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和友善比激烈狂暴更有力量

2021-02-04韩孟孟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教育方式

韩孟孟

摘要:内驱力是孩子天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程,需要的是学生们内化外行,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是养成一种自发自觉地习惯,而不是靠外在地压力与强迫。因此,在教育的方式上,本人坚持认为,温和友善比激烈狂暴更有力量。

关键词:教育方式 德育课程 温和友善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既要有菩萨之心,又要有金刚手段。”菩萨之心,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包容心、责任心等等。金刚手段,曾经我以为的所谓金刚就是强硬的、让孩子惧怕的,后来细想,所谓的金刚手段,并不一定是狂风暴雨式的,和风细雨有时候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与我之前看的一个故事中体现的道理不谋而合。伊索寓言《风和太阳》中写到“风和太阳比谁更有力量。风用力对行人吹,希望把行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愈吹,行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紧。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行人身上,没多久,行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这则寓言旁敲侧击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温和友善的劝说往往比激烈狂暴更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而如何引导学生发展自我,修好品德,对于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很大的考验,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时候我们猜不透他们的心思,就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也就不能很好的对症下药,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被惹恼,疾言厉色甚至使用暴力,但是往往结果是不能令学生真正心服口服的。其实遇到问题何必非要剑拔弩张呢?尊重、温暖、宽容、友善、关爱往往更能让人心生欢喜、心悦诚服。

一、表扬激励,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低年级的学生,课堂就像“百鸟园”,叽叽喳喳,桌子声,书本声,窃窃私语声,各种声响不断;下座的,站着的,趴着的、半躺的,各种东倒西歪……一片混乱。“都上课了,听不到打铃声吗?!”“不许说话,保持安静!”“×××,怎么又是你,你就不能老实呆一会吗?!”一节课下来,喊的嗓子也哑了,课也没上多少,倒是生了一肚子的气。时间长了,这种狂风暴雨式的教育方式有效果,但是除非你特别生气,板着脸,学生能够安静一会,但是不出几分钟,一些不安份子又开始蠢蠢欲动,窃窃私语声陆续传来,以点带面,很快,教室又要陷入混乱,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又要袭来,如此恶性循环。此路不通,便要另辟蹊径,转变教育思想,“上课啦,我看看谁坐的又快又好?×××是咱们班第一个坐好的!”“你们看,××的坐姿多标准!”“太棒了,×××看书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我们给他掌声鼓励一下。”慢慢的,表扬了第一个之后,很快的下一个表现好的又涌现出来,嘈杂声瞬间销声匿迹,孩子们个个昂首挺胸,坐得板板正正。一句温和、真诚的表扬激励,胜过大声斥责的千言万语。

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旁敲侧击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一个班级当中也总有一些坐立不安、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学生存在,有时候我们发现了,提醒了,但是无济于事,一会又原形毕露,次数多了,就会由提醒变为呵斥,由呵斥变为咆哮。不顾一切的发泄一通,孩子是老实了,但是这也只是表面现象,孩子的心里并没有真正的认同你,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本加厉的与你斗智斗勇、虚与委蛇。长久来看,不利于课堂管理,更是与我们教书育人,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其实,孩子们都是要强的,有竞争心的,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谁都想做得比别人好,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我们依然可以采取温和的方式,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停頓,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效果。当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表扬他的同桌,他的前后座,他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会像其他同学一样迅速调整好自己,这对周围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处于这样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下,谁都会积极向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远比大声训斥让他丢面子,心生抵触的效果好。

三、彼此尊重,相互沟通,以情动人

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温和友善的?还是激烈狂暴的?师生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沟通方式不当引发的,教师要保持权威,学生想要自主,就会产生激烈的碰撞。想要缓和这种关系,教师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因为师爱,只有通过互相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善意,愿意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房,做到师生之间的坦诚相待。这样,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学生也能够反省自身,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清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比于对抗、争吵、压迫,由内而外,由心底自发地相信会更有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如何才能体会到尊严感,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里。不可否认,狂风暴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却也是一种镇压,有压迫就会有反弹,并不是从内心里真正的信服和跟随。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的关键,而自信心是创造的基础。用温和友善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尊”和“喜悦”去完成学习,往往比激烈狂暴的方式所带来的效果更好,更容易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自我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教育方式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