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自我应对方式的影响分析
2021-02-06彭翠翠叶银婷曾秋茹李书琴
彭翠翠,叶银婷,曾秋茹,李书琴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亦可称之为盆底支持组织松弛症,患者临床症状包含尿失禁、性功能下降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其中妊娠及分娩引起的盆底组织慢性或急性损伤是导致PFD的重要因素[1-2]。PFD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产后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已然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类女性的治疗方式较多,涵盖手术、肌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药物治疗等[4]。在对患者进行上述相关治疗的同时,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反映了家庭成员间具有的亲密程度和家庭整体对环境变化与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5]。有研究[6]显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FD产妇的应对方式。鉴于此,本文研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对产后PFD患者自我应对方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方便抽样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PFD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信封法将其等分成强化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所制定的PFD相关诊断标准[7];分娩方式均为自然分娩;均为单胎足月妊娠;POP-Q分度为0~Ⅱ度。排除标准:合并泌尿系感染或(和)生殖泌尿系感染;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退出;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强化组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28.12±3.29)岁;孕次1~5次,平均(2.31±0.28)次;产次1~3次,平均(2.00±0.31)次。对照组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28.14±3.30)岁;孕次1~5次,平均(2.32±0.29)次;产次1~3次,平均(2.01±0.32)次。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该研究已获得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盆底肌功能锻炼干预,即告知患者缩进肛门,且在维持3~5 s后缓慢放松,连续重复15~30 min,2~3次/d,以6周为1个疗程,连续锻炼2个疗程。
强化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1.2.1 家庭宣教 护理人员定期开展集体讲座,主要内容囊括PFD相关知识、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相关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在闲暇之余一起观看相关视频,互相提问,以提高知识掌握程度。且定期每月开展疾病知识竞赛,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加,对于得分较高的家庭予以奖励,而得分较低的家庭予以支持和鼓励。
1.2.2 功能锻炼 由家属对患者的功能锻炼进行监督,并严格遵从医嘱制定饮食计划,同时予以患者一定的关心及鼓励。此外,由家属全程陪伴患者运动,并完成运动情况总结。督促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良好的睡眠。
1.2.3 心理和家庭交流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家属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注意交流过程中的语气温柔。对需要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及家属,采取预约门诊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职心理治疗师进行干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依从性。
1.2.4 开展座谈会 住院期间,每周开展1次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由专业护理人员分别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单独座谈,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正常的社交。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每周1次的随访,对患者及其家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予以沟通指导,并建立互联网护患沟通群,对沟通群上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指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肌力及疲劳度、POP-Q分度及性生活质量。上述相关指标评价均在干预前1 d以及干预12周后复诊时评估。
应对方式主要是通过医学应对方式问卷[8]完成评估:包含面对、回避及屈服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实施Likert 4级评分法,对应1~4分,得分越高预示受试者越倾向于该应对方式。
肌力及疲劳度主要是通过手法肌力测试完成,且由同一名专业医师独立完成,评价指标包括Ⅰ类、Ⅱ类肌力以及疲劳度。
POP-Q分度主要是通过对受试者阴道前壁、后壁、子宫颈以及阴道后穹窿4个部位进行测量,并按照下述标准进行分度:脱垂最远部分在处女膜之上1 cm即为Ⅰ度;脱垂最远部分在处女膜上或下1 cm即为Ⅱ度;脱垂最远部分在处女膜之下1 cm,但少于阴道全长即为Ⅲ度;下生殖道完全外翻即为Ⅳ度。
性生活质量主要是通过性生活治疗量表[9]实现评估,内容涵盖以下几点:①性关系;②性高潮;③性困难;④疾病影响;⑤性满意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预示受试者的性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POP-Q分度评价
干预前,两组患者POP-Q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强化组POP-Q分度为0度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而Ⅱ度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POP-Q分度评价[n(%)]
2.2 干预前后两组性生活质量评价
干预前,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强化组及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强化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价(分,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强化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中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回避以及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肌力及疲劳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肌力及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强化组患者Ⅰ类、Ⅱ类肌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Ⅰ类、Ⅱ类肌力疲劳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肌力及疲劳度评价(分,
3 讨论
产后PFD主要发生于女性分娩后,且发病率高达10%~30%[10]。盆底肌功能锻炼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以改善患者盆底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盆底肌功能锻炼效果开始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极为重要。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大部分产妇往往在分娩出胎儿后,家属会将重心转移到照顾新生儿上,从而导致其对产妇,尤其是PFD产妇的关注程度较低[11-13]。与此同时,PFD引起的尿失禁以及引导松弛症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继而对夫妻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促使PFD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水平下降[14-15]。此外,在新生儿出生后,产妇配偶不仅要承担经济以及工作责任,同时要照顾产妇以及新生儿,从而需投入大量的精力,继而可能影响自身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产妇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并最终表现成适应性低下[16]。
本研究表明,干预后强化组应对方式评价中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回避以及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表明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可显著改善PFD患者的自我应对方式。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该干预方式可帮助患者积极获取源自家庭成员的理解以及支持,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困难,促使其接受病情,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17]。
此外,干预后强化组Ⅰ类、Ⅱ类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OP-Q分度为0度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而Ⅱ度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说明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在促进PFD患者盆腔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显著。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该干预方式有效改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继而改善夫妻双方的共同应对能力,进一步有效减轻患者的压力,为其健康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干预后强化组及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强化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表明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可促进PFD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提高。究其原因,家庭主要是为家庭成员提供内在以及外在资源的场所,其中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是面对应激事件以及处理矛盾纠纷的中间变量,亦是个体心理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因一系列应激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且心理负性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18]。而强化组干预方式正是通过上述途径,提高家庭成员对PFD患者的照护能力,继而为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性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强化干预在改善PFD患者的自我应对方式方面效果显著,且有效促进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改善性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