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语文教材价值与语文教学价值

2021-02-04黄伟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关系价值

【摘 要】在语文教育价值系统里,有两个子系统值得我们研究:语文教材价值和语文教学价值。二者合力共效,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材价值主要表现在导向价值、文化价值、基础价值和课程价值四个方面;而语文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价值的落实与实现、价值的重组与联结、价值的激活与创生、价值的补充与发展四个方面。语文教材价值与语文教学价值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关照、相互补充与完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价值;关系

语文教育价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追求的是一个价值系统的建构,语文教育价值的实现是语文课程各个子系统协作合力的结果。在语文教育价值系统里,有两个子系统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即语文教材价值与语文教学价值。另外,二者之间的合成价值同样值得重视。

一、语文教材价值

语文教材在语文课程系统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和枢纽,其向上承接着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它们的要旨和目标具体化;向下承载着教学内容、指导着教学实践,使语文课程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语文教材的价值内涵和建构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价值

1.导向正确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教材是国家意志在课程中的直接体现,是主流价值观的一面聚光镜,它所倡导的是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精神的主要载体,自然要以自己的学科系统和课程形态来表达课程标准的意旨。

《课程标准(2011)》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即教材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可见,语文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的首要区别在于,它有旗帜鲜明的价值导向,明确并引导着语文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问题。

2.导向适应时代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教育是学科教育,它的核心指向是学科素养。通过语文教育,期望当代中国公民具有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这是语文教材不能回避的问题。语文教材尽管不能直接回答,但也要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具体地说,语文教材要能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概言之,语文教材要致力于情感、方法、习惯、能力的培养,要能落实四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价值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和资源,同时是文化载体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语文教材更是如此。它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文化传承价值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最为重要的活动,传承文化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中教材在传承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语文教材是优美语言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语文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一方面表现在传承文化是它的自覺担当,其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导向性、连续性和典范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语文教材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文化传承更具深远性和深刻性。

2.文化塑型价值

教育就是塑造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文化人。教材不仅是文化的结晶,而且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文化“模具”。学生徜徉在教材的文化世界中,涵泳、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精神世界及心灵空间得以提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底色和根源。

(三)基础价值

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打好基础,语文教材在承担基础教育使命的过程中,主要是练好语文基本功和打牢人格底线两个基础。

1.练好语文基本功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所编制的内容主要指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学习语文教材就是为了练好语文基本功,获得基础性的语文素养,即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文化、理解世界的能力。关于这一点,《课程标准(2011)》提到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并且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也进一步强调,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基础性既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教材的基本特点,而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取决于教材能否为学生“夯基”和“奠基”。

2.打牢人格底线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在智力、技能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更要为学生打牢人格根底,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材主要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主线来编排单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建构良好的人格素养,相应地选择、编制关于“祖国、世界、自然、社会、家庭、英雄、凡人、伟人”与“热爱、感恩、亲情、友情、劳动、奉献”等话题,旨在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人格发展的内涵极其广泛,语文教材只是提供最基础、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元素,期望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把这些元素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根系和主干。

(四)课程价值

语文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课程内容的核心。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思想,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来落实其课程设计的思想,实现课程目标。语文教材的课程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课程设计的教育性

语文教材不是“文选”,更不是“文集”,它是基于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需要的系统设计。对于语文教材的设计,首先,从横向上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几个维度,如德、智、能、情等;其次,从纵向上必须关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梯性,如知识由简到繁、能力由易到难、思维由浅入深、思想由深刻到辩证等;最后,应根据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重点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教育、服务教育,为语文教育找到入口,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2.内容编制的教学性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和主要凭借,课程内容主要蕴含在教材中。课程内容的编制既是用于引导教学,也是用于服务教学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编制必须富有教学性,即利教利学、好教好学。事实上,我们的每一轮教材改革与新编,都在“教学性”上狠下功夫。例如,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在“教什么”和“怎样学”上颇为用力,并具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把教材建设成为既是教本又是学本以及二者的统一体。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指导水平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尤其对于语文教材来说更迫切和更重要。《课程标准(2017)》对语文教材“教学性”的要求主要有: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二、语文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如果没有教材,教学则没有凭借、没有抓手,如同需要渡河却没有渡船一样;如果没有教学,教材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这样的教材无论多么精良也只是一个文本而已。因此,语文教学价值既表现为使得教材价值得以发挥,也表现为教学所具有的自在自为的活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的落实与实现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理想的课程。要想把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必须经由教学活动。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但它们并非能够自然传输并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必须经由教学活动以及相应的路径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把教材的理想价值和价值的可能性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和价值的现实性。如果说语文教材的优势在于它能勾画教育教学的愿景,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那么语文教学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它能带领师生走近这一愿景,把课程和教材期望达成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实际拥有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就是对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使用与处理,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送达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落实与实现教材的价值期许。

