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的当代意义与审美价值
2021-02-04蔡艳菊
蔡艳菊
内容摘要: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植根于集体无意识,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精神感召力。英雄形象塑造具有时代特征,能够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塑造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英雄形象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时代 原型 英雄形象 叙事
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英雄和英雄叙事贯穿始终。英雄崇拜是各民族普遍具有的文化心理意识,由这种普遍心理意识产生的各种英雄形象,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英雄形象作为民族精神的符号载体,拥有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一.英雄形象的历史原型阐释
东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普遍存在。在我国各民族神话传说中,有大量英雄人物,女娲、后羿、大禹等英雄被人们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形象。
早在先秦时期“英”和“雄”分别单独使用,西汉时“英雄”一词才出现,在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夫鸟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后来“英雄”被定义为有智有勇的“杰出人物”,是“聪明才智和胆力勇气皆备超群的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英雄概念更加宽泛,有学者认为“英雄就是伟大的人格,英雄就是永恒价值的代表者和实现者,永恒价值乃是指真善美”,即能够代表真善美的人是英雄。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英雄通常是自然界“天人合一”的代表,这反应出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和英雄崇拜意识,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西方文化中,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英雄”指:“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述的早期自由人,尤指杰出人物:在战争与惊险中出类拔萃的和珍视勇敢等美德的超人。”很多英雄本身就是神的后代,于是具有半人半神的特性,随着社会发展,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英雄由带有神性的传奇本身向世俗、生活化的当代性转化,这种转化后文学作品的英雄叙事从神话传说转向文学创作的英雄叙事。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与各种未知力量进行无休止斗争的过程,每一次斗争取得一点进步、获得一次生存机会始终都伴随着英雄的牺牲和受难。通过现存民族神话传说可以发现英雄叙事的两个重要主题是“灾难”和“救世”,在古代神话中每一个灾难事件中都有英雄形象出现。事实上,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遭遇的灾难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事件,例如洪水、战争、瘟疫等,在与灾难较量的过程中,英雄形象出现并不断被塑造。面对灾难,人们想象自身在整个世界和灾难事件中的位置和战胜灾难的力量,创造出不同的英雄形象。
面对灾难时英雄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人定胜天型,在灾难面前,人类在英雄的带领和帮助下一定能战胜灾害的人定胜天叙述是主流的叙事模式,英雄能够通过自身的超能力或者超越普通人的力量以及智慧战胜灾难,帮助人类重新生存下去。大禹、后羿等都是這类用神奇的力量战胜灾难的英雄形象。二、虽败犹荣型,这类型的英雄通过不懈努力斗争,但最后牺牲了自己,换来相对胜利,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表现出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神话叙事中的夸父、精卫,在客观自然面前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们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彰显出英雄气概。三、无力回天型,在灾难面前,无论怎样斗争,最终以失败结束,这类型英雄以俄狄浦斯为典型,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刑天,他们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不管结局如何英雄性格中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敢于抗争的精神特质。无论英雄事迹成功与否,他们都让人类赞赏和敬佩。
心理学家荣格分析人类集体无意识时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在人类精神的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中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类精神最深处,通过继承或进化而来。按照原型心理学的解释,英雄是在人类集体意识中存在的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如同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世代遗传却难意识到,即文化基因,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正如学者指出“虽然英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人们留恋英雄的集体无意识依然强大,从而导致英雄以不同形式不断再生”,人类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能够激发出人类的某种内在感情。
二.英雄形象塑造的时代性
“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文艺是时代的声音”用英雄形象塑造来彰显时代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通过文艺作品来塑造英雄的人物形象,来作为历史的先驱、民众的榜样和时代的楷模。
英雄的塑造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相符,不同时代产生并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神话和古代文学叙事中塑造出大禹这类不食人间烟火充满反抗精神,神化的英雄,近现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赢得民族解放过程中塑造出杨子荣类智慧与勇气并存的英雄形象。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把英雄分为六大类:“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和帝王英雄。”从叙事文艺作品来看,英雄的出生、成长与创业的叙事模式具有类型化、时代化的特征,英雄主人公在成长和立业过程中积蓄力量、增长本领,展现具有个人魅力的才能和智慧。这种叙事模式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大致有这样几类:
1.民族英雄:苏武、文天祥、岳飞等,他们精忠报国、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脊梁,能够凝聚民族力量。
2.红色英雄:江姐、杨子荣等,这些英雄的出身、性格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为了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慷慨就义。特别是在主旋律革命作品中,为强调教育功能,英雄的高尚品质以及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是主流意识形态所弘扬的。
3.时代英雄,在新时代,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平民英雄形象被塑造出来,例如改革英雄、创业英雄、扶贫英雄、抗疫英雄等等,他们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英雄形象,他们更接近普通人,更贴近生活,更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与美国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不同,中国英雄形象和英雄塑造植根于中国大地,带有民族性,更多的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光彩照人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中国的脊梁正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在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中都能看到在英雄叙事背后蕴藏的英雄情结。
三.英雄形象的当代审美价值
在中华历史上面对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人民安危的时候产生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文化基因。中华历史上,英雄形象塑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下,英雄形象塑造不断变化。
在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文艺作品中英雄人物的产生带有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性。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英雄形象具有明显的“高大全”特征,主要是在政治话语以及主流审美中塑造出来的,90年代后一段时间内,一些文艺作品为了高话题流量、高收视率、高发行率等,在经济利益面前为迎合大众审美需要塑造出的英雄形象被加入匪气、痞气等另类个性气质。但在主旋律作品中满足官方主流文化和大众需求的英雄形象仍是主要形态,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是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运用了多元化的手段塑造出全方位、不同特质的英雄形象。
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有真实和塑造的英雄形象都传承了“英雄祖先”的某些特征和叙事方法,在这些英雄形象塑造和叙事的文本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英雄文化基因得到延续、印证和强化,以此来不断凝聚和鼓舞民族精神。英雄形象塑造能激发起人类感情中的英雄情怀。英雄形象的感染力、号召力和精神榜样的力量能够凝聚起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重建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的生产与再生产,他们印证了真正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对意义、身份、统一性和集体生命力的追求。”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和英雄叙事文本无一例外的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民族命运和民族心理,“讲述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现在、未来进行积极判断与响亮召唤的过程。而聆听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则是民族成员确认自身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生存准则的重要途径。”所以,从英雄形象塑造到英雄叙事的文本创作,都需要向人们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極具感染力的英雄,这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向心力,提高民族和国家文化认同。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及英雄叙事不仅是文艺问题、审美取向问题,更多的是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想道德的体现。有学者指出:“英雄人物与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象征符号、事件和景观一起,构成了一个可让民族共同体历代受用的独特文化宝库。”特别是面对青年一代,不遗余力的塑造属于他们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偶像,打造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卡莱尔著,张峰、吕霞译:《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2][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3][美]约瑟夫·坎贝尔著,黄珏萍译:《千面英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4]李健《“英雄形象”的话语重构及其视觉隐喻》《学术界》2019年8月。
[5]马立新,洪文静《如何塑造新时代英雄形象》《人民周刊》2018年第5期。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委党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