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2021-02-05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妇女出现子宫良性病变的几率迅速增加,尤其是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因而需要引起临床上的重点关注和重视,改进临床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根治方法,如子宫全切除术、子宫楔形切除术等,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2]。下面,文章旨在研究和对比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疗效情况,择选106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以期更好的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106 例随机抽选患者均为2018年07月至2020年07月妇科收治,且均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8 岁~67 岁范围内,平均为(43.4±5.2)岁;病程时间均在3 个月~1年之间,平均为(1.7±0.4)年。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手术治疗,全切组53 例患者,楔切组53 例患者。两组在基本临床资料方面的数据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研究各项内容资料均已提交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研究,并审批通过,能够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全切组
对患者实施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具体为:对患者进行常规妇科术前准备,而后予以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进行导尿管留置。选择下腹部中间位置进行切口(纵向,8cm),遵照常规方法对子宫进行全部切除,最后缝合切口。
1.2.2 楔切组
对患者实施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具体为:予以患者持续硬膜外麻醉,选择耻上3cm 位置作横向切口,常规入腹后将子宫托出。剪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于子宫峡部内侧贯穿缝合打结,阻断动脉血流。采用倒三角形方式将大部分子宫宫体切除,并于子宫颈内口对子宫体进行水平横向切除,保留条状子宫侧壁肌层,后电凝止血,常规缝合宫颈内口、子宫侧壁等,使之自然形成子宫形态。待无活动性出血后最终缝合切口。
1.3 统计学分析
两组的各项临床结果数据均通过软件包SPSS22.0 进行对应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如表1 所示,楔切组与全切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效果
如表2 所示,楔切组与全切组的临床疗效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的临床手术情况对比
表2: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n,%]
2.3 并发症
如表3 所示,楔切组与全切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间有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良性病变是妇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类子宫疾病,最为典型的即为子宫肌瘤,其发病率约占整个妇科疾病的1/4[3]。手术治疗是对其最为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其中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是传统的常用手术方法,它的临床效果较佳,手术视野清晰,且操作简便、方便掌握。但它的手术切口较大,术后恢复较慢,容易诱发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4]。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也叫次全子宫切除术、峡间子宫切除术等,相较于全子宫切除术,它的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能够比较完整的保留卵巢功能,改善其部位的血液循环,确保术后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5]。
本次研究表明,应用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其各项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相比明显偏少,且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4.34%,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7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这就表明,相较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经腹子宫楔形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术后恢复以及临床效果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应当予以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表3: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对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