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挑战与应对
2021-02-04严彦蕾吴一鸣
严彦蕾 吴一鸣
[摘要]做好扩招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融合,是“规模扩张”与“素质提升”的实然追求,是“特色办学”与“主动发展”的应然求索。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生源对象多元化与培养模式固定化之间不协调、学生需求多样化与评价方式单一化之间不协调、教学资源不到位与标准不降的要求之间不协调等方面所带来的挑战,需要高职院校在整合质量评价主体资源、创新质量评价体系结构、完善质量评价过程和环境上予以积极应对。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作者简介]严彦蕾(1990- ),女,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吴一鸣(1978- ),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安徽 安庆 246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9年质量工程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委托研究项目“扩招后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djg17,项目主持人:吴一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37-07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①;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把扩招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②。百万扩招这一极具现实意义及内涵价值的政策目标,反映出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转变。当前,首批通过百万扩招入学的学生已然完成了报名、录取等基本环节,正在接受这一政策红利给他们带来的再教育、再学习。然而,面对生源多元、背景各异、层次不齐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要保障其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挑战,并在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优化和完善。这不仅是保障质量型扩招的关键措施,也是检验这一政策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标准。
一、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价值
高职扩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扩招,高职扩招作为国家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一种政策话语,其内涵和价值具有质的规定性。为了保障高职院校能达到和实现扩招初衷,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把控和关注尤为重要。扩招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围绕单一生源進行,而百万扩招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目标取向,是在保障一般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更好地凸显高职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体现的自身价值追求。这背后所承载的质量保证使命,不仅要传达出政策话语的意图和目标指向,也要反映出对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认识和实施操作的应用方式;不仅要包括对不同生源认知水平、发展愿景、培养导向等的合理断定,也要包括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未来发展趋势等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融合
不同身份类型的扩招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工作类型的差异,进入高职院校接受再教育的利益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历提升、知识积累、技能提高、自我探索等都有可能是扩招学生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发掘和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百万扩招的政策话语也在彰显人们对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认识的一种转变,“从以往仅关注行业、企业需求,强调就业率的社会取向时代逐渐过渡到不仅关注社会和市场的满意度,更关注到人的充分发展和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③。基于此,在考虑保证扩招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不降的前提下,扩招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应及时关注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群体,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为重要目标,引导其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挖掘与强化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同时,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要充分彰显高职教育“高教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特征。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重要目标,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内在动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同步实现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着重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专业性、职业性和适应性的基本特征。扩招后的生源群体大多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他们有着某一领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但“高等性”的属性特征要求他们还应具备高等教育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双重优势,实现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因此,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高教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统一,既要注重对学生“本体价值”的关注与培养,又要达到对高职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应然追求,以此实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既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本体性价值诉求,又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具性价值诉求”④。
(二)“规模扩张”与“素质提升”的实然追求
从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步入“量”和“质”同步提升的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是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大众教育需求等多重因素下形成的。”⑤从2019年正式吹响大规模扩招的“集结号”开始,我国高职教育已然进入了大步前进的主要发展机遇期。这100万的招生数量,不单单是资源分配下的数量型增长。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职扩招的规模扩张既含有保“量”的指标追求,也彰显保“质”的内涵追求。对此,高职院校作为扩招政策话语最终实施并得到检验的主体,必须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评价、测量和判断,从而严把质量关,保障质量型扩招。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完全置身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的多向、多重利益关系之中。“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具备熟练技能的阶层,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可见,教育利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利益主体普遍追求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⑥显然,扩招政策为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追求教育红利的机会,同样也释放出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指向性信号。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生源群体,他们在理论学习、技能提升、获得学历等方面有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反映了他们在教育领域的切身利益,也更加凸显了教育在提升综合素质上的积极功能。也正因为扩招生源有自己的内在需求,在对其进行培养和教育时,必须注重对知识、能力、素养等的个性化评价考量,并确保实现质量监控的持续化和动态化。
(三)“特色办学”与“主动发展”的应然求索
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性评价,它既要履行好引导人才培养工作方向的关键职责,也要承担起引领院校未来前进方向的重要使命。扩招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生源群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管理体制的系统化等现实转变,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扩招带来的新变局,突出学校办学理念、行为和文化的特色,减少院校间办学同质化、办学综合化、过度职业化的倾向,追求特色办学与多元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在扩招学生生源分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选择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并且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定式,统筹考虑,持续推进,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扩招后高职院校除了要突出“特色办学”外,还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来“主动发展”。在新时期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背景下,要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观能动性,以落实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为根本,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统领,以创新高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为驱动,突出不同院校的个性化发展特征,积极主动地探索出一条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前进之路,从而更好地满足扩招后不同生源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二、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面临的现实挑战
扩招意味着高职教育在承担国家赋予使命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群体的意愿与利益。而要保证实现质量型扩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扩招的层层推进,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必然面临新的现实挑战。
(一)生源對象多元化与培养模式固定化之间不协调
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一个最明显、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招生对象的多元化。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应届生源是扩招生源的主要群体,他们在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与传统的应届生生源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已经有过社会经历,拥有一些实践经验,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人,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求学,追求个人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在素质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红利”之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生源的多元性、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和实践能力的多层次性等特殊学情,在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培养改革,以满足扩招政策的形势要求。
