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百年青岛
2021-02-07于丽徐帅兰台惠质刘逸忱
于丽 徐帅 兰台惠质 刘逸忱
飞机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还是人类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实现工具。
从无到有,从军用运输机到民航客机,从固定翼到大飞机,从简陋的“飞机窝子”到现代化的大空港口岸架构,从河滩上的临时机场到全省唯一4F级国际机场……伴着飞机和机场的发展历程,青岛,从曾经的日德殖民地华丽蜕变成今日的国际化时尚魅力都市,在“新动力源”的作用之下,胶东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经启动。
今年8月,暑去秋来之际,青岛迎来了民航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流亭”到“胶东”,青岛的国际机场完美地实现了“一夜转场”。青岛人正式走进了4F级新空港时代。
一日千里,当我们亲历一个个大事件的发生,见证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免充满感慨和豪迈之情。回望百年青岛的飞机往事,一幕幕带着旧日印痕的老场景在斑驳的老照片、明信片、檔案夹页中,次第展开。
青岛是中国较早出现飞机和较早拥有机场的城市,已有百余年历史。发生在青岛的日德战争因为使用了飞机,成为亚洲战史上的首次空战。1933年1月,沧口机场落成开航,这是青岛民航的发端。
百年间,机场已经成为和国际连接最广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航已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
2021年8月12日9时,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以下简称“胶东机场”)航站楼出发大厅,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向青岛机场集团颁发了4F级机场使用许可证,标志着胶东机场正式开航投运。
9时11分-9时18分,胶东机场三大基地航司集中亮相。由山东航空执飞的SC4651航班、东方航空执飞的MU9980航班、青岛航空执飞的QW9865航班分别顺利起航,飞往我国北京、上海,以及红色革命摇篮南昌、遵义。9时25分,由杭州飞往青岛的首架进港航班MU5671平稳降落在胶东机场跑道上,在隆重的“水门”仪式欢迎下顺利滑入机位。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是民航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创造了国内干线机场最短审批记录,创造了15项国际国内第一、40余个奖项、100余项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继大兴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之后又一项现代化、高品质大型航空枢纽工程;克服了安全压力大、转场任务重、所涉环节多等重重困难,顺利实现了“一夜转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将推动山东民航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步入新阶段。
青岛,中国较早出现飞机的城市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飞机在欧美各国发展迅速。飞机最早出现在中国是1910年,当年清政府曾购买一架法国双翼飞机,并在北京南苑修建机场。1912年8月25日,中国人冯如在广州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进行了中国人的第一次飞行,但不幸失事。
1912年前后,德军曾在会前岬炮台北侧修过一条轻型飞机跑道。1912年7月22日,飞行爱好者德国人弗朗茨·奥斯特搭乘轮船带着自己的鸠型单翼飞机来到青岛,并在台西镇创办了民间航空俱乐部。这是飞机第一次出现在青岛,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较早出现飞机的城市。
此前,弗朗茨·奥斯特曾于1899年在青岛创办了一家机械厂和一个私人造船所。1909年,他把工厂和造船所卖给政府的港务机构,而他则回德国考察和学习如何驾驶飞机。他带回青岛的这架德国制造的飞机,型号是“卢姆普勒尔鸠式单翼”。
据载,这架飞机最初出现在青岛时,人们不叫它飞机,而叫它“飞船”。弗朗茨·奥斯特将飞机带到青岛近一年后,于1913年7月9日清晨,为青岛人做了一场飞行表演,最终他驾驶着配备有全新戴姆勒发动机的飞机首次成功飞越了青岛上空。
青岛早期机场,多为军事服务而设
德占末期的汇泉跑马场因地势平坦范围大,一度被用作飞机场。1913年,奥斯特为青岛人做飞行表演时,就是利用跑马场作为飞机起降的机场。日德战争中,德国唯一一架侦察机也曾暂时停在这里。
日军在狗塔埠的白沙河河滩上,建立了一座临时军用机场,可以停靠10到12架军用飞机。
1928年,日军再次出兵山东,曾在沧口设立军用机场。在日本军事档案中,找到了沧口机场的早期记录,在这份陆军情报中,描述沧口机场位于距离青岛海岸约8公里处,宝莱纺织厂的东南端的约8万坪麦田的中央位置,飞机起落非常危险,需要使用黑布和白布加以标识。日军此次占领青岛期间,曾有6架军用飞机停驻在沧口机场,侦察威慑之外,还进行大量航空拍摄。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青岛建立民航机场的规划,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民国政府航空署曾将青岛与上海、天津等七地规划为首批开放空港的口岸。日本也曾要求在上海、青岛等地开设中日航线,民国政府以侵犯航权原因予以拒绝。
同处齐鲁大地的济南,1921年便建成张庄机场,并曾短暂开通到北平的航线。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柯蒂斯-赖特飞机公司合资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拥有沪蓉、京平、沪粤三大干线的飞航特权。1931年4月15日开航的京平航线为中航经营的第二条航线,由南京起飞,经徐州、济南、天津至北平。
