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的运用策略
2021-02-04张纹珑梁瑶王扬王玥
张纹珑 梁瑶 王扬 王玥
【摘要】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具有开放且易入门的特点,其在教育领域有逐渐蓬勃发展的趋势。在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的主题班会课中,师生均有机会成为表演者、叙述者或观众。通过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的张力可以有效地完成班级德育活动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组成要素、演出流程及其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的策略展开论述,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一人一故事剧场;主题班会课;运用策略
一人一故事剧场指演员从同理心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剧、社区工作经验,利用观众提供的个人感受或故事,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二者可以互相学习、聆听、尊重并接纳不同的声音[1]。此模式具有开放且易入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议题的操作上,为不同的社群服务。目前,在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提供鲜明的目标,在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学生积极参與活动等方面具有帮助。主题班会课具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且师生共同参与的特点,融知识、趣味、交流为一体,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德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在主题班会课中合理运用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3]。本文结合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在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和可行性探究。以下从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组成要素、演出流程及其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组成要素
1.演出空间
演出空间指在一个剧场中设置的场景。在空阔的舞台上,中间有几把椅子或几个箱子,作为演员演出时的布景和道具;右边有棵道具树,树上挂着不同种类和颜色的布;左边坐着乐师,乐师前面有乐器;右下方有两把椅子,一把给主持人坐,另一把给说故事人坐。
2.表演者
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表演者有三种:主持人(或称为领航员)、演员和乐师,这三种角色通常待在表演区,但主持人可以深入观众席,作为连接表演区和观众席之间的桥梁。演员在听观众讲述故事时,变成专注聆听和认真观察的“观众”;乐师并非在幕后,而是位于表演区,是演出的一部分,要配合演员进行即兴表演。观众不仅可以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而且是剧本的提供者,当观众自愿成为说故事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演员的演出素材,就会被邀请到表演区,坐上说故事人椅。他讲述故事时的表情、动作、姿态,以及在欣赏自己的故事被演出时的反应,都会成为被其他观众看到的戏剧要素,于是说故事人成了表演者。
二、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演出流程
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演出流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观众暖身、主持人访谈和演员设定场景。
在观众暖身环节,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互动,以及搜寻、组合说故事人的经验帮助演员诠释故事的核心,其自发的创意与社群的联结,皆建构于每个流程步骤的层次,开启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与对话。
主持人为连接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表现出演员在听故事时采取的中性姿势:挺身,肩膀放松,手自然下垂放置身体两侧,眼神专注于说故事人身上,但脸上无明显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此中性姿势的用意在于让演员去除角色样貌,使身体进入准备状态,以开放、怀抱同理心的心态承接故事中各种可能的角色。
主持人访谈后,演员布置演出场景,乐师以音乐铺陈演出场景的氛围,二者共同创作剧场表演的核心元素。同时,乐师还会提示演员演出的开始与结束,并为演出做出音效与旋律等。演员完成演出后采取中性姿势,将目光投向说故事人以致意。主持人将这场演出当成礼物送给说故事人,剧场动力回到说故事人身上。之后主持人再次扮演整个剧场仪式推进的角色,通过访谈,邀请下一个说故事人。
三、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的策略
策略是为了让演员迅速聚焦要点、顺利进行即兴表演,至于何种故事适合何种形式呈现,则取决于主持人。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强调呈现说故事人的想法与感受,并带出故事中其他角色的不同观点。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较熟知且常用的基本策略有流动塑像、一对对、自由发挥等,同时也有其他不断转化的策略。在演出中通常会先以短形式呈现感受或心情,再逐渐呈现较长的形式,表现故事的段落和内涵。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的策略是不断变化的,其目的是把个人故事转化为剧场形式和具有艺术性的美感体验。以下对一些策略进行具体论述。
(一)基本策略
1.流动塑像
如同静物素描一般,需四至五位演员一个接着一个出列,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以不同的声音与动作描绘说故事人的感受与情绪。其中,“流动”是指一种搭配着其他演员的“有机动作”,而非机械化动作。每个演员在此刻都代表着说故事人,所以演员之间必须极为贴近,但仍要注意层次和高低顺序。
2.一对对
