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两岸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发展展望
2021-02-07万书荣
万书荣
摘 要: 2021年7月30日,“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举行,论坛主题是“音乐交心 薪火相传——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展望”。受邀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就如何发展音乐教育、音乐产业以及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希望论坛的研讨成果能给两岸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的发展带来某些启示。
关键词:海峡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D
2021年7月30日上午,“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行政信息楼五楼会议厅拉开帷幕。此次论坛作为 “两岸 (福州)艺术青年钢琴音乐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台湾艺术家音乐交流协会和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并得到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温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云响艺术教育等高校和音乐产业机构的两岸专家学者,及省内其他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共襄学术盛宴。
此次论坛以“音乐交心 薪火相传——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展望”为主题,旨在通过畅谈两岸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发展现状,拓宽学术思路,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创意合作,探讨音乐教育对接音乐产业、服务社会需要的路径,推动两岸音乐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论坛主题,就如何发展音乐教育、音乐产业以及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与发展建议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除了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众多音乐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其中突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当前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专家们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并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当下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一味强调学生的模仿继承,而忽视了教育本源的启迪明智,从而未能唤醒学生主动探寻艺术生涯的自我意识。针对这种现象,著名音乐教育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未明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寻找人内心深处的美好与明智。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才的发展,而创新创意型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对启迪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由此,他提出要重视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认为即兴演奏通过激发引导学習者追寻创造属于自己的旋律和音符,培养与发展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感受艺术。即兴演奏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它以演奏者自己的心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对预先创作音乐模式的自由超越,与教育的本质同气连枝。
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钢琴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全国开办钢琴专业的高等院校,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国立音专发展到今天,已有数百所,中国成为世界钢琴大国。如何把中国从钢琴大国建设成钢琴强国?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教授认为,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钢琴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艺,音乐学习的真谛在于通过学习而真正热爱音乐;其次,音乐教育应该做到严谨性和规范性,教师要规范地教学,学生要规范地学习,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再次,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一切技术要求和音乐处理都要以舞台演奏为目的,要经受得住舞台的考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张晋教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为钢琴专业学生打好基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一要建立合理及科学的弹奏方法及技术训练要素。300多年来随着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变迁和钢琴技巧的发展,钢琴弹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二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钢琴演奏是二度创造,要正确再现作曲家创作意图,把握作曲家风格特征,认真研究读谱是必备条件。三是要注意触键与发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演奏通过声音传情达意,表现社会面貌、文化历史、人文景观,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触键及发声都有各自的声音特点及触键要求。四是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感情底色,学生要对作品背景及作品内涵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五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练琴要有方法,注重效率,讲究科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演奏者因为对演奏姿势和动作的认知过于匮乏,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追求完美、精湛的技艺而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讯,最终导致永久性伤害的例子不计其数。来自台湾的陈光群博士,目前是厦门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独辟蹊径、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医学科技对于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她指出,“身体地图”(Body Map),作为一种新兴的钢琴教育学科,它用医学概念剖析钢琴演奏中的大小动作,将自然的演奏观念导入日常钢琴练习中,使演奏者将肌肉或骨骼的伤害降到最低的同时也能获得优美的音色(具体论述见本期《跨学科的音乐教育理念:“身体地图”观在初阶儿童钢琴之教学与实践》一文)。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国家政策对素质教育的再度推动,使得当前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成为刚需行业,艺术教育市场依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台湾青年演奏家、云响艺术教育总经理魏辰运先生针对福州艺术教育的市场前景,谈了台湾青年艺术人才如何快速接轨市场和适应环境的问题。他认为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首先应明确基层艺术教育如何给予孩子良性的发展道路,其次需知晓如何提高艺术教育的环境,第三要提升艺术教育所具备的重要性,如审美力、创造力等。台湾青年艺术人才要在福州更好地接轨市场及适应环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中国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音乐艺术教育市场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采用制度化的管理,也将会使教育更具系统化。他还认为,线上教育市场通过科技助力教育,让艺术更具科技感:一是科技与智能化教育相结合将颠覆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二是通过线上教育可以对线下教育更好地起到辅助作用;三是台青创业基地将对台湾青年进行扶持,使得线上教育市场能更加顺利地运行。
