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县路上的小楼庭院
2021-02-07李宜臻
李宜臻
立秋后,青岛的气温似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风中开始夹杂着丝丝凉意。街边的树荫依然将不宽的小路接档严实,偶然间,一两片泛黄的叶子悄然落下,秋的前奏悄悄响起。岛城即将开启另一种模式,用不了多久,这座城的肌理就会随时间迁移而变换模样,嵌入每刻时光交替、每条韵味街道、每座小楼庭院……后来的每一个时刻,便渐渐秋意浓。
漫步这条老街,些许树叶比落日先落,被过往的车辆卷送至两侧路边。今年,在德县路我第一次感受到秋的气息。
德县路位于市南区,大致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整条道路蜿蜒的自然优雅,东南起自湖南路、沂水路,西北至中山路,全长不足千米。明水路、曲阜路、安徽路、肥城路、博山路与之相交。查询德县路的历史资料,便会发现,这条韵味十足的街道颇有来历。“德国侵占青岛后,以胶州路为界划分为市区与郊区;在市區内,又以德县路为界划分出极具殖民性质的两个居住区。德县路以南为外国人居住的青岛区,德县路以北为华人居住区。”由此可知,德县路划分了在青岛外国人居住的区域与华人居住的区域。
与沂水路相交的东南头,胶澳总督府旧址这栋欧洲风格的大楼建筑好比一个总领序言,缓缓向西北拉开了德县路的建筑篇章。
德县路的建筑都是欧式的建筑风格。道路两侧,经时光耐心包浆的建筑依次矗立,交错、精巧、别致。隐藏在茂密的枝叶之后,不刻意展示,但却令人想尽法子,试图窥探其全貌。
在胶澳总督府斜对面的是德县路2号,原为胶澳帝国法院。该建筑由德国人汉斯·菲特考尔设计,建筑总面积为3126.57平方米,建筑正面为大理石堆砌门套,南面窗户为长条形,排列有序。紧挨着的便是德县路4号,原为公寓式旅馆,是路德公寓的旧址,1905年建造,底部有花岗岩墙基,顶部为牛舌瓦折坡屋顶,在建筑二楼设有木质凉台走廊,该建筑曾先后作为铁路中学、医院、青岛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处所。
在德县路4号对面的3号为一幢带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田园别墅,建于1902年,原为德商哈拉尔德·克列纳投资营造的公寓,建筑顶端开设三角形的老虎窗,为整栋建筑增添了动人的细节之美。德县路10号由慕尼黑的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为地上二层的砖木结构建筑,设有地下室,建筑侧面为人字坡顶,内部则形成了阁楼空间。继续向西北走去,便可看到更多异国风格的小楼庭院,每栋都有微妙独特之处,大同间存着小异,直叫人在不经意间放慢脚步。
德县路的建筑大多是将红瓦坡屋顶覆盖在或圆角、或直角的淡黄色墙面主体之上,加之大块花岗岩石堆叠成石砌墙基,搭配碧海蓝天、葱茏绿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色彩美学,形成了青岛的专属标签。
建筑外围有围墙,形成每栋建筑独自的庭院。庭院中有任时光变换仍倔强生长的树木,它们越过屋顶直指蓝天,为建筑庭院整体增加了向上的延伸感与写意书法般的枯笔和飞白感。院子入口的栅栏门虽经过常年雨水侵蚀冲刷,但仍然不失威严,静静守护着院子里的一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随着气温降低,夏去秋来,德县路上的茂密枝叶将渐渐凋落,当顶部的葱郁转换为底部的金黄,两侧的建筑庭院便一点点显现完整,将整条路的异国韵味凸显的愈加明显、浓烈。
不妨选择一个时刻,趁日落未落,趁秋风未起,置身这条老街,感受这条路上独特的建筑之美,阅读建筑包裹的百年故事。营造街景变换中的一个片段,镌刻在时光与回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