演员两两一组,一前一后紧挨着,两位演员各自表现出说故事人的两种情绪:挣扎与矛盾。一般来说,舞台上会有两对演员,习惯上由靠近乐师的演员先表演约一分钟,待音乐或音效响起时,再由另一对演员表演。在“一对对”的形式中,演员说的话与非语言的声音以一种对比的方式相互交叠,他们的亲密创造出一种“假象”,让人感觉好像不是两位演员,而是一位演员有两个分歧的自我。通过“一对对”的形式,观众能够看到这种内在的冲突被具体外显出来,可以达到一种满足的感觉。
3.自由发挥
又称为“场景故事”,是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中最能表现戏剧张力的形式,属于长形式的表演。主持人访问说故事人时,会先请说故事人选择一个主要角色,以及其他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舞台上的布会被当成许多实体或情绪的象征,或布置场景之用。未被选角的演员被称为“忍者”,可视情况随时进出表演区,以辅助主要角色,有时可以扮演剧中人物,有时可以扮演一个物件。一般来说,在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表演中,自由发挥环节经常可以带动演出的高潮,引发观众说出较深层次的故事。
(二)其他策略
1.转型塑像
类似于由两个流动塑像组成,常用于演绎说故事人从一种心境转入另一种心境,如由紧张到放松、由疑惑到豁然开朗等。在转变的过程中,也就是两个流动塑像之间,会由乐师下指令,所有演员同时改变为代表另一种心境的动作和声音,最后在乐师的指示下,演员动作渐缓、声音渐小,在舞台上形成静止的“雕塑”,完成表演。
2.三句话
有时也被称为“三段落”。舞台上有三位演员,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依序出场,每位演员轮流以一段独白表达角色的感受,表演结束后呈静止动作,需要转换演员时乐师会下指令,最后三人的动作形成一幅静态画面。
3.叙事者V
表演队形呈现V字形,即当其中一位演员站在V字形的顶点(中心位置)时,其他演员便会自动站在頂点的演员的两侧形成V字形,两两平行对齐。站在顶点的演员通常以“从前,有一……”的句式开头,类似口述传统的套语,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其身后的演员跟随第一位演员的动作,将其放大,并搭配故事中可能出现的声音,或重复应强调的重点语句,称为“回声”。叙事者V在形式上有渐层放大之美,在内容上则拉开说故事人和故事的距离,让说故事人好像在欣赏和自己有关却又不太像是自己刚刚讲述的故事一样。演员往往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故事含义,让整个故事充满美感与哲理。
4.大合唱
演员面向观众成群站好,彼此紧密如一个个体。群体中一位演员首先启动,由说故事人的感受出发,做出一个动作或发出一种声音,其他演员立即跟随,声音和动作的强度可改变,但都是整体同时进行。一段时间后,第二位演员做出另一个动作或发出另一种声音,其他演员马上跟随第二位演员做改变,以此类推。群体中每位演员都可以是发动者,但也都是跟随者。在情节的发展上,演员对于故事中动作和声音(或台词)的选择,不一定是线性的,有时是非线性的组合;在内容的表达上不一定是具象的,有时是抽象的;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位演员从群体中走出来,站在一旁扮演故事中某个重要的角色,和群体进行对话,待此段情节结束,这位演员又回到群体中。
四、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
第一,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运用的过程中,由于说故事人已经将故事的细节做了充分的叙述,因此一人一故事剧场不需要完全依赖于单一的话语方式进行呈现,可操作性强。演员经过整理主持人的访谈内容,领悟故事的核心精神,将说故事人所分享的故事设定一个合适的标语、选择适当的表演形式,即可运用肢体、声音、哑剧、象征、隐喻等策略呈现出故事重要的片段,进而表达出故事背后所传递的深刻意义,让观众在表达和感受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聆听和了解故事,使主题班会课顺利进行。
第二,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内容维度的有效性上遵循着一致性原则,将演出流程、场景布置以表演的形式呈现,使得个人的经验故事可以在此特定的空间中得到交流,形成集体经验下的观点认知,能让师生通过集体经验的反馈转变和提升原有认知观点,从而做到自我觉察,由此实现观点认知的转移,形成对原有概念转变的动力。
第三,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能够提升师生的参与性,使师生在体验自我觉察的同时提升主题班会课的实践意义。在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的主题班会课中,师生均有机会成为表演者、叙述者或观众。因此,将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应用于主题班会课中,可以让师生整体的艺术性、仪式性、社会性等方面逐渐得到提升,并越来越成熟。
综上所述,将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应用于主题班会课中是可行的。在一人一故事剧场里首先是要给予说故事人表达其感受与想法的空间,实现进一步的聆听与了解故事。其次,在故事中有所觉察的并不只是说故事人,师生也能够透过故事觉察到自己,从而在主题班会课中实现对话的可能性。一人一故事剧场对话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故事,所以主题班会课需要建立在自我叙事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认同经验的基础之上。
将一人一故事剧场模式作为一种戏剧策略与形式应用于主题班会课中,可以使学生在演中学、学中演、互演互学、互演互教,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道德形成的自主性、生成性教育规律,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舞台呈现的场景,注重学生对于问题思辨性的讨论以及创新性、创意思维的训练。通过戏剧的张力有效地完成班级德育活动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SALAS J.即兴真实人生[M].屠彬,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曲丽婷.小学主题班会研究综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2):82-83,93.
[3]李源.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主题班会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两所小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罗小荧)
【作者简介】张纹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心理学;梁瑶、王扬、王玥,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2014AA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