12月19日,京平航线“济南”号飞机在济南开山不幸失事,正副驾驶员与乘客共3人罹难,这名乘客正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经查,该航线济南段靠近泰山山脉,须经过数座高山峻岭,倘遇天气异常,极易肇事。此时京平航线开航仅八个月,本就客源寡淡入不敷出,加上撞机损失,只能就此停航。
次年,鑒于华东、华北邮客运输的现实需求,交通部与中航筹设以沪平沿海航线代替京平航线,连接上海、海州(连云港)、青岛、天津四座海港,再由天津延伸至北平,青岛正处于此航线关键的中心点位置。
1932年5月11日,中国航空公司美籍副董事长波安德致函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提出在青岛建设飞机场的提议。
沈鸿烈主政青岛后,注重空军建设,在汇泉浴场东端设立军用机场,供东北海军航空队使用,1932年迁至团岛。
6月,中国航空公司开始筹备途经青岛的上海至北平航线,国民政府交通部和中国航空公司派员到青岛,开始就筹设飞机场与青岛市政府和有关方面交涉。同年10月选定沧口大翁头村区域为机场用地,总面积3230公亩。
沧口机场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民用航空港,位置在胶济铁路沙岭庄与沧口火车站之间的原大翁头村址。在确定沧口大翁头村为青岛飞机场选址之前,城阳和浮山所口都曾进入过考察范围。1930年10月,青岛市财政局完成《城阳飞机场敷地实测图》;1931年7月,在青岛的东北海军司令部亦计划在浮山所口建筑飞机场,并绘制了地形勘察图及海军请拨地皮图。
1933年1月底,中航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签订承租公地特别租约,租赁期限自1933年1月1日至1935年12月底。沧口飞机场投入运营,并开通邮政航班。机场设有一条约650米的东南向跑道和一条约800米的东北向跑道,两条跑道宽均为25米。沧口飞机场在当时中国城市中是硬件设备比较完善的机场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机场的气象和通讯设备有风标1个、寒暑表1个、气压表 1个等,并设置有专用电台。
中航公司的上海—南京—海州—青岛—天津—北平航线正式开通,为中航公司开辟的国内3条主要干线之一,也是青岛第一条民用航空运输线。该航线全程1427公里,每周沪、平各飞3次,每周二、四、六由沪北上,三、五、日由北平南下,上海起飞时间为06∶30,到青岛时间为11∶05;北平起飞时间为06∶30,到青岛时间为10∶40。最初使用史汀逊式飞机,青岛—上海空中飞行时间约4小时20分,至北平约3小时55分,至天津约3小时,至海州约1小时20分。后改用道格拉斯式C-46、C-47型飞机,速度较前提高近2/5。1934年8月间,为便利上海旅客到青岛作短期旅游,开辟沪——青暑期飞行特班。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北平航线被迫停飞。
1935年1月,《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提出“空中交通则近期以沧口机场为用,塔埠头东南沿海一带则为将来的大飞机场,团岛附近辟为水上飞机场。”
1938年,日本海军占领沧口飞机场,在青岛成立“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辟北平—青岛—日本京城、福冈、东京定期航线,隔日定期飞行。在此期间,在青岛经营航空运输业务的还有中华航空公司。日军在侵占沧口飞机场期间一共修建了10个停机坪,被当地百姓称为十大“飞机窝子”。
1945年日军投降后,沧口机场由美国军队和中国军队联合使用。青岛解放后,沧口飞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接管。1958年8月16日,青岛民航站正式启用。后因三年自然灾害,青岛民航站于1961年停航。1982年7月27日再次正式复航后,改用流亭机场临时开航。自此,沧口飞机场的民航功用宣告结束。
陪伴两代人,青岛人感情至深的青岛流亭机场
1938年初,青岛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随着沧口机场日渐不能满足日军的需求,8月8日起,日军在城阳流亭侵占450余户民地1100亩,开始修建另一机场。1942年,在兴亚院青岛都市计划事务所正式推出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设定要纲和母市计划设定要纲》中,城阳机场被明确提到。
1944年,流亭机场建成,其位置在东经120°22'30″,北纬36°15'53″。该机场建有T型跑道,南北跑道长1019.32米,东西跑道长973.09米,均宽50米,厚15厘米。该机场为日本军用机场,是日军在山东半岛的重要军事基地,在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承担了为驻青乃至驻山东、华北日军运输军队和军需的任务。
当时候机室仅有180平米,一条跑道仅2220米,每天2架次飞机起降,年旅客吞吐量不足万人。
1986年,流亭机场各项基础设施相继完工,现代化程度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客货运输量得到大幅度增长。1987年以后,流亭机场候机楼、宾馆等服务设施和盲降自动导航及夜航灯光等先进设备投入使用,航站在更新大型客机、增辟新航线,加大航班密度的同时,改善服务工作,提高航班正常率,保持了客货运输生产的迅速增长。至1990年,青岛民航客货运输分别以38%和43%的速度连年递增。在全国99个民用机场中,流亭机场业务量已排到第20位。至1991年,流亭机场共开通了18条国内航线,1条地区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达3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500吨。当时,这些航线由两三家航空公司执飞,其布局和运力已远远不能适应青岛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因此,青岛对大空港的呼唤程度日益迫切。
