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到医心,他为“艾”搭起避风港
2021-02-04曹霁
曹霁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这是201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给郭小平的颁奖词。十多年前,郭小平顶着质疑,组织创办了国内首个只招收艾滋病患儿的学校——临汾红丝带学校,用爱和坚守为罹患艾滋病的孩子創造了幸福生活的可能。
“孩子不能不上学”
四张课桌,一块黑板,这就是红丝带学校的前身——爱心小课堂。2004年,时任山西省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郭小平,看着院内艾滋病感染科里每天跑来跑去的患病儿童发愁,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是郭小平的患者,他们去世后,留下了同样感染艾滋病毒的孩子,孩子们又成了郭小平新的患者。六七岁,正是该上学的年纪,他们的年华却只能在病房里荒废。
由于公众缺乏对艾滋病系统、科学的认识,“恐艾”情绪自艾滋病毒传入我国后一直在社会上弥漫。对于感染艾滋病毒的孩子来说,人生从此变得困难重重:四川南充感染艾滋病毒的男童被村民用“联名信”送走;“河北艾滋第一案”女孩被学校拒之门外;湖南宁乡感染艾滋病毒的女孩病情暴露后多次转学,最后因同学家长反对,只得回家自学……正常上学是这些特殊孩子遥不可及的梦。
“孩子不能不上学。”郭小平痛心地想。于是,他腾出一间病房,买了四张课桌和一块小黑板,打造了一间简易的教室。科室的医护人员自发组织起来,下班后挤出一点时间,教孩子们简单的语文、算术。小课堂圆了孩子们一个上学梦,越来越多的孩子挤进这里,病房就要容纳不下了。郭小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艾滋病患儿办一所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校。“艾滋病儿童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难以保障行为的安全性,在普通学校就读的风险系数较高。而且,艾滋病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承受能力有限,即便有普通学校愿意接收这些孩子,周遭的舆论压力对其心理的伤害及后期影响也难以估计。”
2006年9月1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自此,这些脆弱的“小禾苗”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在朝夕相伴中,郭小平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转眼间,第一批学生即将迎来高考。在这个紧要关头,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思虑和压力。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们不知该如何自处。
看着别的考生都有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学生们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无处诉说,郭小平心里很难受。为了不让这些跟着自己长大的孩子受委屈,郭小平毅然辞去院长职务,成了一名专职校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陪着他们一起备考。“在咱们国家不缺医院院长,也不差一个学校的校长,但是我觉得,在红丝带学校,孩子们差一个我这样的校长。”
高考一天天地逼近了,郭小平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一边还要为他们能顺利高考做准备。在他的努力下,经教育和招考部门批准,这16个考生有了单独的考场。高考结束后,捷报接二连三地传来。
填报志愿的时候,郭小平帮孩子们选择的都是不直接与人交流的专业,像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这既是为这些孩子着想,也是为他人着想。在他们离开红丝带的那天,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郭小平怕被人认出来影响孩子们上学,没有去送他们。“希望学习能帮他们改变人生吧。”在郭小平“爱的滋养”下,孩子们走出红丝带,见到了更精彩的世界。
让孩子们的心里“亮堂”一点
2014年,四川省南充市的八岁男孩坤坤病情暴露,200多名村民联名写信希望坤坤能离开当地,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村民都说,坤坤是村里最调皮的“野孩子”。几个月后,遭遇歧视的坤坤来到了红丝带学校。刚开始,他经常翻垃圾、到处乱跑,还不与人交流,是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但郭小平没有放弃他。郭小平说,孩子们来到学校,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他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就注定要承担起守护的责任。
他和学校的老师们像呵护娇弱的花朵一样,以大爱之心教导、养育着包括坤坤在内的艾滋病患儿,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热情地拥抱这些孩子,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无私付出,温暖着一个个脆弱的心灵。六年之后,坤坤长成了阳光大男孩,虽然开蒙比较晚,学习有些吃力,但已经融入集体,交了很多朋友,还经常抱着老师们撒娇。
红丝带的很多孩子都早早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一次,一个志愿者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慰问,看着他们母子间亲密的互动,一旁的小姑娘悄悄地抹起眼泪,抬头望着郭小平说:“有妈妈真好。”郭小平的心被刺痛了。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郭小平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去公园、去吃火锅,还经常下厨做“大餐”。他希望这样做能让孩子们的心里“亮堂”一点。让这些孩子能温暖、快乐、有尊严地活着,是郭小平建立红丝带这个“家”的意义。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接触艾滋病的医务人员,一直以来,艾滋病儿童的病情就像压在郭小平心口的一块石头。成为专职校长后,郭小平仍然在进行医学研究,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减轻药物副作用,使患儿的生活更有质量。孩子们的治疗是郭小平日常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有时,年龄小的孩子会偷偷把药扔掉,他会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这药就是咱们的命,不吃药咱命就没了。”郭小平说,只要孩子们好好吃药,就能控制病情,他们以后的生活就能和常人无异。
从医治人的身体,到救助人的心灵,郭小平为艾滋病患儿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他是医生,是家长,是良师,也是益友,瘦弱的肩膀挑起人生的多个角色,也扛起了孩子们的未来。
郭小平的目标不仅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他还希望这些孩子将来能回报社会。为此,道德教育成为红丝带学校最重要的一课。“你帮助社会看你能力大小,但不伤害社会是你的底线。”“不伤害别人,让自己成为最后的受害者。”唯德首善,唯仁报恩,在郭小平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们寻觅到了人性中的瑰丽珍宝,也愿意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是郭伯伯的善良,让我们学会了感恩,也变得坚强。”已经毕业的乐乐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