此外,针对近年来福建省实施台湾全职教师引进计划,以及越来越多的台籍音乐教师想到大陆任教的状况,来自台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谢承峰教授谈了台籍音乐教师在大陆高校任教所面对的挑战。他认为,台籍音乐教师到大陆高校任教面临的首先是体制问题,很多台籍教师关心是否能入编制,或是否要入编制与选择年薪制的问题等等,这在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学校的运作模式皆不同,但是在大陆要评职称,这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第二是面对科研论文压力的问题,这也是每个台籍音乐教师在大陆高校要适应的问题,当然在一般的音乐学院和综合大学,所给予的压力也不同;第三是如何适应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刚来大陆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更为重要,面对不同的人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第四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音乐教育事业做贡献,在学习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知道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其实,不论身在何处,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在大陆安身立命的最佳办法。
二、关于音乐产业发展的策略与前景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两岸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在当前音乐文化产业视域下,中国音乐如何走出国门到海外传播?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耀华先生谈了四点看法:其一是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音乐演出由免费转为收费,这就使得观众们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觉变为自觉。实践证明,只有让观众自觉自愿地掏腰包购票的文化产业化的中国音乐传播,才会得到外国友人的珍惜,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达到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其二是传播前的观众培养。在观念上要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关系,由传播者为主体、接受者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双主体关系,传播者要努力调动接受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去理解传播曲目内容、形式特点和美之所在,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都是主体的“双主体”的互动合力。其三是精心组织受众,创设温馨的传播情境。要使有强烈接受欲望的受众能够得到机会享受传播,同时在多种传播方式中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中,要创设温馨的传播情境,让受众赏其声情,味其神韵,悟其意蕴,在润物细无声的濳移默化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理解中国音乐、理解音乐中的文化、理解中国人民的境地。其四是做好后续宣传,循序渐进,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扩大和深化传播效果。
两岸文化同根、语言同脉,长期以来,共同创造了大量同母语的音乐作品,并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深切喜爱。那么,两岸同母语音乐文化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場化交流与并进?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联顾问、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章绍同先生指出,相对而言,两岸文化交流以活动式、有组织的居多,而以大众文化消费式的、自觉吸纳的偏少。他认为这两种交流模式应当并行,要建立起可持续性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消费并行的两岸同母语文化音乐交流机制。学术性的交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互惠,两者结合可以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持久性。两岸之间的同母语音乐文化互动,如若能有更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形式的推动,势必更增进两岸民众密切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音乐产业和音乐教育是相互促进的,音乐教育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来源,音乐产业的繁荣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钢琴协会会长、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原钢琴教研室主任杨弋夫探讨了音乐产业发展的美育之路。他认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始终与美育形影相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关注审美文化需求。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一是认清文化诉求,紧跟市场潮流;二是充分考虑受众需求,让普通大众易于接受;三是植根本土文化,不忘民俗特色。其次,重视融合音乐美育。钢琴教学建议倡导音乐美育的融合,谨记“音乐为本,声音为主,概念先行,琴情合一”的原则,将音乐美育贯穿到具体教学中,才能为音乐产业的长足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再次,发挥平台的推动作用。音乐产业的发展要实现需求导向下的人才积累,行业协会等综合交流平台的推动将必不可少。综上,若能“贴近大众审美、坚持音情交融、聚合平台传播”三管齐下,音乐产业发展必能静待花开、馨香隽永。
在两岸音乐教育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两岸音乐产业的共同发展?来自台湾、目前任教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于仁道博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分析了两岸音乐教育存在的差异之后认为,历史上不乏有通过教育和文化产业推广,而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大融合的例子。比如,俄罗斯的音乐文化18世纪之前一直相对独立于欧洲主体音乐圈,但随着19-20世纪双方频繁的音乐交流活动,现在的俄罗斯把受了传统德奥和声训练的柴可夫斯基列为它们的重要音乐界标杆人物之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芬兰的西贝柳斯和挪威的葛利格之间,这两位作曲家在各自文化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以音乐的方式找到了互相文化融合、理解的有机整合点,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又在文化层面使自己发扬光大。所以相信,随着两岸音乐教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破除两岸双方的矛盾与误解,实现多层面的文化大融合与促进。
近年来,四川省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论坛组委会专门采访了四川省音乐产业发展专家库专家、四川音乐产业协会执行会长罗邴文先生。罗先生向组委会介绍了他亲身参与四川音乐产业发展的情况:2016年联合创办了正火传媒集团,参与投资和运营成都梵木创艺区、“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两大新文创产业园,打造成都城市更新的文创名片;2018年组建成都华博正火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成都市武侯区“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完成园区产业功能升级和产业导入。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556家,吸引企业投资30.39亿元,园区年产值近6亿元。“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于2020年10月获得“四川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称号,2020年12月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罗先生还指出四川省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推动优秀原创音乐创作生产;实施音乐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做大做强藏羌彝音乐品牌;打造知名乐团品牌;加快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等融合发展;支持建设音乐装备制造园区;实施音乐产业园区(基地)能力提升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音乐公园、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聚集培育国内外领先的音乐企业;聚集培育音乐专业人才;加强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等。