新起点、新航道: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胶东机场一期工程占地16.25平方公里,总投资360.39亿元;建设2条平行远距跑道,长度均为3600米,间距2184米;航站楼(T1)面积47.8万平方米,机位总数184个(近机位76个)。
胶东机场建设破土动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工程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尤其是2019年以来,青岛机场集团等各有关单位面对着工程收边收口、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手续办理等严峻考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高质量完成了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筹备转场过程恰逢应对疫情的关键时期,机场平台各单位在运输生产快速恢复,人员长期连续作战,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统筹“两场运行”,确保了老机场高位超负荷运行下的安全平稳和新机场转场筹备的有序推进,经受住了主业生产、转场运营、疫情防控多项任务叠加的艰巨考验。
作为山东省内首座4F级国际机场、山东省第一个多跑道的机场,胶东机场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理念,通过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优化,实现安全运行保障有力、生产管理精细智能、旅客出行便捷高效、环境生态绿色和谐,努力打造行业标杆。2019年,中国民航局公布了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胶东机场位列其中,成为中国民航首批未来机场标杆示范项目。智慧机场、综合管廊、海绵机场等先进理念和实践,为国内民航业发展贡献了青岛样板。
智慧机场引领潮流。作为中国民航首批18个“智慧型机场”示范项目之一,胶东机场在建设前期引入信息化规划,以新技术、新理念为驱动,以打造最佳体验机场为智慧机场建设目标,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智慧生产、智慧安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交通等五大特色。其中,部分项目利用流亭机场运行条件充分测试使用,通过整体架构设计及各类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为机场运行、旅客服务、安全保障、企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转场后,全流程自助的智慧出行模式将给旅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综合交通“零换乘”。建設内外部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是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关键。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胶东机场规划建设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的立体零换乘的综合交通中心(GTC),最大特色在于与高铁、地铁机场站结合建设,实现了航空、轨道、高铁等交通方式的零换乘,形成空陆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以胶东机场为中心“1小时内连通青岛”“1.5小时通达全省”“2小时通达苏北、豫东和皖北地区”。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人性化服务”的绿色理念贯穿在胶东机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生命周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胶东机场建筑全部按照星级以上标准设计,其中航站楼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绿色三星。以住建部全国推行综合管廊建设重点试点项目为契机,胶东机场在国内大型国际机场中率先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率先将海绵理念引入机场,实现削减峰值流量、控制面源污染、雨水有效综合回用的目标。胶东机场特别注重绿化和景观提升,引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绿植,景观品质高,十分具有观赏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为青岛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4年10月11日,胶东国际机场获批后,按照山东省、青岛市“机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步申报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并于2016年10月20日获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航局联合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青岛胶州湾北岸,总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位于胶州市域,面积13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至大沽河胶州段,西至沈海高速、胶平路,北至青银高速,南至胶济铁路、兰州东路,包括李哥庄镇部分区域。