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的日汉“马”惯用句的隐喻对比

2021-02-08赵亚明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惯用语例句语料库

赵亚明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通过比喻等手段达成一种修辞意义的固定词组。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广泛应用。而隐喻是帮助惯用语达成修辞含义的重要工具。陈望道指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譬喻”[1]77。这是从传统的修辞观来看待隐喻。与此相对,莱考夫(1980)等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手段,并将隐喻作为概念层面来认知[2]36。关于概念隐喻,大崛寿夫指出,隐喻(メタファー)是基于抽象概念和有明确形态的具体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形成的一种认知手段。由具体概念组成的概念领域称为“根源领域”;作为隐喻对象来理解的抽象事物构成的概念领域称为“目标领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映射关系”[3]106。

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使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中纳言均衡语料库(BCCWJ),检索并筛选“马”相关的隐喻例句,探讨中日两国语言中含“马”的惯用句的隐喻机制,并对比分析异同。

一、中日两国动物隐喻的先行研究

国内近年来关于隐喻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动物隐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刘舒[4]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关于“动物隐喻”的研究主要分为六类:词汇、教学、翻译、广告、文学作品和惯用语。其中,惯用语占很大比例。其理论背景大多集中在认知语言学,还包括语用学和文化交际等。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动物隐喻的研究尚不充分,日汉对比方面更屈指可数[5]。

二、中日两国关于“马”的惯用句的隐喻机制

从古至今,马都是和人类比较亲密的动物,这一点在语言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将“马”的概念用于惯用语当中。本章重点讨论根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隐喻产生的认知理据。

(一)马的概念特征产生的隐喻机制对比

从惯用语的例句观察到,“马”的外形、行为、性格、品质以及价值判定等特征通常会与人的外形、行为、性格或品质等联系起来[6],这是基于两者的相似性形成的映射关系。以下通过例句分析探讨中日惯用语中有关“马”的隐喻发生机制。

1.源域的外形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外形特征

“马”的外形俊美、体格健壮,常用来比喻“君子”或“美人”,此处基于两个领域间外形特征的相似性构成映射关系。

(1)スーツを着ると、それなりにキチンと見えるから不思議だ。馬子にも衣装というやつか①。

(Yahoo!2008)

即使是马夫,穿得整洁的话,也会风度翩翩。就是“人是衣服,马是鞍”,一件漂亮的衣服能让人看起来与众不同。

(2)西门庆听了,叫起苦来说道:“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②

(《水浒全传》)

这句谚语上下句互相对应,首句中出现的 “骏马”作为根源领域的要素,映射到下句目标领域当中的“美妻”,也就是说将“俊美的马”比喻成“美丽的妻子”,实现了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外形特征的映射关系。

2.源域的行为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行为特征

马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人类社会也有群体相聚的行为。另外,马的很多行为特征也容易与人类的行为产生相似性,形成映射关系。

(3)カピタン、ほら、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と、むかしからいうじゃありませんか。①

(『クレヨン王国なみだ物語』 福永令三)

这句话指同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才能和谐相处,类型相似的人会不自觉地产生向一个方向靠拢的行为,因此这句话是从“牛”和“马”同类相聚的行为映射到目标域“人类”的行为。

(4)张莉蛮善良地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你真想正正经经找个人,我倒认识一个不错的姑娘,家里是高干,三间大北房。”②

(王朔 《玩的就是心跳》)

“回头草”比喻过去的事物,“不吃回头草”意味着不会回头再去寻找过往的事物。例句中说话者将听话者比喻成“好马”,用 “好马”不回头吃草的行为映射到听话者的行为上,提醒对方不要回头留恋过往感情。

3.源域的性格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性格特征

马性格温良,忠于主人,且充满智慧,如“老马之智”。但日语中也认为“马”较迟钝,有怪癖,从而用来形容与此性格类似的人,构成映射关系。

(5)癖ある馬に能あり[7]199:有脾气的马能干活,有脾气的人有本领。

(《新编日语惯用语词典》:199)

“有脾气的马”映射“有脾气的人”,这句惯用语是基于两个领域间性格特征的相似性构成的映射关系。

(6)太宰慕容恪曰:“臣等受先帝顾托之重,欲效犬马之心久矣,未得诏命。今陛下旨意,臣愿领兵去攻洛阳,以报先君顾托之恩。”②

(《两晋秘史》)

“犬马之心”出自《史记》。狗和马性格温良,忠于主人,渐渐成了忠诚的代表。臣子将自己的忠诚比喻成犬马之心,是双方性格间的映射。

4.源域的行为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精神品质

日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用“四匹马都追不回”的行为来比喻坚决遵守承诺的优良品质。

(7)駟も舌に及ばず[8]138:已经说出口的话四匹马车都追不上。

(『論語·顔淵編』)

