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团队可视化分析(1993—2020)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

2021-02-08何春艳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发文语料库学者

何春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83]

语料库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利用人工收集的语料进行翻译共性的研究,但由于语料数量十分有限,研究进展缓慢[1]。直到1993年,Baker M.[2]教授发表了题为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论文,成为历史上第一篇语料库翻译学研究领域的文章。1995年,她带领其团队成员建成了第一个翻译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1]。借助该语料库,Baker M.(1996和2000)[3-4]、Laviosa S.(1998,2002)[5-6]、Kenny D.(2001)[7]等学者开展了翻译共性、译者风格、翻译规范等一系列课题研究,由此拉开了语料库译学研究的帷幕。

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的翻译学界。1999年冯跃进和陈伟[8]发表了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滥觞之作;2000年王克非教授立项了“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及其应用研究”,从此开启了国内语料库译学研究的先河。王克非教授将语料库翻译学定义为“以同质翻译观为基本理念,以真实使用中的大规模翻译事实表现为研究对象,采用概率和统计手段对翻译事实进行分析”[9]。该领域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描写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内容涵盖了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规范、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口译七个方面。胡开宝将国内语料库翻译学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引介时期(1999—2004)和快速发展时期(2005—2011)。目前国内语料库译学研究的评述主要集中于21世纪的研究发展态势和未来前景分析,最新的文献研究的是1998—2017年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该文献研究基于发文量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分为低缓期(1998—2006)、爆发期(2007—2015)和持续期(2016—2017)三个阶段[10],其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但是该文献却并未涉猎1993—1997年这五年内国内学者是如何逐步发展并最终确立语料库翻译学在国内的研究地位,多数文献研究重点在于本学科发展态势和热点追踪上,并未对研究团队及其机构做详细分析。

本文将扩展时间跨度自Baker M.第一篇语料库翻译学文章问世的1993年,延至2020年7月31日①,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数据收集,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的计量学工具CiteSpaceⅤ和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从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合作关系、发文年份和学者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尝试勾勒出国内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学派图景,为语料库翻译学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文献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做出贡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首先,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数据子库,设置“语料库翻译”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范围1993—2020年,锁定文献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315篇(截至2020年7月31日)。经过人工筛查,剔除了书评、访谈记录稿、会议纪要、征稿启事、期刊介绍等非学术期刊论文,最终获取了1160篇精炼文献。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即出自1993年,表明该检索时间范围的有效性。

为了探究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团队,本研究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CiteSpaceⅤ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这款软件所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是以知识域为对象,通过“抓拍”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11-12],并串联图片成该领域信息全景图,以此来识别某一科学领域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13]。本研究将精炼所得的1160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Ⅴ软件,生成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可视化图谱,实现科研合作网络分析。通过解读图谱,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核心团队及其机构有哪些?他们的合作关系如何?

(2)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二、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发文作者及其机构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内生力量,对学科的发展演进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分析语料库翻译学发文作者及其研究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了解该领域学者之间及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均衡快速发展。在CiteSpaceⅤ界面的网络节点类型中同时勾选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设定阈值为4,得到如图1所示的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作者及其机构的网络知识图谱。图1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和机构发文量,发文量越大,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则反映合作关系强度,连线越粗,两节点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紧密,表明作者在文献中共现频次越高;节点的年轮代表作者或机构发文历史,每个颜色的年轮代表某个时间分区,对应作者或机构的发文年份,年轮由内向外的顺序代表发文时间的由远及近;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年份,年轮颜色呈现了从1993年的灰白色直至2020年的鲜红色。

1.发文量和合作关系

从作者的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来看,国内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学者为王克非、胡开宝、刘泽权、李生和刘群等人,这些学者发文量均超过了15篇以上,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尤其是王克非和胡开宝,发文总量分别达到37篇和26篇。本质上来说,语料库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学研究更是需要强大的团队合作,但学者们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从图1中稀疏的连线情况以及计算出的密度(Density=0.0022)便能得到佐证。发文作者之间形成的合作团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从年轮的颜色可以判定早期的合作团队有李生与赵铁军、刘群与吕雅娟;近些年最有影响力的合作团队是以王克非教授为核心的团队,成员包括秦洪武、胡显耀和赵秋荣。此外较有影响力的团队还有胡开宝团队、黄立波团队、刘泽权团队和戈玲玲团队。

