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面御史赵抃

2021-02-06供稿衢州市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21年1期
关键词:衢州市包拯宰相

供稿/衢州市档案馆

提到“铁面御史”,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包拯包青天。实际上,以“铁面御史”之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比包拯小9岁的北宋名臣赵抃(biàn)。

赵抃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谥号“清献”,衢州西安县(今衢州市柯城区沙湾村)人,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职,先后出任河南、四川、江西、福建、山东等地方官员,以“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为座右铭,一句“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是他一生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

赵抃家境贫寒,年稍长时在同村一陈姓人家兼教私塾,陈母对赵抃照顾有加,犹如亲子。后来陈家公子犯了命案,陈母心急如焚,赶往京城求助赵抃,希望能救下儿子一命。赵抃听完陈母叙述后,心中犯难,挽留陈母住了数月,日日游玩,却从不提讼事,直到她儿子被处以死刑后才告知她:杀人偿命,律法如山。赵抃于政无私心杂念、更无党派之属,其行事以天下安危、社稷长治为出发点。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赵抃任殿中侍御史。他正气凛然,不避权贵,刚上任就上奏《论邪正君子小人》,提出要严格区分朝中“君子”与“小人”界线。宰相陈执中是仁宗皇帝的老师,早年拥立大功,深得仁宗的信任和厚爱,且任宰相多年,权倾一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庸官和凶狠暴戾的恶棍。在宰相府两名侍女不堪受辱、自缢身亡后,赵抃先后递交奏折十二本,以“不学无术、结党营私、治家无方、屡出人命”等罪名进行弹劾。并对结交宦官、行贿买官的枢密院副使陈旭,行为极不检点的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的枢密使王德用等其他高官进行弹劾。陈执中等人均在赵抃的鼎力弹劾下纷纷落马。在严厉打击“小人”的同时,他还竭力保护“君子”。他先后上表奏折,请求恢复受到不公处理的吴充、鞠真卿、刁约、吕景初、马遵等有功之臣的职位。尤其是向仁宗进言,使欧阳修得以继续留在朝中,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

赵抃为官清廉,在官场沉浮四十五载,所任官职很多是令人眼红的肥差,却从不取百姓一物,所到之处,均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兴利革弊,造福一方。北宋嘉祐三年(1058),朝廷任赵抃为成都转运使,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鹤。赵抃赴四川任职前,四川一些官员常常以酒食互相吃请馈赠,甚至郡衙旁边都开了许多酒家,赵抃到任后严厉整顿贪污腐化的官场恶习,使四川官场风气为之大变。神宗皇帝大为称赞,夸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从此“一琴一鹤”成为赵抃为官清廉的代名词。

清廉文化熠熠生辉、代代相传。当前,我们正在持续深化清廉文化建设,赵抃清廉文化的内涵值得深入挖掘,“为官清廉、勤政为民”的精神值得永远传诵。

猜你喜欢

衢州市包拯宰相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包拯的人生哲学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