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教育,从唤醒乡村教师开始
2021-02-04刘洁
刘洁
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振兴乡村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得益于此,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日渐缩小,但在软件方面,尤其是教师素质上,仍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
无数乡村教师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忍受清苦,献身教育,以执着与奉献托举起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令人钦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乡村教学理念陈旧、手段落后、方式传统等问题广为人关注,国家关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的种种举措也多聚焦于这几个方面。不可否认,这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乡村教育发展,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其所触及的多是乡村教育的表层问题,更深层也更隐晦的问题在于,不少乡村教师缺少教育的“精气神”——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信仰。
在广大乡村学校,一种倦怠状态在部分教师中蔓延:有的人浑身负能量,一味抱怨条件差、孩子笨、家长不配合,却从来不去想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寻求解决之道;有的人得过且过,每天踩着上课铃声慢悠悠地走出办公室,学生学好学坏、未来如何,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有的人故步自封,多年如一日讲着同样的知识、说着同样的道理……就像一群泡在温水里的青蛙,安逸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丧失了前游的能力。
这样的教师,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什么?一年能教给学生什么?一辈子能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又怎能指望这样一群没有“精气神”的、“沉睡”的教师,能培养出有理想、有追求的学生,能推动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必须从唤醒乡村教师开始。
那么,乡村教师该如何唤醒呢?
首先,要加快推动教师聘用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多年来,体制内就像一个保护罩,只要教师不犯重大错误,就可以一辈子安安稳稳地待在一个岗位、一所学校。因有“王牌”在手,导致有些教师不思進取。为此,国家应当大刀阔斧进行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让能者多得、惰者让位。目前,不少地方推行的“县管校聘”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编制制度方面,从“编制到人”到“编制到岗”,也是值得一试的改革思路。
其次,要在培训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拆除“围墙”,引入“活水”。一直以来,乡村学校都存在“在封闭的围墙内办教育”的问题,教师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都比城市教师少很多。如此一来,他们固然难以接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也很容易因为没有对比而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自己的样子,就是所有教师的样子,从而安于现状。为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在学习、培训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只有见识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了解到教育的新思想、新变化,看到与其他教师的差距,才可能激发乡村教师的活力,催生其努力上进的动力。
最后,要重视乡村教师的成就感、获得感,为乡村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不可否认,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就职业发展而言,乡村教师所获得的资源和机会远远少于城市教师。以职称评聘为例,虽然同一地区城乡教师的标准是一致的,但城市教师要达到标准却比乡村教师容易得多。更有甚者,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教育局的人一年去不了一次,什么政策、文件都传达不到。没有人管、没有人问,自然也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教师如何能有成就感?又何谈理想和信仰?为此,国家应当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消除城乡教师之间显性和隐性的种种不公,更要在教育资源方面有意识地向乡村学校倾斜,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让乡村教师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此外,国家还应该在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待遇、提升乡村教师地位等方面持续发力。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只有唤醒乡村教师,才能振兴乡村教育,乡村和中国的未来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