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凝视:爱尔兰戏剧运动与中国话剧关系研究
2021-02-08亢西民
百余年前,爱尔兰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民族独立、振兴民族文学艺术的运动,史称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在运动中民族戏剧先声夺人、一枝独秀,被学者们称为爱尔兰戏剧运动。爱尔兰戏剧运动是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成就所在。该运动中以叶芝、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和肖恩·奥凯西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以阿贝剧院为阵地,创作、上演了许多优秀剧作,不仅开创了爱尔兰文学光辉灿烂的新时代,同时也与萧伯纳等剧作家一起,把英国戏剧推向莎士比亚之后的又一次高峰,在欧美以及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此之际,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也正进行着一场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振兴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借此机缘,爱尔兰戏剧运动便在中国落地生根,在一些文学界和戏剧界大师的极力推介下,开始在中国接受传播。1919 年,茅盾先生在《学生杂志》第 7和9期发表文章,对叶芝、沁孤、格雷戈里夫人三位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进行重点评述、推介,由此开启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之旅。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巨匠陆续翻译格雷戈里夫人、叶芝的多部剧作,先后写出十几篇文章对爱尔兰戏剧运动以及叶芝、格雷戈里夫人等作家的剧作进行评介、研究,为爱尔兰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传播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尽管中国社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乃至战火洗礼、乾坤转换,但学术界对于爱尔兰戏剧运动及其作家作品研究的热情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愈来愈热,几乎渐成当今英、爱文学研究的热点。
当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登堂入室,为中国学术界熟识了解之时,爱尔兰戏剧运动主将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和奥凯西的剧作也陆续被改编和搬演到中国舞台上。尽管因种种原因,叶芝的剧作未能在中国上演,仅有上述三位作家的五部作品被改编和搬演,但时逢中国话剧刚刚诞生、嗷嗷待哺之机,这些剧作的译介搬演,无疑为中国话剧的发育、成长起到哺育和奠基作用。加之这些剧作所洋溢的民族独立振兴精神与中华民族在“抗战”期间高涨的抗敌卫国、民族振兴的情绪相吻合,因而自然受到一批左翼作家的青睐,正如人们所知,格雷戈里夫人的剧本《月之初升》在当时曾先后出现多个改编本,并被陈鲤庭等多位“左联”导演搬上舞台。同时,舒强、何茵、吕复、王逸等人还以陈鲤庭译本为蓝本,进行大刀阔斧的中国化改编,其改编本便是当时轰动国内剧坛的《三江好》。这部剧作成功演绎了一个中国版的爱尔兰英雄故事,塑造了中华民族英雄“三江好”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战起到很好的鼓舞激励作用,因而成为“抗战”期间最受人们欢迎的救亡戏剧之一。几十年过去,时光荏苒,这些剧作在当今的中国舞台上已经难寻踪影,但其影响却未消失,余音依旧在中国剧坛袅袅回响。
可以说,中国话剧是伴随着爱尔兰戏剧在中国的改编搬演而踏上征程的,不知不觉它已度过了百岁生日。百年时光对于一个人来讲可谓长久,然而和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诗歌和散文、千年历史的中国小说相比,中国话剧则刚到它的弱冠、及笄之年。百年回眸,当我们凝视中国话剧所走过的道路,不能不关注它与爱尔兰戏剧运动这段特殊的姻缘际遇;认真梳理它与爱尔兰戏剧运动之间的关系,理清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接受影响的过程及其规律,总结中国戏剧在吸收借鉴外国戏剧、进行中国化改编搬演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的爱尔兰文学研究和中国话剧的历史研究,推动我国戏剧的发展繁荣,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就是由山西财经大学青年教师田菊博士撰写的这样一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研究爱尔兰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改编、搬演及其影响的专著。本书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对爱尔兰戏剧运动产生的语境、发展历程,以及叶芝、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肖恩·奥凯西四位重要剧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入论述;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戏剧理念和特质进行总结概括。其次,对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分三个阶段进行系统阐述;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研究资料,对爱尔兰戏剧运动及其主要作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不足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对不同导演对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几部剧本从改编搬演的原因、特征、反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对爱尔兰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戏剧、国剧运动以及郭沫若、余上沅、徐志摩和熊佛西等著名剧作家在创作理念、技巧手法以及创作风格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概括阐述。综上可知,作者立意高远,旨在对于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探讨,全面性、系统性自然是本书的特色所在,论题的创新价值、探讨分析的深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在中英文資料、史料的搜求上作者也下足了功夫。
显而易见,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2012年至2015年间作者在山西师大跟我攻读戏剧与影视学中外戏剧关系方向的博士学位,其时她的孩子尚小,先生也在山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不仅要广泛搜求中英文的有关研究资料、史料,从散布国内各地的历史文献中把那段曾经鲜活、如今却散失消匿的历史打捞复原,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考辨、分析、综合,进行学理上的探讨研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此她不停奔波于山西、北京、天津、上海各有关科研院所之间,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四处查阅资料,广泛走访专家、学者,终于如期如愿完成了博士论文。尽管由于条件所限,本书依然有着种种不足和缺憾,但田菊博士还很年轻,做学问的路子还长,相信她会把这一研究继续做下去,会以更多、更为丰硕的成果回馈关心、支持她的广大师长、家人、学界前辈和同仁。
作 者: 亢西民,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外戏剧研究。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