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

2021-02-08冯剑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教学优化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成为当今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指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积极为未来社会改革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是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分析,深入探讨了该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就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优化内容,应主动通过课程教学创新,将思想政治内容深度融入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重大民生政策,着力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关键词] 新时代;共同富裕;社会保障;课程改革;教学优化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空间维度分析:基于社会保护分析指标体系(SPI)的研究”(71804205)

[作者简介] 冯剑锋(1987—),男,广东佛山人,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讲师,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9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069-04      [收稿日期] 2021-10-3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定位深入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启示价值。概括来看,新时代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更提倡包容性,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因此,以社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更应发挥其应有的智力支撑和专业所长。深入思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動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充分挖掘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时代内涵和课程优化设计,是当前劳保系教师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适应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对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炼,就教学目标与难点,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优化两方面进行梳理概括,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就业保障四方面进行了初步构思,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极具操作性和实务性的课程,如何将共同富裕思想深入贯彻到教学活动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教学目标来看,课程应明确短期与远期目标:(1)对于短期而言,课程设置需结合社会保障学科内容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内容的现实需求、实践路径和时代价值深入内嵌教学模板中,通过知识讲解、课程讨论和作业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2)对于远期而言,教学重点和思考重心应聚焦于如何引领学生思考国家民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改革方向,从国家治理体系深入认识专业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重大历史意义。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担当精神,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应时刻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怀天下,怜悯苍生。

(二)教学难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从共同富裕的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大纲,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重要热点问题进行讨论。(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前沿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社会保障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设计,从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云等前沿视角构建社会保障课题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方式积极推动学科建设。(3)如何从国际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改革的未来方向,通过国际比较方式,激发学生反思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设计中所需要优化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辨。

三、教学方法探索与教学内容优化

(一)教学方法探索

1.重视师生沟通,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人文情怀和心理认知。通过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穷人摆脱生活困境,在教学中主动强调社会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思想,在维持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教化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开阔胸怀。在教学大纲中,“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树立“天下为公”的公共管理情怀,坚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精致利己者。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人文情怀精神,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真正内涵,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专业人才。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互动讨论环节。“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加强互动讨论环节。首先,要鼓励教师紧跟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变化,对于中央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要时刻到位,紧扣国家前沿问题和重大民生发展战略,为课程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讨论。其次,要针对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时政特点,通过案例导入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相关议题,内容可以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思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历史命题中,积极发挥主人翁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共同富裕视角提出专业见解,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社交网络媒体的管理。学科发展离不开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也应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不仅要主动掌握现代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应重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内涵。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线上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教学的常用模式,教师应主动适应线上教学模式的需要,主动融入线上交流学习讨论的大趋势中。一方面,日常教学需更多采用可视化信息进行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慕课资源进行网络教学[1],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通过社会网络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利用数字媒体、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解读当前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教学内容,扩大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4.重视科研与社会服务,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潜力。“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入教学课堂,有效扩宽学生对其学科特色的认识。一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应及时结合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课程教师应积极将科研工作的前沿相关议题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科研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另一方面,应将社会服务的相关内容更好地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的课程设计中,研究问题和内容设计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环境和政策国情,将教学内容和思考重点聚焦于当前国家重大民生问题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引领学生共同围绕共同富裕这一历史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贡献。

(二)教学内容优化

“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当前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从国际上看,“劳动与社会保障”的课程内容可以借鉴亚洲开发银行所提出的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分析框架[2],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就业保障四个维度进行优化。

1.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一方面,社会保险教学内容应聚焦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风险,就中国社会而言,养老金制度应怎样结合我国社会环境进行路径改革,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让学生客观看待养老金制度改革等议题都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借此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当前制度中所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长期护理险的制度建立,通过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总结一套适用于我国社会环境下的长期护理险试行方案。概括而言,社保教学应结合当前改革需求,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背景,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客观理解,并结合国际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经验进行针对性思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评估、课堂讨论和政策研读等方式,通过定量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善治启示和良策建议。

2.社会救助。作为社保制度中重要的“兜底”工具,社会救助是构建社会安全网络的后防线。特别是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获得阶段性胜利,反贫困斗争从绝对贫困问题逐步转变为相对贫困问题,如何设计合理的相对贫困线标准,并针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民生需要进行合理划分,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救助中依然存在大量骗取低保的行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真正有迫切需要获得经济帮助的困难群体往往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和村级评审环节存在漏洞,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支持,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潜在危机[3]。因此,针对社会救助问题的思考,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白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地位,加强社会救助内容的学习和问题研究。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两点:一是如何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和做法,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线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民生需求进行宏观调整;二是在识别相对贫困问题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精准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深入挖掘贫困家庭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提高精准识别程度,做到“应保尽保,一个都能少”,同时及时跟踪,对存在欺诈骗保嫌疑的家庭应进行有效识别,加强技术监督,通过技术治理有效填补社会救助制度中的执行漏洞。

3.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顾全球,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保险式国家向社会服务国家转变[4]。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一孩政策”,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少子化现象带来的养老服务和婴儿托幼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将此类问题代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服务和托幼服务所面临的实现难题,深化对当前国家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服务政策要点的理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环境下,社会服务如何与现代技术实现有效融合,利用5G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更好提升社会服务的保障水平是重要议题。

4.就业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处于爬坡阶段,农民工进城的就业需求增长依然明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年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就业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做好就业思想准备,同时积极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针对就业保障问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围绕就业保障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使学生深切意识到就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如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等相应内容。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和时代需求,明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自身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入研究老龄化社会的产业服务需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化研究,深度挖掘未来创业就业新领域[5]。如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云等现代前沿科技技术,积极鼓励学生努力掌握新技能,并有效应用于未来创业就业活动中。

四、结语与启示

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内容优化,更好地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学科发展应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探索和教学内容优化两方面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优化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课程设计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和实践讨论,借鉴亚洲开发银行所提出的社会保护概念,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就业保障四方面设计课程改革框架,重视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云计算的使用,以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掌握前沿分析技术的劳保系专业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还有待提升,相关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提高MOOC教学效果的实践性思考——以“社会救助”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136-139.

[2]Aisan Development Bank (ADB). The Revised Social Pro- tection Index: Methodology and Handbook [M]. Manila: ADB,2011.

[3]岳經纶,胡项连.低保政策执行中的“标提量减”:基于反腐败力度视角的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2018(8):70-75.

[4]岳经纶.中国式社会服务国家构建的新探索——评《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全球视野与中国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21(8):158-160.

[5]潘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融通路径发展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7):82-83+86.

猜你喜欢

教学优化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社会保障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的教学优化与项目教学的实施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