图1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及研究机构

诚然,这些团队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科研机构或院校。目前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有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团队)、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团队)、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团队)、香港理工大学(黄立波团队)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团队)等,这些机构皆为国内著名的外语类院校,且皆具备从事语料库研究的机构和中心,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的英语专业交流研究中心等,形成了北上广三地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这些机构与其核心研究团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壮大,持续不断地产出该领域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但另一方面,机构之间却鲜有明显的合作关系。目前仅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此外,自2019年11月胡开宝教授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后,带领其团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拓了新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机构,并由此加强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大院校之间在该领域的合作关系。这种现象主要归结于一方面发文作者之间形成的合作团队较少,大多数作者都是单独完成该领域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往往仅在某一学术团队中,并且学术团队合作又倾向于某一机构内甚至部门内部学者之间,还未突破学者所在的团队、机构和院校的“桎梏”。究其原因还在于语料库翻译学自身的发展现状。由于该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又属于跨学科的领域,研究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充分的时间让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机构逐渐聚集到一起,实现强强合作,构建科研团队和学术交流机制,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拓展该领域研究,以此形成国内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研究大团队,在国际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发文年份和研究方向

从发文年份和学者研究方向来看,早期有刘群、李生和赵铁军三位学者,但是从年轮颜色可以看出这三位学者近十年在该领域没有太多研究成果,究其原因,可以从研究方向来解释。三位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翻译,在语料库翻译学领域中的主要成果为基于语料库的机译系统。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研究关注点越来越集中到语料库建设和翻译学理论,因此,他们近些年的研究逐渐偏离语料库翻译学领域。从节点大小和年轮颜色丰富程度来看,王克非教授及其团队才是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自2004年他发出第一篇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开始一直保持年均3篇的发文量,发表的论文主题涉及译学研究语料库建设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学理论与翻译教学等方面。刘泽权教授则是红学译本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05年开始他与其团队开始创建《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并再随后的十年间利用所创建的语料库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视角对《红楼梦》的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胡开宝教授从事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较晚,自2009年开始他发表了第一篇该领域的学术论文起至今共计26篇,年均发文量与王克非教授相当,属于该领域的高产学者,尤其是2015年,发文量达到8篇,他与他的学生共同完成了多部文学作品的平行语料库建设及译学研究,以及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黄立波教授与王克非教授有较多的合作关系,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语言大数据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翻译及双语学系博士后,从图1能看到,与他的节点链接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他在2012年与香港理工大学的朱志瑜共同完成了多篇国内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及译者风格研究论文。但是总发文量少于其他几位学者,年发文密度分布不均,近十年除了2018年的3篇论文外,在所收集的文献数据中未发现该领域论文。

上述7位高产学者的研究领域皆为语料库语言学及翻译学,尤其在译学理论上的功底深厚,由此可见,语言学和翻译学方向的学者更易转入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研究的本源依然是翻译学领域,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是为了译学研究所用,即多数学者倾向于基于语料库的译学研究。因此,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向语料库语言学方向拓展,研究团队中可以引入如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创建新的平行语料库以及开发更先进的语料库分析软件,这样才能让该领域向纵深发展,成为真正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三、结语

本文借助CiteSpaceⅤ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和传统统计方法,系统梳理了1993—2020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的发文作者及其机构合作情况,勾勒了本研究领域的学派图景。从作者和机构来看,该领域的国内学者在学科带头人的团队协作下成果显著,并逐渐形成了北、上、广三地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但是学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相对独立,研究团队及其机构仅集中于几个外语类院校,而作为研究基础的语料库建设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团队协作,因此目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语料库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学科的发展速度往往与创新性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紧密相关[14],因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语料库翻译学应该突破研究层面和范围的限制,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其他学科学者及其机构共同协作,从多角度多学科层面进行科学研究,让语料库翻译学成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因此,未来语料库翻译学领域应从多学科、多角度、团队和机构协作的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推动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前进步伐。

注释:

①本文数据检索下载时间为2020 年7 月31 日,收集的数据截至当日。

猜你喜欢

发文语料库学者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学者介绍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