称赞的重要原因,勤奋成就了绫从职场新人到知名奢侈品牌经理的蜕变,更成就了她个人气质的不断进阶,除此之外,稳定的工作与丰厚的薪水也促成了她生活上的独立与感情上的收放自如,而《北京女子》与《上海女子》中对“职场”这一叙述线索的刻画繁复琐碎,看似“女强人”的背后实际是对当下社会背景中男性主宰者形象的巨化与陈腐规则的迎合,更是对职场生活的“意淫”。例如《北京女子》中陈可依因为自己气色不好便谎称身体欠佳,擅自推掉与重要客户的洽谈邀约,之后为了弥补这一“误会”,又自作主张地要求快递公司延后客户商务合同的投递,为自己争取谈判时间,而对方也欣然同意,这样荒唐离谱的剧情无疑矮化了陈可依的职场女性形象,也让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故事不再具有权威性,不能完美自洽的叙事逻辑势必不能让观众全情投入。
叙事逻辑的混乱直接打乱了原作故事情节的联结点,也折损了人物本身的形象特色,由此导致了翻拍剧在故事主线上的断裂和叙事节奏上的毫无章法,不但无法比肩原作,甚至不符合优秀电视剧作的基本标准。
二、跨文化移植——素描社会与价值升华的内在矛盾
中日两国密切友好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从山高水远的古代社会一路发展到快捷迅速的科技时代,时间长度上的累积赋予了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与共通性,而政治、地理、人文等其他重要因素的演化,也催生了两国文化气质上显而易见的相异之处,选择翻拍日剧的原因起源于共享儒文化的相似,能否成功翻拍则取决于基于社会现实对不同之处的本土化处理,消解跨文化带来的陌生感与突兀感。然而一众反响平平的翻拍剧都没能针对这个问题给出肯定答案,反倒留下了大批反面典型,为后续制作团队及时汲取教训,规避风险敲响了警钟。
由小林薰主演的日剧《深夜食堂》借用一家位于长巷、午夜营业、菜单自点的深夜居酒屋串联起一个又一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食客,通过食物与人生的微妙联系展现世情百态,剖析深藏于烟火人间的人生哲理,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抚慰人心的剧情氛围,相比原作的散文美诗般的纯真意境,翻拍版《深夜食堂》开播后引起全民抵制,不仅评分创观影网站新低,收视率也一路走低,观众更是惊呼“毁经典”“辣眼睛”“没诚意”,吐槽不断,相比《女子图鉴》系列,这部由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几乎全部照搬原剧剧情,从餐馆布局到主要人物形象与故事风格,可谓别无二致,但不仅全军覆没甚至招致骂声一片,问题恰好就出在不加筛选的复制粘贴,忽略了文化与社会背景对塑写真实性与渲染共情体验的重要意义。比如中国人的“深夜食堂”绝不会是盘踞陋巷的清冷小餐馆,而是人声鼎沸的夜市摊子与灯火辉煌的苍蝇馆子,仅仅是主要场地的选择失实便足以为中国版《深夜食堂》打上“脱离实际”的标签,更不用说25元一杯的天价啤酒和30块一盘的速食香肠,看似接地气的设置实则是不愿花费心思的散漫与欺骗观众的敷衍。原作中因为爱情迷茫恍惚的“茶泡饭三姐妹”作为大龄女青年的代表,为爱情争风吃醋致使友情破裂,又因为“茶泡饭”重归于好,食物和人在一松一弛间呈现出亲密自然的联系,翻拍版则改为无病呻吟的“泡面三姐妹”,浮夸的服装与牵强的旁白,笨拙的演技加上明目张胆的广告植入,观众既不能理解深夜出门只为吃一碗方便面的必要性,也无法感受到“三姐妹”的友情变化和情感历程,原本对探讨爱情与友情的小故事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单元。此类选择性忽略文化差异,直接生搬硬套的错误可以视作翻拍日剧的通病,由张艺兴、陈都灵主演的青春恋爱题材偶像剧《求婚大作战》中,原剧中男女的国民运动“棒球”贴合日本国情,在国内校园却是无稽之谈;原剧中主角团们身着和服观看花火大会的场景被“本土化”为“身着汉服看烟花”,前者是日本文化传统的体现,后者则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惺惺作态,对剧情发展毫无益处,反倒成为剧情写实路上的绊脚石。