然而,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线下课堂+实习、全日制学习、统一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扩招学生群体起点不同、背景不一、基础差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果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仍固守传统的思维和模式,那么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很难适应并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个体成长需求。这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技术性问题,更是保证和提升扩招质量的关键举措。因此,在对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判断之时,亟待在扩招学生群体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二)学生需求多样化与评价体系单一化之间不协调
扩招后的学生群体依据各自的身份、年龄、职业、发展等特征在学习内容、培养方式、师资配置、考评体系、就业服务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认知和需求。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针对高职扩招学生学情的调查结果,在关于通过扩招学习可以实现的预期目标上,占比居于第一位的是取得文凭(74.33%),居于第二位的是胜任工作、学习相关知识或技能(69.32%),居于第三位的是提升工资(40.79%),居于第四位的是做有兴趣的事(34.96%),居于第五位的是结交朋友(21.5%),居于第六位的是为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做准备(16.74%);在关于扩招学生面对专业选择的原因上,35.7%的学生认为是“目前正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30.02%的学生认为是“计划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27.57%的学生认为是基于“个人兴趣所在”。由此可见,虽然扩招学生在学习期待上呈现不同的需求,但基本都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更需要通过“再学习”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传统应届毕业生,评价方式呈现单一化特点,这与扩招学生多样化需求之间是不协调的。根据扩招学生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媒体资源,实现教学时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多空间化,同时积极引入信息化评价工具。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也不可能再按照传统的统一时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见习的方式,而应根据不同生源群体的工作性质,允许学生个体自主完成或分散进行。在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性评价上,要摒弃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针对扩招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采用根据专业需求开展实践技能考核的方式,并邀请企业参与,以全面考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评价的反馈与诊断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三)教学资源不到位与标准不降的要求之间不协调
与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比,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所面临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首先,与传统的单一生源群体相比,扩招入学的学生群体普遍面临工学矛盾问题,他们的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方式等更具现实性,这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实际上,线上实时教学的组织难度相对较大,取得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尽管有些高职院校采取教师提前录课、职教资源库中选课、网络教育园区选课等不同方式来尽力满足教学需求,但总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还是严重滞后于实际的教学要求,无法满足扩招学生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虽然在疫情防控的影响和推动下,线上教学得以普遍展开与应用,但无论是数量标准方面还是质量呈现方面,都在发出面向扩招后学生群体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还远远不到位的信号。其次,线下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否充足,生均经费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如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并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也是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挑战。最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扩招之后如何精准分析培养对象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对象的实际需要,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直面的一大挑战。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质量为先”的工作原则,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⑦。这一政策话语提到的质量型扩招不是简单地把数量相加,而是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不降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滑坡。这与扩招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配给不到位之间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使得扩招生源群体想要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这也给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功能的发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质量型”扩招,确保扩招后能守住质量底线,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践层面予以积极的应对。
(一)聚焦扩招后质量评价内外部力量,整合质量评价主体资源
考虑到扩招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参与程度以及其作为职业人的成长发展等现实情况,单纯地依靠院校评价主体实现质量保障,已经不能有效统领社会领域的广泛要素和作用机制。只有整合扩招相关利益者的资源,将可以代表各领域的核心力量组建成共同体,才能在助推扩招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扩招共同体内部的协同发展,充分保障质量型扩招目标的实现。因此,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充分把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相结合。内部质量评价是质量生成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缔造者;外部质量评价则进一步确保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促进质量评价效果与作用的充分实现。
在内部质量评价上,高职院校应针对扩招生源学生的多元性、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和实践能力的多层次性等特点,组建由学校督导部门、教务部门、教研部门、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等构成的内部质量评价主体,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以监督和检验院校适应扩招政策要求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在外部质量评价上,政府部门在对扩招后的高职院校质量建设、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上应充分发挥引导力,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行业发展特色,多措并举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扩招生源具有一定社会从业经验的特殊背景下,行业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用工需求,对扩招生源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议,一来可以帮助扩招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岗位,二来可以在满足用工量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掘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促进行业企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该对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辦学条件、师资水平、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开展包括随堂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评估,以此在办学资源、人才培养、学生成果等方面促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与诊改。
总之,高职院校要根据扩招政策背景及自身实际,确定适用于扩招生源群体的办学定位及理念,制订适合于不同生源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起点、过程、结果不同阶段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激励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到实现质量型扩招的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各质量评价主体的具体职责、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保证各方评价主体的评价具有时效性、连贯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促进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各主体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动与协同创新,使各方同向同行,形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⑧。
(二)围绕扩招后教学质量关键要素,创新质量评价体系结构
“社会生源的加入、入学门槛的降低,都不能成为教学质量下滑的理由,低质量的教学无疑会使高职教育成为学历镀金的快速通道,违背扩招的初衷。”⑨面对扩招生源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和过程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结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需要从思想认识到举措落实上多方协作,不断创新质量评价体系结构,聚焦扩招后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保障教学质量标准不降。
第一,关注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创新优化学习质量评价结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专业的扩招入学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到他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能力提升为导向,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单一考评方式,把学生个人发展、职业素养、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综合学习质量观。
第二,发挥教师教学潜力,创新优化教学质量评价结构。针对扩招后教育教学新变化、新要求,面向不同生源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潜力,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重点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设计可量化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突出不同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目标任务、质量标准和考评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专家评价,转而以综合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并重,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