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灵魂栖息地
2021-02-07崔燕
崔燕
近年,有着淡淡骄傲的书店们,在青岛集体回归为一道好看的“书风景”。尤其是大而美的书城、方所、西西弗、如是、不是等大书店频繁亮相,小而精的德位、荒岛、栈桥、墨格等美美与共,书店如同归隐的花期,顺遂春深似海,让更多离开纸书一段日子的人们复又爱上书店、爱上阅读,邂逅久违的感动与喜悦。
与书店相逢,每一次都是一场心灵的艳遇,这种感觉由来已久。我们小时候,新华书店像阳光一样均匀地照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上世纪80年代,书香对很多人的吸引力绝对大过国营饭店里货真价实的肉香。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乃至一生的轨迹。
对于爱书人来说,一年一度的“青岛之夏”图书展销节,绝对比春节还欢欣隆重。“书节”期间,不仅大量书籍打折出售,而且新华书店亦放下封闭销售的身段儿,让购书者可以笃定而自由地穿梭于书林。至今还有一些老书友,会如传家宝一样敝帚自珍地藏着那时候淘来的书,津津乐道于如何在一堆书中挖宝,语气中闪闪发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乐呵。
青岛之夏特价书市已是30多届了,这样一个有生命力的书香会,不需要大张旗鼓,但已经在老百姓心中落地即生根。早年的书虫已是中老年人,特价书场中,常听到有上了年纪的人喊着:“同志,这本书还有新的吗。”这一声招呼,一下让人穿越回了“80年代”的阳光灿烂。
有些人以为去过一次特价书市,便可将超值的书收入囊中。错。特价书市每周都有更新,好书周转得很快。可能每次去的都不是时候,特价书虽然不少,但从中大浪淘沙,挑出心仪的好书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特价书市的好处就是,许多书都是库存下来的,本身定价就低,加之打折的力度够狠,买下来还是很划算的。所以,一般会买一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每每倒也斩获颇丰。
许多人通常在晚间去书店,没有了白日的稠密人烟,可以享受夜书事的那份快意。在相对清静的时空,寻找彼此的文字宿慧。我奔赴自己的书世界,徜徉在浩瀚文学类书籍中。这时候,孩子们如同一条快乐的小鱼儿,去浏览童书和工具书,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书王国。大人们则翻阅着一本本仿佛带着作者体温的书籍,心灵抵达无数个彼岸,这是一段段安好的精神旅程。如果是在书城,主营业厅打烊,他们又会移师到书店24小时营业的“明阅岛”,一起分享刚刚买到的书籍。咖啡的氤氲与书香交织在一起,在这段明悦而安然的亲子时光中留下曼妙的剪影。
尽管网上书店已经非常成气候,但还是难舍在实体店选书的乐趣。通常书们已经很有秩序地排在那里,等大家去按图索骥,但依旧会有浩如烟海的琐碎感。这种如同在茫茫人海中觅知音的心绪,多数时候不是难以取舍,而是很难找到众里寻他,可以让人不忍释卷的好书。
把城市的文化产业比喻成一张老式书桌,那书店就如同一块镇纸,让文化更有了厚重而安稳的归属感。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的新华书店东迁,华丽转身为豪华周全的大卖场气势,真正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这时候,城市的西部老城陆续出现了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书店。比如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在这条草根气息浓郁的街上,与众多装修得花里胡哨的店家相比,这家书店很简朴。实际上,这家书店也就是高密路上的一户普通民居,书店与主人的起居室只有一个古朴的蜡染布帘之隔。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从墙面到屋顶很有序地放置着书籍,如果书店同时进来四五个顾客,就有些挤了,好在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学苑书店”始终小众而文艺,顾客多是文化圈里的人。最初是,后来开到泉州路上的大店和派生出的“不是书店”亦如此。
现在青岛有许多有情致、有趣味的迷你独立书店。在这里可以看书、可以休闲、可以咖啡,还可以参加观影、英语派对等主题活动。书店的经营者,是有些情怀的理想主义者,让人打心里生出敬意。尤其当下,读书的情势淡了,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更趋于看得多,买得少的公益功能。我每次会买几本,这样的独立书店活下去,咱们才有机会再去看书。大家都是爱书人,彼此惺惺相惜,彼此相扶相持,方能彼此成全。
迅疾的大数字时代下,信息八面来风,尽管读书式微而小众,但是书店所传递出的美妙情緒却更甚——离开手机的二次元空间,回归有温度的阅读,忽然发现书店才是一个让灵魂可以皈依的地方,一个让内心快活又充满力量的地方。
有人说,但凡爱书人都有着一个开书店的理想。比如,家里的藏书已经爆棚,等以后大家就合伙专门开间夜场书店。不大的小书屋里有精致的书,还有现场烘焙的深夜甜点。于是,闭上眼想想那种奶香与书香混杂在一起的味道,就感觉十分美好。可能,那是一种逶迤着梦幻般的心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