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2021-02-04李成越

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李成越

过去20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区学校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村级学校规模减小、数量锐减,出现了许多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指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也包含年级开设不完整乃至“一师一校”的教学点)。这些学校因其特殊的处境,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工作中的观察与探索,从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协同两个维度探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活力重塑。

以开放的视角增强管理与教学的师生参与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和办学经费往往比较紧张,按部就班地推进学校工作都“捉襟见肘”,容易陷入“不进则退”的发展困境。若要保持活力甚至是撬动变革,就需要找准工作支点。对此,我们首先要对“什么是好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一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对于办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眼下学生的需求,倘若只盯着“城里的学校”或以繁琐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往往只能徒增焦虑和无力感。位于四川广元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通过家访发现,就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而言,仅仅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上课、写作业的“学习问题”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班家”文化,在班级、校园中营造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慢慢地,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更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家庭般无条件的关爱,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教室空间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有课堂学习的桌椅,还增添了沙发和书架,供学生们课余使用;住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借由阅读、电影、故事会等活动得到了丰富。当一所学校回归具体语境、对家庭教育的不足和村落社区的凋敝进行补偿时,看似是增加了“分外事”,但其持续的积极影响会让学校的“分内事”事半功倍。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把课开齐、把学生的在校时间填满。这种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会成为变革的天然阻力。在教学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把“学生是否觉得有意思、有收获”作为一个判断准则,如果没有达到此标准,那么就应该考虑如何把这段时间还给学生。例如,没有专业美术教师的学校,可以放下“谁画得好”的评判标准,基于一些最基本的主题,如自然、静物、想象等,让学生们自己作画、相互点评;在教师尚未掌握绘本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时,教师依然可以给学生多读一些故事;在没有专业科学教师的时候,相较让学生们划重点背书,把实验指导手册和器材交给学生自己摸索,会更受学生欢迎,也更贴近科学教育的本质。同样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与教师间管理与服从的关系也需要得到改变,即便是“命令”,也可以让教师收到的任务更具开放性,提升教师在学校决策和变革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最后,在推进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变化发生的参与性和变化所形成的积极心理。近些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因为这些改造往往是上级拨款、外包施工的,实际上并没有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过程。更多时候,墙上的标语换了,却很少有供学生涂鸦、留言的地方;校舍改造了,却很少有学生设计和动手实操的角落。很多农村学校的校园很整洁,但不免有空荡之感,不够温馨、缺乏生气。只有把校园充分地开放给学校里的每一个人,让大家把校园当作自己的家,一些創意才会产生。例如,云南的美丽小学将操场边的白墙交由毕业生设计并用作毕业留念、让学生提出“校园微改造”的方案并邀请村民带领学生施工等做法,都来自师生的共同创意。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从学校变化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在增强归属感的同时,逐渐丰富学校的底蕴。

总的来说,在学校内部管理上,一旦明晰了方向、厘清了各个目标间的逻辑关系,最大的挑战就来自于内部的组织。一方面,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尽可能地放下自身的权威感,给予更大的空间来发挥师生集体智慧、凝聚师生力量。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策略,向校园内外扩大参与、争取资源,尽可能地让每一个行动的效果都得到放大和延续。

以联盟的方式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协同发展

在看到学校内部优化工作能带来改变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意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发展挑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学校硬件的维护与更新、教师成长机会不足、行政事务对工作精力的侵占等。要以单个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力量克服这些困难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小规模学校能够形成合力、相互切磋、彼此支持,则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突破。

区域性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既有由一两个校长、教师发起成立的以推进办学和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自组织”,也有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半官方组织。不同的起源意味着不同的基因,也让这些联盟的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河南滑县的联盟学校通过校长间的相互走访,将一所学校的困难交由大家一同出谋划策,减轻了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在学生活动方面,河南濮阳的联盟学校将学生汇聚到一起,借用一所城区学校的场地组织运动会,并交流切磋各学校开展的特色活动;在教学组织方面,甘肃临洮一方面组织教师送教解决课程开设不齐、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又让小规模学校与区域内的名师工作室互动、组织校际教研活动,打破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师配置对教师成长所形成的局限;在资源拓展方面,一个区域的学校可以共同申请和对接公益项目,或者将适合地方特点的项目在学校间推介,进而让项目落地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长久以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为相对闭塞的工作环境与沉重的工作负担所限制,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促进学校间“引进来,走出去”的更多发生,可能是一条破局之道。

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分析一些学校活力较为突出的区域性工作经验时,不难发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应充分地意识到,“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职能与乡镇中心学校、城区学校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发展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在经费保障方面,如果能在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的同时,探索提升每所学校的财务自主性,并对区域联盟运营等尝试提供额外的支持,就有可能帮助这些学校在维持好“基本面”的同时进一步谋求发展。

在人力配置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小规模学校人员少、工作负担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保证这些学校的人员稳定性,减轻“新教师刚培养好就被调走”的困扰,并将行政事务尽量交由中心学校统筹完成。

在教师成长方面,对于“一师一校”等教师带班时间长的学校,要想办法让教师能有空“喘口气”,能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减轻职业倦怠感。

在教育宣传方面,要给予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多的关注,将学校发生的每一个变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地对外展示,帮助学校和村民间构筑新的信任与协同关系,进而缓解生源的流失。

随着各方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关注的加大,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立足实际、立足乡土、立足生活,在办学上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给予同行很大的鼓舞。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具体工作的组织上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外部的教育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边界被打破、更多的合力得以形成,与坚守在一线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们一同重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