三、关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探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3]在新时代,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使音乐教育对接音乐产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专家们从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和体会出发,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志安教授主要谈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他首先从音乐产业的发展概况、人才是音乐产业的核心驱动力等不同维度,阐释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其次从音乐产业的音乐图书音像出版、音乐演出、数字音乐、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构成的核心层、音乐教育培训、乐器、专业音响构成的关联层,以及卡拉OK、广播电视音乐、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产业构成的拓展层等不同层次,分析了音乐产业人才的类型和素养特征;最后从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等研究视角,论述了高校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具体论述见本期《论高校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文)。
多年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与福建省歌舞剧院合作,在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双方通过创办实训基地、省歌委培班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实效。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孙砾先生就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首先阐述了校园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化的发展应该从校园阶段就展开“前置工程”,校团结合、校企联动的必要性就非常地突显了,学生越早参与艺术生产,就越能更好地找到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角色定位与身份转换的问题,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定期“回回炉”至关重要,“回炉”才更明白要学些什么、要怎么學,院团也要注重对艺术人才的接力培养,舞台是检验艺术家的唯一标准,年轻艺术家应抓住每一次机会学习、检验和展示。他还认为校企合作应以演出为中心开展工作,打造高品质的剧目是带动各部门、各工种全线发展的途径和载体,等等。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等音乐教育服务音乐产业发展的能力?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唐文忠先生从多年的办学经验出发,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音乐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迎来了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数字音乐成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助推器,“音乐+”跨界融合形成消费新趋势,新的业态正使整个音乐产业结构产生质的改变,但专业人才的匮乏却制约了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高等音乐教育是音乐产业发展壮大的人才保障基础。在音乐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音乐教育还未能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服务音乐产业发展上,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音乐人才培养结构与音乐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错位;高素质、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滞后;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意识尚未形成等。高等音乐教育应当主动适应音乐产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音乐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如何推动音乐产业政产学研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台湾知名音乐家、“微风乐集”创办人杨慕先生认为,教育界可以和产业界有更多的对话,为产业结构优化培养更多方向和可能的音乐类人才;而产业界一方面应该建立以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真正的音乐家为技术核心的研发中心,一方面应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让年轻人发挥的实践平台。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的支持,我们的音乐产业目前应该还处于形成期,政府的保护政策对幼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让产业克服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不完善的状况。台湾目前在音乐领域还保有相对优势,一方面有非常多经验丰富、实操能力极强的业界技术人才,一方面有很多已经实践过的教育、产业模式可以借鉴,同时,相信有大量年轻的从业者也正在寻找更广阔的舞台。两岸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发展,无疑将对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25的指示,还指出要“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4]43。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此次论坛的主要举办单位之一,希望能借论坛的举办,汇聚两岸专家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办好艺术职业教育;同时增进两岸教育界的彼此了解,明晰两岸音乐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塑造两岸青年新的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和情感凝聚,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携手建设闽台文化第一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正如论坛最后主持人李未明教授所说的:“此次研讨会只是一个开端、一个开始,它还要持续,还要继续发展。今天的研讨会信息量巨大,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思想的碰撞、交流激烈,发言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问题,让人受益匪浅。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的。”诚如斯言,如何找到最好的育人之路,促进两岸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更好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希望下届论坛能举办得更加成功、更加圆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06-23].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2]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05-06].http://zwgk. mct.gov.cn/zfxxgkml/cyfz/202106/t20210607_925033.html.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2-05].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7/s7055/201802/t20180214_327467.html.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林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