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提高女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2021-02-08罗志慧
罗志慧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都是迷茫的,女大学生更是如此。高中时,学业紧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比较强。而进入大学后,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压力突然骤减,再加上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女大学生对学习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女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就成为促使女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成长成材的关键。认识影响行动,解决这一状况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女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一、专业认知的含义
人的行为产生的一般模式:知、情、意、行。知是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情是指情感,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指意志,行是指行动。认知影响情感,情感决定坚持性,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所以,专业认知会影响专业态度,进而影响专业学习的行为[1]。
专业认知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包括: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整体认知。专业认知是否清晰,影响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行为。研究表明,专业认知度越高,对专业越感兴趣,学习状况就越好。
女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既有一般青年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也有一般女青年的心理特点。当代女大学生同以往女大学生相比,更具有时代特征,自尊心较强,成才意识十分强烈,渴望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但由于缺少对专业、对课程、对社会和对行业的了解与把握,致使部分女大学生迷失了方向,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女大学生专业认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某高校某专业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是100%,问卷回收的总体情况良好,可以反映出该专业女大学生专业认知的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表1、表2、表3、表4所示。
从表1可以分析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真正按照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仅占19%,考虑到日后就业的占29%,这两部分人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按父母要求填报的占22%,服从分配的占9%,随便选择的占21%,前者反映出父母对专业有一定认识,后两者反映出学生根本没有了解过专业。
表1 专业选择调查表
表2 专业兴趣调查表
表3 影响专业兴趣调查表
表4 对专业了解调查表
从表2可以看出,对所学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占21%,一般的占70%,不感兴趣的占9%。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在专业上引导得当,使学生对专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可以培养起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
从表3分析出,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因素中,专业发展前途占39%,个人兴趣特长占34%,工作性质占11%,经济收入占9%,社会地位占2%,前两项比例较高,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不够了解,对于如何来学、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甚了解。可见,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从表4可以分析出,对专业很了解的学生仅占3%,这个比例相当低。大致了解的占89%,不了解的占8%。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是缺少认知的。
综上所述,由于在入大学前学生了解专业的渠道有限,她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知是比较片面与肤浅的,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茫然,进而影响她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进入大学后,应加强女大学生对专业认知的教育,使她们清楚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学习的要求以及就业需求等。
三、提高女大学生专业认知的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导致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错误认知以及学习的迷茫。因此,加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大学应当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对所学知识如何运用等,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实践之中,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或研究方向,消除迷茫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专业学习之中。当然,加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循序渐进地开展[2]。为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成才,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如下提高女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尝试活动。
1.开展专业入学教育
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表现在不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就业的职业、需要考取的证书、需要为专业学习做的准备等。为了使新生快速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开展专业学习,可在开学初开展新生专业入学教育活动,从人才培养方案、学习方法、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就业去向等方面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和要求,同时可现场展示专业技能,如我专业举行了小合唱、舞蹈表演、乐器弹奏、绘画和手工作品展等。专业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初步认识,而且也认识到要学好专业、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认真学、认真练。
2.编写专业指导手册
专业入学教育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比较粗浅,而且也容易遗忘。为了便于学生详细、深入地了解专业,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大学生活,可以编写专业指导手册供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指导手册的内容包括:专业概况、师资力量、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就业方向、考证要求、技能考核要求、专业竞赛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安排等。通过阅读专业学习指导手册,使学生对专业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当然,专业指导手册需要结合新的政策制度、社会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建议,进行滚动更新和调整完善,从而提高专业指导手册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3.开设专业教育课程
大学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任务、新的征程,需要新的思考与认识。学生阅读专业指导手册,是自主认识专业的第一步。要使学生深刻领会、理解,还需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如我专业开设了《学前教育学业指导》课程,通过专门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背景、专业发展的趋势、专业发展的方向、毕业要求,从而明确专业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情感,使专业学习有的放矢。
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系统学习专业指导手册;其次,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专业的特点和学习要求,掌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方法,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她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最后,开展导师制,辅导和督促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细化完善学业规划,将学业规划落到实处。
4.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指把大一学生分为适当人数的小组,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导师要给予学生生活辅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导航、人生规划指导等,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推动高校教与学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提高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举办专业教育讲座
社会在发展,行业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所以,在开设了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可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系列的认识专业的讲座。讲座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有识之士,为学生讲解行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为达到相应专业要求在校期间应做好哪些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等;还可邀请各领域的优秀学长与学生交流,介绍其成长历程、如何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如何为专业发展做准备、参加哪些相关活动等。通过讲座,可以给学生更多启示,解答学习的困惑并传授学习的经验,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学业重要性的认识观念。通过逐步增加对专业的认知,可帮助学生更加明确专业发展的前景、分析个人的优势和兴趣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增加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投入专业学习。
6.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
蒙台梭利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因此,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需要同学们真正去体验,即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
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第二课堂是指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各类专业比赛活动、各种实践项目(如:科技活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等,以此拓展巩固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园,以社会和行业机构为教学场所,进行活动体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感、专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如:我专业开展了各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校、园”合作的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参与此类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互补和完善,还能了解和体验专业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成果。专业化社会实践既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又促进了专业发展,还服务了社会。
四、结语
总之,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地认知专业,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发展,就能探寻出一条适合女大学生的成才之道,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女科技人才、女专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