(8)银角大仙说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既是拿得女将来,我怎么又和你反悔!”②

(《三宝太监西洋记》)

5.源域的价值判定映射到目标域的价值判定

“马”的价值高是中日两国文化中的相同概念认知,因此两国语言中都用“马”比喻价值更高的事物,不同点是与“马”共起的要素不同,汉语中选用了“骡子”,日语中则是“牛”。

(9)彼は計算高いから、利用価値がなくなれば「牛を馬に乗り換える」ように友達でも裏切るだろう[8]138。

(『故事·ことわざ辞典』:45)

将没有用的或价值低的事物直接丢弃,去选取价值更高的事物,这句话基于主体认为“马”的价值高这一心理认知基础,将其映射为“价值更高的事物”,是双方价值判定之间的映射。

(10)在新兵连我们第一个学会的是句话,确切说是两种动物:骡子,和马。合起来是这么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②!

(兰晓龙《士兵突击》)

到底是不是价值更高的事物,要实际验证之后才能知道。这句惯用语直接用“骡子”和“马”比喻不同价值的事物,是基于主体对两种具体事物的认知决定的。

6.从源域的价值判定映射到目标域的精神品质

汉语基于“马”比 “牛”价值更高这一心理认知,以人类的行为为中介,映射人所具备的崇高精神品质。日语中虽然也有基于“马”的价值高这一根源领域形成的隐喻,但所映射的目标领域不是人的精神品质③。

(11)师云。你若煎茶。我有个报答你处。无对。师云。汝问。我与汝道。园头云。请师报答。师云。多著水少著米。代云。得人一牛,还人一马④。

(《古尊宿语录 佛藏藏外》)

马的价值远比牛高。由于马既能作战,又是交通工具,骁勇矫健,故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这句惯用语用整体的行为来比喻得人之恩加倍相报的精神品质。

(二)“马”的隐喻特征分析

以上分析可得,日汉两种语言中含“马”的惯用语的隐喻机制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其映射如表1所示。

汉语中通常强调“马”的优良品质,认为马忠心耐劳,充满智慧,常用“好马”比“君子”,且赋予马很高的价值。这一点日语中也是同样。

但同时,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含“马”的贬义惯用语。如汉语中认为马愚钝且没有自知之明,如“马听锣声转”[9]15“马不知脸长,牛不知角弯”[9]99;日语中则有「馬耳東風」[8]56「馬の耳に念仏」[8]78等说法。这是因为马对声音的反应较为迟钝。日语中还有包含“马”的怪癖的惯用语,如「走り馬の草を食うよう」[10]106「跳ねる馬は死んでも跳ねる」[10]25等,用“马”身上一些不好的习性来比喻人类的某些习惯或作风。

表1 “马”相关惯用语的隐喻机制对比表

中日两国包含“马”的惯用语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对应的,还有一部分是同义不同源,如「馬の耳に念仏」对应“对牛弹琴”。此外,在日语和汉语文化中,“马”抽象出来的概念意义有所不同。汉语含“马”的惯用语多褒扬马的优良品质,而日语中含“马”的贬义性惯用语多于汉语,这是由于“马”在两个民族的心理认知当中产生了不同的概念形象导致的。

(三)“马”的概念隐喻的认知理据

1.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上,无论是农耕时期还是战争时代,马都与人类相依相伴。甚至在现代社会中,马也是人类休闲娱乐的好伴侣。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均为游牧部落,从那时候开始,“马”就成了中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马背上的历史[11]。在长期与马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将马的特征与人或身边事物的特征相联系,借助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认识和描述自身以及周围的事物。而在日本,马虽然在早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武士的出现,马的地位就渐渐衰落。日语中与“马”有关的很多惯用语都是直接吸收汉语词汇直译而成。这说明马文化在日语本土文化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认知主体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和联想,从而在语言上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内容。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根源领域相同的情况下,日汉两种含“马”的惯用语所映射的目标领域却不相同。比如对于马“反应慢”这一特征,汉语中将其与人的“死脑筋”这一性格特征联系起来,而日语则将其映射到“无知”“迟钝”等的性格特征中。说明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是影响隐喻机制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结合语料库中的例句,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含“马”的惯用语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中日两国对于“马”这一形象认知的异同,同时也能反映出两国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共通性来源于两国的共同认知域,差异则来源于历史、思维、时代等造就的不同认知域。

惯用语是一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的交往都会在各自的语言中留下印记,这样的印记也体现在惯用语当中。因此对惯用语的研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动物隐喻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也将继续努力。

注释:

①例文出自中纳言均衡语料库(BCCWJ).

②例句出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③参见例(9).

④例句出自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

猜你喜欢

惯用语例句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