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构建研究

2021-02-04夏庆飞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夏庆飞

摘要: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想真正践行这一目标,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深度教学。本文将依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尝试对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深度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不断提高,科目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高中历史教师还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要实行有深度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强知识间多方位、多层面的联系与思考,做到恰当的补充和整理,以提升历史课程的深度、广度及厚度。深度教学的实现,教师将发挥关键作用。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谈不上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也谈不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深度教学的具体边界虽无从界定,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构建设计:教材内容整合优化、历史史实准确全面、外延内隐拓展挖掘等。

一、教材内容整合优化

教学应追求通透,即通感或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因为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几本教科书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史料,可以说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是每一句,都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都是一种历史价值观的取舍。所以,教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要读出教材的内涵和深意。其次,在把握教材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敢于突破教材。历史教师是在教“历史”,而不是在教“教材”。教材只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完全有权力和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以及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补充、或删减、或质疑,甚至推翻”。

“明朝的对外关系”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本课的单元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从教材内容看,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主动走向海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是明朝被动应对海上而来的危机,因此明朝的对外关系从开放走向封闭、由主动走向被动。因此可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两部分:主动走向海洋和被动应对海上危机。但郑和去世后,朝廷不但终止了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还停止新造出海的大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致使中国的航海事业由盛而衰,只能被动应对海上而来的危机。可见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增强海洋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歷史史实准确全面

“历史认识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走向接近真理的道路,以正确代替谬误,以新说代替旧说”。历史教学的实质在于求真求实,而不是政治性的宣传教育。教师首先要弄清史实,弄清联系,不要在自己不知道史实或对历史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对学生乱讲,教学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多的熟悉清楚,理解的准确全面。“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的不断创新过程,而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在传承和创新、深入和丰富、思辨和争鸣中不断接近于真理的动态过程”[ 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页。]。因此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中,绝对的真理是永远不存在的,或许昨天看来正确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就成了谬误。

如“十四年抗战的明确”,当然其明确,并不意味着以前讲述的“八年抗战”错了。“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 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历史教学》2017年第3期。]。因此,其明确不是重写历史,而是更全面地反映中国抗战的历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让学生明白,“影响历史分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抗日战争这一‘客观时空,而在于研究抗日战争起点和时限的专家学者”[ 黄静:《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23期。],当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主观时空,但这都需要有史料的支撑。

三、外延内隐拓展挖掘

历史教师更为重要的使命,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历史间的真正联系,不沉迷于表象。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不仅要让史料“说话”,“还要说出史料没有直接显现的‘背后的话来”[ 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6页。]。本质藏于现象中,“了解历史首先是捉住现象,描写现象,从而透露出本质来”[ 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2页]。因此教学内容的展开要有一定的层次,不仅要关注到外显的知识,还要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从而提升历史课堂的深度。如秦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焚书坑儒等方面,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原因就是秦治国理政的思想——法家思想。

再如秦灭亡的原因,除暴政外,秦的失败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很大关系。“由于秦没有在征服之后处理好民族融合、文化同化和官员的职责方面的问题”,统一后将那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在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矛盾更为尖锐”。如果将这些呈现给学生,他们所得到的认识就不单单是秦亡于暴政。再如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加强海防,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天朝上国虚骄自大的心态、自然经济所导致的其对外部市场没有需求有重要关联,当然也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有很大关系。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