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应用双眼视觉训练对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2021-02-08

医学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眼位斜视度数

(盘锦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盘锦 124000)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是一种儿童眼病,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类型,是临床导致儿童双眼是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1,2]。随着年龄增长,融合与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变差,最终会发展成为恒定性外斜视[3]。在儿童双眼视觉发育过程中,斜视可能造成双眼视觉功能损伤加重,甚至造成立体视觉消失。目前,临床对于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多给予矫正术治疗,以改善双眼视功能[3]。由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离体视觉尚不健全,在手术矫正眼位后,应进行双眼功能重建,以促进功能性治愈。双眼视觉训练针对性给予干预,可一定程度促进视功能恢复[4]。本研究选择2017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34 例,观察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应用双眼视觉训练对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盘锦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4 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 例。对照组男36 例,女31 例;年龄4~14 岁,平均年龄(7.14±4.23)岁;术前斜视度-20△~90△,平均斜视度(-48.12±9.50)△;观察组男37 例,女30 例;年龄4~13 岁,平均年龄(7.20±3.87)岁;术前斜视度-25△~80△,平均斜视度(-50.45±9.81)△。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术前双眼裸眼视力或最佳矫正视力小数视力0.5 及以上[5];②术前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外斜度数>-15△,可间歇控制正位;③术前屈光度:球镜+1.5~-1.5D,柱镜+0.5~-0.5D[6];④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者,屈光参差>2.5D;②其他类型外斜视、垂直斜视;③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等其它器质性眼病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者,既往有内眼手术或斜视病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应用阿托品眼膏散瞳,并行屈光矫正治疗3 mo 以上,待斜视度数稳定后行斜视矫正术。术后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双眼视觉训练,具体包括:①Ⅰ级视功能采用狮笼画片(H1.5°,V7.5°);Ⅱ级视功能采用猫蝶画片(H8°,V711.5°);Ⅲ级视功能采用桶形画片(H11.5°,V8.5°);②无Ⅰ级视功能可首选进行同视机闪烁法刺激脱抑制治疗,然后给予房车画片(H11.5°,V7.5°)训练,如果获得Ⅰ级功能为脱抑制治疗完成,若未达到Ⅰ级视功能,进行2 次同视机闪烁刺激治疗;③融合训练采用猫蝶融合画片训练,采用分离和结合、捕捉、侧方移动、辅辏训练。单次训练20 min,均在斜视矫正术后1 周进行,1 次/d,7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间隔1 周,再进行下1 个疗程,持续训练3 mo。术后6 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到院进行复查,了解眼位回退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眼位矫正效果:①治愈:完全正位、含隐性斜视斜及小度数的偏斜(≤8 PD);②有效:轻度欠矫或过矫(>8 PD);③无效:明显欠矫或过矫(≥15 PD)。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7];双眼视功能:采用同视机进行同时视功能(Ⅰ级)、视觉融合功能(Ⅱ级)和立体视功能(Ⅲ级)[8];眼位回退: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法测定33 cm 及6 m 斜视角,并且检查遮盖单眼1 h后的眼位,术后回退量>10△确定为眼位回退[9]。斜视度数: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斜视度数[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表示(),组间两两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眼位矫正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眼位矫正效果比较[n(%)]

2.2 两组双眼视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视功能(同时视、视觉融合、立体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双眼视功能比较[n(%)]

2.3 两组眼位回退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组眼位回退率为17.91%(12/67),低于对照组的49.25%(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9,P<0.05)。

2.4 两组斜视度数比较 术前两组斜视度数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斜视度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斜视度数比较(,△)

表3 两组斜视度数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会对儿童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手术治疗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治疗方式。研究显示[11],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外斜视复发率高,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给予视觉针对性功能训练,可促进视功能重建,一定程度促进手术效果。但是关于其具体的应用效果、视功能以及眼位回退情况等存在争议[12]。矫正眼位后为双眼视觉重建和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给予双眼视觉训练,可改善视觉功能恢复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给予双眼视觉训练可提高矫正总有效率,改善眼位矫正效果。双眼视觉训练依据患儿斜视分级给予针对性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学习,激活视觉信号通路,矫治和改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矫正目的[13]。同时术后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立体视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开展双眼视觉训练改善患者视功能,促进功能治愈效果,该结论与石东风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降低眼位回退率,预防间歇性外斜视的复发。双眼视觉训练针对不同视觉功能状态,进行个性化干预,且应用多媒体,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提高患儿配合度,故可以有效巩固手术效果,降低眼位回退的发生。此外,术后观察组平均斜视度数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眼视觉训练在术后开展,显著改善患儿斜视度数,为视觉功能重建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应用双眼视觉训练可改善患儿斜视度数,促进视功能恢复,进一步降低眼位回退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眼位斜视度数
图形中角的度数
远用瞳距的测量方法与眼位的关系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6.82实用眼位攻略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DOTA2终极眼位攻略(夜魇篇)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46例临床观察
手筋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