未能妥善处理的文化异物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不适,价值立意上的窄化与萎缩则剥离了原作的情感魅力,让观众的精神世界遭受污染。如日版《深夜食堂》的画面格局几乎定格在狭小逼仄的室内,无论是居酒屋、夜店,还是偶尔出现的街景与天台一隅,格局上的小固化了全剧的市井气息,但轮番登场的人物带着不同的身份和故事,通过品尝不同的食物和演绎细微的情感变化,将作品的视野不断扩大,赋予剧作主题全新的高度,脱衣舞女、变性人、黑帮老大、同性恋、性工作者、草根明星、平凡人物的经历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走向,提供给观者对诸如生与死、爱与恨、伟大与自私等人生命题饱含深意的思考角度,国产版《深夜食堂》则停留在对故事形式的搬运上,忽略了人性主题的构建,未能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那些故作煽情的桥段既没有注入真诚的情感,也没有提出合理的应对方式,变成在生硬的广告植入中描写食物、人和一段段散碎的故事;又如日版《求婚大作战》在时光倒流的科幻限定中探讨“爱情”的真谛,通过青梅竹马的男主人公健与女主人公礼两次爱而不得、无疾而终的故事完成了主要角色的情感成长与“爱是成全与祝福”这一本质观点的传递,将略显老套的爱情故事演绎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错的动人寓言,中版在故事架构上并无二致,但演员的生硬演技和肆意散漫的广告植入消解了故事本身的温情与魅力,使原本的经典变成了一部流水线上的残次品。
由此可见,电视剧作为审美文化产品,无论是原创剧本还是翻拍剧情,其本身必须根植于本国的文化土壤,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创作,圆满完成反映社会现状,关照人生命题的使命。
三、解本土化困境——回归大众与聚焦现实
翻拍日剧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国产电视剧市场,在国内市场创新能力匮乏的情况下引入新鲜血液,为后续发力提供可借鉴与参照的优质模板,然而事与愿违,不断畸变的市场风气和粗制滥造成瘾的行业风气不仅造成了现有翻拍剧成色欠佳,本土化技巧的欠缺更使得翻拍剧变成了“烂剧”“雷剧”的代名词,在拍摄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已经有成功例子的情况下,这一糟糕局面并非不可遏制。
2005年,林依晨与郑元畅主演的台湾版《恶作剧之吻》正式发行,不仅收获了原著漫画作者多田薰的认同与鼓励,也收到大量漫画粉丝与观众追捧,被认为可以媲美甚至有超越日本剧版之势,创造了是时台湾爱情题材偶像剧的收视神话,更成为两岸影迷心中的经典作品。其成功之处一是创作团队对原著漫画本进行了适度的二度创作,在保留核心剧情与故事线索的基础上修改了台词、背景等基础元素;二是严格遵循了原著的故事脉络与叙事逻辑,保留了漫画的整体风格与电视剧作品的人性母题;三是演员演技自然,磨合到位,整体呈现温暖且真实。相比市面上乌烟瘴气的翻拍作品,台版《恶作剧之吻》能够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实属不易,也给出了日剧翻拍的最佳范本和寶贵的成功经验。
在“工匠精神”之外,意图跳出“本土化”困境的翻拍剧更应牢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回归本国社会现实,明确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将文化产品所承载的社会使命融入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基本的叙事逻辑,也要照顾到自身的文化背景,将故事瞄准社会热点与大众痛点,将立意延伸至共同的价值命题上,而不是被商业冲昏头脑,被收视率左右方向,力求回归大众,引导向真向善的社会审美风气。
参考文献:
[1] 孙晓羽.国产网剧翻拍日剧的深层困境——以“女子图鉴”系列为例[J].传媒论坛,2018(17):11-12.
[2]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 者: 朱梦鸽,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