示范区北区位于平度市南部,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接受核心区产业功能辐射,拓展示范区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复函要求,明确了临空区四大发展定位: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从整个青岛以及山东半岛来说,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凭借便捷空运、铁运、陆运、海运连接全球价值产业链,成为与世界互通互联、共享共赢的一种发展新模式,而这些因素使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具备了示范和引领临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地理区位优势。胶州处于大青岛正品字形空间结构中心,是青岛连通东西、贯通南北的纽带,也是内陆各省进出半岛和通往港口的重要门户。胶东国际机场位于北京、上海、韩国首尔的中间位置,是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和沿黄流域的重要枢纽,也是面向日韩的空中门户和环渤海湾地区重要航空枢纽。
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与青岛市“一谷两区”并肩,成为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四大国家战略承载区之一。在山东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胶东临空经济区位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这一经济圈的核心位置,坐拥全省唯一的4F级国际机场,将凸显“新动力源”作用,成为胶东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围绕发展定位,临空经济示范区立足高起点,积极对标荷兰史基浦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空港城,在区域发展上,争做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排头兵;在经济发展上,争做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在对外开放上,争做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在城市建设上,打造生态美丽智慧的航空城。
星连世界,为梦起航,憧憬未来
与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新机场建成投运模式不同,胶东机场采取“整体迁建、一夜转场”模式组织实施。这是近年来民航机场转场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转场模式。
与此前采取过“一夜转场”的广州、昆明等地机场相比,胶东机场面临的转场环境更为复杂,搬迁距离更长、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营模式变化更大,是一项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的复杂而精密的工程,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机场集团等有关单位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起一整套以顶格协调、专班攻坚、网格化管理、红黄灯预警、实时奖惩、战前排雷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和转场工作综合管控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形成了独具青岛特色的打法路数,获得民航局高度肯定,青岛经验在全行业内推广。
胶东机场定位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投运后,全面打造以日韩门户、中转枢纽、安全管控、运行效率、服务品质、特色商贸、景观生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沟通南北、辐射西部、面向日韩、连接世界”的开放型航线网络布局。国内航点约130个,空中快线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灣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和中西部、东北部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城市,支线航空运营网络覆盖三、四线城市。
国际及地区航点连通日韩、欧美澳、东南亚、南亚、中东及港澳台地区约50个重点城市。其中,日韩航点17个,基本实现日韩市场全覆盖,公交化、密集化、特色化的日韩航线网络规模及运营品质位居国内机场前列,“日韩门户”功能持续放大;洲际及远程国际航点14个,东南亚、南亚航点13个,至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互联互通能力显著增强。其中,国际全货机航线11条左右,广泛实现与全球重要经济体间航空物流的快速畅达;航班波体系运行高效、衔接顺畅,“东南亚-青岛-日韩;东南亚-青岛-欧美;国内中西部-青岛-日韩;中西部-青岛-欧美澳;东北-青岛-华东、南及日韩”等五大中转通道构建成型。
机场规划到2025年,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全面提升青岛的航空通达度,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航线网络支撑。胶东机场的投运,将充分带动我市临空产业经济发展,彰显新机场“新动力源”作用,为我市更好承载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更好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作出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