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2021-02-04陈诗萍
陈诗萍
[摘 要]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着眼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注重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在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宜的支架,疏通“路障”,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当前,习作的教与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可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改善习作教学问题。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习作教学;活动;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72-02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着眼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注重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在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宜的支架,疏通“路障”,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习作是一种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和合作性的活动,在这活动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而支架式教学最为注重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年级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提供各类习作支架来帮助完成任务。本文就以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快乐恐怖箱》为例谈谈支架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此课借鉴于台湾高诗佳老师《我在台湾教语文》一书中的同名课例。
一、趣体验,搭活动支架
现实中,学生由于无法有意识地运用五官去摄取生活素材,观察角度过于单一,导致提笔时“无米下锅”的苦恼。而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也是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且深受其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参考“恐怖箱”在各种场合的使用效果,设计活动支架——“快乐恐怖箱”游戏活动。
按支架的功能标准划分,活动支架属于策略型支架,它指在教学中,组织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真实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感官系统的亲身体验,产生最直接、最切实的感受。此活动支架以体验式学习方式,遮住眼睛,只用手去“观察”,达到再认触觉,实现本次习作的主要目标——在游戏中唤醒学生对触觉的再认,学写一个片段。
黑色的恐怖箱,看不见里面,藏着未知数,只留下一个能伸进一只手的小孔。这样充满挑战的游戏,学生既害怕又喜欢。膽小的孩子怕摸到可怕之物,哆哆嗦嗦一点一点把手伸进去,小心翼翼地试探着。碰到了,或赶紧缩回手,或尖叫一声,或眉头一皱。胆子大的、触觉灵敏的学生,体验过后会带着“恍然大悟”的表情,开心地蹦跳回到座位。看学生的表情,可知他们乐在其中,觉得这样猜的方式特别新奇、好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在这个活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注意到原来观察事物还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不仅仅有目之所见,还有好玩的手之所触,把忽视的触觉重新拾起。同时也达成了两个教学目标:再认触觉和获取习作素材,解决“无写作内容”问题;克服畏难情绪,在游戏中学写片段。
二、助构思,搭问题支架
习作中,学生不容易解读习作任务,思绪较零乱,思维在“黑箱”中运转。构思是学生的难点,极需教师提供帮助。问题支架就是一把教师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维黑箱”的密钥。本课主要搭设7个问题支架(表一),意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说清楚体验过程,实现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的过渡。
活动中的很多方面是同时发生的,学生写不好活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逐一把这些事情展开,让笔下的画面更丰富。因此,设计第2、4、7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体验活动,把活动的场面感写出来。
另一方面,作文是个体精神独创的结晶,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体验,是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点。第1、5、6个问题用于帮助学生写出活动前、后自己不同的独特体验。
在试上过程中,我们发现光提供问题支架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其运用,“内化”支架。呈现问题支架时,教师有序地抛出一个个问题,放慢节奏,在一问一答中,一起将过程梳理一遍,这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学习构思的过程。紧接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这个支架与同桌说说,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和实践。这才有可能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快速构思,建立起本次习作的图式。从最后学生的习作看,全部学生都能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问题支架发挥作用,学生能将过程的方方面面写得有趣、具体,描绘出活动过程的画面感,未出现内容单一、空洞、不具体的常态。几个学困生也能顺利写出一个片段。
三、学修改,搭评价支架
习作教学中,评价支架是不可或缺的。初期学生以感性写下所见所触所想,还不能一步做到文从字顺、表达到位。这时,需要借助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静心思考,阅读所写,用方法,较理性地进行修改。
从学情和教学目标出发,延伸问题支架,确定四个评价点,以星级评价方式,组成评价支架(表二)。
第一个评价点是三年级习作的基本要求;其余三个评价点是利用与问题支架的关联性,让学生有方向、真实地进行修改。其中,第二个评价点让“再认触觉”落到实处;第三、四个评价点是丰富一个完整片段的关键点。对学生而言,光写出触觉体验,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段落的。而加上“心理感受”和“其他同学的表现”,由点及面,用文字描绘出一个动态的画面感,则可让活动场面感更形象。
评价支架要发挥作用,就要与写作活动配合紧密,“评”与“改”不分家。首先,课堂上留足时间,以同桌共学的形式,凭借学习单中的评价支架,从四方面有依据地评星级、提建议。点评同伴的作品后,学生可以扬长避短,审视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修改。其次,展示一两篇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如,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读了他的文章,我发现他不仅把动作、心理感受写得很清楚,还用上了‘黏糊糊‘又湿又滑等触觉词语。他还善于观察,写了几个同学的表情。”由此可见,只要有合适的评价支架,三年级学生是会评价的。最后,出示现场照片再现活动过程,帮助学生补缺补漏,进行二次修改,完善语篇。
多元的评价主体,恰当的评价支架,不同的评价形式,有分享、有交流,用儿童的语言去引发共鸣,以评促改。课堂上,多数学生能把握修改要点,让修改真实有效落地,直达习作目标。
支架,经验向文字转化的枢纽。本次习作在把准学情后,在最近发展区搭设了活动支架、问题支架、评价支架,为学生创设适宜的习作情境,使其亲历活动过程,来其开阔行文思路,引领修改成文。可见,支架在小学中年级习作教与学效果显著,值得继续探索。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