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筑牢乡村振兴支撑

2021-02-07王鑫

唯实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明村民绿色

王鑫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坚持发挥乡村生态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生态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

以“生态+产业”点燃乡村经济强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速产业振兴,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振兴之速。乡村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鲜明的生态特色,要坚定产业生态化,走绿色高效道路。一是坚持生态约束,突出融合发展。严格乡村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建立产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绿色发展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加快乡村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以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等延伸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融合业态,构建多种利益联结,促进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二是坚持生态引领,突出创新驱动。立足乡村基础条件和生态资源禀赋,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健全生态适宜的政策体系、构建有序高效的空间体系,以生态引领产业发展。推进科技、业态、模式创新,瞄准科技前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眼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推广应用,培育产业新模式、经济新业态。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切实转变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模式,使乡村产业既步伐加快,又动力充沛。

以生态产业化坚定生态经济之路。生态是乡村特色资源,把生態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走生态经济道路。一是坚持生态基础,注重成果转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把乡村的绿水青山、生态种养、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发展成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的生态产业,让乡村土地长出“金元宝”。科学修治、强调转化,鼓励挖掘生态涵养,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成具有生态优势、生态价值、生态竞争力的产业,让乡村生态变成“招财猫”。二是坚持生态拓展,注重产业集聚。发掘拓展乡村生态功能,推进生态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农业体验、观光旅游、康养健身、食药同源等生态产业,让生态产业变成“摇钱树”。培育具有乡土韵味的生态园、科技园、加工园、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优质资源、高端要素,聚焦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让生态园区成为“聚宝盆”。有序推进生态产业化,彻底解决生态与产业的相互融合问题,使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

以“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推动保生态、治环境,推进生态振兴,串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线”,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保”生态,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根本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是守好生态红线,留住绿水青山。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摒弃带血的GDP,决不“吃子孙粮、断子孙路”,严格控制处置“散乱污”,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乡村,让村民吃好“生态饭”。二是擦亮生态名片,赢得金山银山。生态是乡村最靓丽的名片,要坚持擦亮乡村生态颜色,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让绿色成为乡村最动人色彩、最显著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提高生态产品供给,满足百姓“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更高需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筑牢“生态巢”引来“金凤凰”,留住“金娃娃”,让生态养颜、绿色养人,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治”环境,为幸福家园保驾护航。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补齐短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整治乡村生产环境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着力解决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提升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秸秆、农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全力推进绿色生产,实施村庄清洁绿化、公共空间整治等,让村民享有“宜居家园”。二是加固底板,建设安居乐业家园。把乡村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好、环境污染治理好,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补齐公共基础设施,运用市场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进建管并重。村民是幸福家园建设的主人,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引导村民公益就业创业,当好垃圾清运员、卫生保洁员、河道巡查员、设施管护员、生态护林员等,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共同建设自己家园,让村民过上“幸福日子”。

以“生态+文化”彰显乡风文明高品质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推动生态与文化融合,既铸生态文化之魂又塑生态文明之形,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提高乡风文明品质。

铸牢生态文化之魂。生态文化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培育重塑生态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一是培育乡村生态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底蕴,保护文化生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珍惜文化资源、守护文化根脉、培育生态道德,推动生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将生态文化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打造以生态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土字号”“乡字号”乡土特色品牌,推动生态文化成为全面共识。二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美丽乡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把乡村特色资源、民族文化、历史古韵、传统人文等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保护好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传承好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好民俗文化活动,把生态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园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态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让乡村留得住乡韵。

塑造生态文明之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乡村生态文明引导村民文明自觉,引领乡风文明自律。一是生态文明引导绿色生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举办“绿色节日”“生态博览会”等主题活动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氛围,开展“绿色乡村”“绿色标兵”等评比,传递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讲好绿色家风家训故事,唤起村民向上向善的生态文明自觉,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生态文明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必须弘扬与传承乡村生态文化、心系与践行乡村生态文明、繁荣与振兴乡村乡风文明,打造崇尚“天人合一”之理、倡导中华美德之风、遵循传承创新之道、践行生态文明之路的美丽乡村,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觉悟高起来。推进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以生态文明培育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促进淳朴民风,以淳朴民风带动文明乡风,使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以“生态+治理”构建高效体系新格局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生态原则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加快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打造充满活力、生态和谐的善治乡村。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治理。推进生产有序、生活便利、生态良好“三生”治理是乡村繁荣之基。一是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建设,把党建工作融入乡村绿色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清明的政治生态为乡村生态治理保驾护航。做好乡村党组织的带头人队伍建设,把好村民、新乡贤、强能人吸纳到党的组织中,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助推乡村治理生态化。二是以“三生”治理优化“三生”布局。统筹保护、治理与发展的关系,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合理规划乡村“三生”空间,深入开展乡村“三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推动“三生”融合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实现乡村生产质量高、生活幸福多、生态颜值靓新格局。推进“三生”治理蓝图绘到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合理布局,既提升生态宜居的“面子”,又强化生产高效的“里子”,更巩固生活富裕的“根子”。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格局。坚持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主线,充分发挥村民议事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乡贤工作室等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让更多村民参与治理。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生态治理体制,强化合作、共治、善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对话、协商、合作的生态治理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创新为动力提升治理水平。乡村治理需要创新,以思维创新加快乡村治理模式生态化,以实践创新推动治理体系市场化,以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协调性,以文化创新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入市场机制,以多方参与、多元合作提高社会化水平,推进法治与德治结合,以法规硬治、德约软治提高法治化水平,抓住“互联网+”新机遇建设“智慧乡村”,以信息技术、数据平台提高智能化水平,强化人才及机制建设,以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治理效果生态化。

以“生态+民生”营造生活幸福新天地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有了好生态才有好生活,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坚持目标导向,以生态谋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真抓实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一是生态惠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自然资源保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把生态成果惠及好,让村民享有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共享生态福利、绿色红利。村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更是主人翁,要激励他们全面参与、全民行动,形成生态自觉和生态自信。二是生态利民。“利足以生民”,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站在民生福祉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把经济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在共同富裕中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把创造和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为村民提供绿色产品,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三是生态为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生态优先、和谐发展,满足村民的生态环境需要,保障村民的生态环境权益,正确处理生态与富民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共享与权益的关系,聚焦生活富裕的重点,让乡村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养人。

坚持问题导向,以环境促和谐。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把解决乡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积极回应村民所想、所盼、所急。一是纾民困解民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必须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环境治理与监管,以防污染促生产、以修生态保生活,建设生态空间开敞、城乡风貌各异的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满足村民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更高需求。二是護民利暖民心。把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水源保护、规范治理、精准监督等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多措并举,让乡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改造等让村民吃得安心。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久久为功,让村民共享摸得着、看得见的生态收益,切实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文明村民绿色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漫说文明
非暴力
文明过春节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