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2021-02-07庄兆林

唯实 2021年1期
关键词:徐州高质量总书记

庄兆林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集中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发展成果的原著原典,研读这部重要著作,能够深刻领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科学的决策水平、卓越的创新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切体会到这一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記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历史使命,是徐州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一、更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大势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贯彻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最近一段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当前的宏观大势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一是突出强调“两个大局”,即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深刻提醒“两个大于”,即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挑战大于微观挑战;三是特别指出“两个准备”,即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四是全面部署“两个循环”,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心怀“国之大者”,时刻在大局下思考,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自身工作始终放到全国“一盘棋”中去考量,做到“心中有数”,找准自身定位,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积极顺应大局、主动服务大局。

对于徐州来讲,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从“四个维度”把握。一是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视察徐州重要指示来把握。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徐州全市上下重要政治任务,以此为主线,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牵引带动徐州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全面展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成果。二是结合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来把握。以全方位视角、系统化措施,放大徐州面临的“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叠加优势,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实现“比学赶超”。三是结合实现“强富美高”的目标来把握。“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发展总定位,深刻揭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徐州要牢牢把握“强富美高”这个总方向,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努力攀登新的发展高峰,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徐州的生动实践。四是结合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来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主动担负起带领淮海经济区实现“洼地崛起”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勇敢探路、创造经验,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欠发达、省际接壤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着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提出要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思想,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近年来,徐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直面历史累积的矛盾和问题,认清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主动摆脱思维上的惯性和束缚,鲜明提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徐州将围绕这一目标,聚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夯实根基、增创优势。

针对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的问题,致力做到崇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目前徐州创新动能偏弱、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必须针对这一短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由“徐州制造”向“徐州智造”转变。在具体工作中,要聚焦新兴产业扩容提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同时着力招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带动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致力做到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对徐州来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突出,必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新型城镇体系构建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逐步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巩固中心城市地位上,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通过丰富城市品质内涵提升要素吸引力,通过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升引领带动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积极构建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城镇化速度和质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以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的“三乡工程”为引领,加快做强现代农业,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改善,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激发农村蛰伏的发展潜能。

针对生态环境包袱较重的问题,致力做到倡导绿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确立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徐州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蜕变重生,但历史欠账较多,实现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为此,徐州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长江生态环境整治成效的肯定和要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污染防治上坚持标本兼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生态修复上突出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抓好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等生态修复工程,办好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持续提升公园城市水平。在生态文化上强化社会共建,积极引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美好生活新风尚。

针对开放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致力做到厚植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徐州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在全省的比重偏低,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双向开放门户。着眼构建双向开放格局,主动融入國际大循环,放大徐州东西双向互济开放的支点作用,高水平推进“走出去”“引进来”,促进开放型经济扩容提质。着眼完善平台体系,加快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深入抓好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建设运营,构建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多元开放平台。着眼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革创新加快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五最”目标要求,构建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针对民生短板依然不少的问题,致力做到推进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八个更”要求和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徐州在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更加突出普惠性,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更充分就业,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兜底线,抓好精准脱贫,确保贫困户实现动态“清零”,保障好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持续巩固安全生产平稳态势,保持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徐州路径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徐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六个高质量”部署,按照江苏省委对徐州提出的“站在全省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站在世界看徐州”的要求,把思考和回答“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作为解放思想的逻辑起点,扎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形成高位谋划、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交出“徐州答卷”,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构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即基于徐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处在加速期,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仍然很不完善,同时创新动能成为主力军还需时日的实际,坚持“两条腿走路”,推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三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持续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徐州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发挥作用的关系,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最高效率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

立足发展实际创造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补短也要扬长,在一些基础较好和比较优势突出的领域发力,主动探索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发展路径。一是产业转型探索特色路径。发挥徐州作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优势,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为全国同类城市转型提供范例。二是生态转型探索特色样板。倍加珍惜徐州获得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持续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化造林和园林建设,让美丽徐州的形象更加靓丽。三是乡村振兴探索特色模式。以“三乡工程”为引领,引导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有效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力争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四是社会治理探索特色经验。进一步发扬“马庄经验”,健全完善“四位一体”社会善治模式,加快构建符合市情、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

讲求策略方法务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给我们送来的科学指引就是取胜之道,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当前,徐州同全国一样,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忍受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担起历史累积的包袱,顶住经济可能下行的压力,保持岿然不动的定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在应对挑战、破障前行中攻坚有成、赢得胜利,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二是狠抓工作落实。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艰巨的发展任务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特别是要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运用项目化思维和方法,把重点工作任务细化为一个个项目,绘制路线图、时间表,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如期见效。三是树立底线思维。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叠加,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困难和问题,注重防范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牢牢守住稳定、安全、廉政、生态“四条底线”;同时做到于变局中开新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样才能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主动权,掌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徐州高质量总书记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时局图
高申作品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