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实施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效果对比
2021-02-05赵全义洪爱文景晨光
赵全义 洪爱文 景晨光
(咸阳市长武县人民医院,陕西 咸阳 713600)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使得老年患者骨科疾病的发病率和人数明显上升,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髋部疾病是常见的骨折病变,可使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表现,严重时可使患者完全丧失肢体活动能力。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疾病的重要方式,可促进髋关节功能重建,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1]。但该术式在具体应用时,入路方式尚未形成明确定论,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均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2]。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中不同手术入路方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6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2.14±2.28)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2~74岁,平均(62.18±2.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观察组经直接前方入路,于患者髂前上棘后方3 cm处沿阔筋膜张肌行一长度约为8 cm的切口,经臀中肌和股直肌间隙、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关节囊,对外侧深支动脉予以结扎处理;切开关节囊,以外露股骨颈,采用股骨颈二次截骨法,依次在股骨中段和平行于股骨距小转子上方1.5 cm处截骨;待股骨头被取出后打磨髋臼,对假体和内衬进行安装;外旋患侧肢体使得股骨近端充分外露,使用偏心骨髓锉进行扩腔处理,放置假体,观察患侧肢体稳定性,予以止血处理,对关节囊及其周边组织进行缝合,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后关闭切口。对照组经前外侧入路,以大粗隆前结节为中心,向上延伸2 cm,向下在平行股骨纵轴9 cm处对皮下组织进行切开处理,外露阔筋膜张肌,使得臀中肌和大粗隆附着处的股外侧肌显露,纵向切开臀中肌前1/3处,以显露外侧关节囊,呈”T”字形切开关节囊,使得股骨颈、股骨头和髋臼缘外露;脱位股骨头前外侧,截断股骨颈,以外露髋臼,取出髋臼软组织,进行外展和髋臼扩大处理后放置髋臼假体和内衬;活动患肢,予以扩髓处理后放置股骨柄和股骨头,对关节进行复位处理;确定髋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钻孔于大粗隆外侧,重建臀中肌于大转子止点,放置引流管,缝合后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对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判定。比较两组并发症皮下血肿、髋关节脱位和神经损伤发生率。
2 结 果
2.1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9.608、10.633、15.327,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8.69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髋关节功能和疼痛感 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40.776,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4.55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和疼痛感比较分]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出现皮下血肿4例、髋关节脱位3例、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26.47%;观察组出现皮下血肿1例、髋关节脱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5.8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14,P<0.05)。
3 讨 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否成功,既与主治医师的医疗水平有关也受手术入路方式影响。前方外侧入路经肌间隙入路,对周围正常软组织无明显干扰,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可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假体脱位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患者髋关节处理屈曲内收状态,一旦后方结构被破坏,可破坏髋周软组织张力平衡度,导致假体脱位。有学者[5]认为,髋周软组织损伤可使术后外展肌无力,降低髋关节稳定性,使得假体脱位。前外侧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外展肌和外旋肌群无损伤,可对髋关节后方结构进行保留,降低髋关节脱位风险;但该入路方式具体应用时可对股外侧皮神经和臀上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患者跛行,增加股骨近端骨折风险,影响手术效果。直接前方入路采取“Hueter”间隙入路方式,在显露髋关节的过程中,无需对附着于大粗隆的肌肉进行离断处理,仅在神经血管和肌间界面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它是一种相对微创的入路方式,可对髋部肌肉组织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持肌肉完整性和强度,在维持关节假体稳定性的同时,促进患者尽早开始负重锻炼,利于受损关节功能恢复[6]。不仅如此,保持髋关节周围肌肉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中运用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可改善手术情况,缓解疼痛感,防范并发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