(二)价值的重组与联结

教学不仅要着力保持教材价值系统的正确传导,还要对其进行重新组织并多角度地寻求多方面的关联,让教材中的价值系统更适宜学生学习和接受。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教材价值的落地,另一方面使教材价值得以深化。

1.价值重组

教材中的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线性静态地平铺的,它们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同优选的食材,而教学恰恰就是对这些“食材”再提取、再组合、再加工,烩成学生可以“食用”的精神美餐。不仅如此,教学对“食材”提取、组合、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2.价值联结

教材中的知识、概念、事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孤立存在的,即使有联系,也是在文本世界中的联系。教学正是把教材中的知识、概念、事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基点和信息源,将学生的知性与德性联系起来,从而确立学生的认识结构和道德底色。

(三)价值的激活与创生

教材编写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定义中的学生 ,是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的学生群体,而教学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完整的个体。教学面对的是生命,教学的价值也在于激活生命、发展生命,让学生遇见不同的自己、崭新的自己。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并具有无限广阔的开拓空间,因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与生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文经验与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

1.价值激活

价值激活是指教学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经验、生活等,学生不仅由唤醒而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发展的愉悦,更由唤醒而获得全新的感悟,实现精神成长。如学生在学习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中的“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一句时,不仅可以感知汉字的奇妙——由“人”到“众”、由“木”到“林”的独体字、合体字的构字方法,也可以感悟其中的生活现象和人生道理。

2.价值创生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同时其具有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功能,教材当然也有文化创造与创新功能,但教学则表现得更充分、更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只能接纳,毕竟他们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的人。教材中的真善美会触动他们,教材中的空白点会促使他们想象与思考,甚至教材中的瑕疵与裂痕也会引发他们探究与完善。这样的教学便是真正的“用教材”并实现了价值創生。

(四)价值的补充与发展

相对而言,教材具有滞后性、非情境性,而教学具有现时性和情境性。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改造和优化,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发展。

1.价值补充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不仅是语文要素的结构性需要完善,人文主题序列性也需要优化,而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如何并行、交叉、融合更需要深入研讨。面对不尽完善的教材,面对具体的学情,教学对教材处理的智慧便表现为补充和改造,即补充新知、改造旧知、填补沟壑,这也是教学自立自为的价值所在。

2.价值发展

教学不仅仅是对教材价值的持守,也要致力于价值的发展。价值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发展,如当代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新媒体阅读能力和现代技术背景下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二是道德情感的发展,如古代爱国情感总是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甚至二者融为一体,当代语文教学在涉及这类课文时,就应该对爱国与忠君做理性思辨和厘清,实现“臣民爱国”向“公民爱国”的转换与发展。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不是“炒现饭”,不是“二传手”,也不是“传声筒”,而是“用教材”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语文教材价值与语文教学价值的关系

前面已经直接或间接论及了语文教材价值与语文教学价值的关系,这里再做几点补充。

(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工具

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成课程的具体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内容取舍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学内容先后序列和轻重缓急的重要参考框架。因此,教学首先必须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材,把教材教到位、教对位。其次,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是教学的中介和媒体,也是教学的渡船和驿站。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要用好教材,即用教材教。当教师与学生直通,即教与学“超导”时,教材就应该隐身或退场了。

(二)教学是教材的目的和旨归

教材因教学需要而产生,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都是为了教学和服务教学,教材的价值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挥,才能得以展现;检验教材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教材宜教宜学、好教好学并促成教好学好才是好教材。因此,教材的优劣不应由所谓的专家“自吹自擂”,而应该由教师和学生来评判,正所谓鞋子好坏不是鞋厂说了算,而是应该由脚来体验,由穿鞋主人来发声。

(三)教学促进教材改革与完善

如果把教材比作河床,那么教学就是河流,河流造就了河床,河床引导了河流。即教材引导教学去向哪里,到达哪里,而教学也在不断地“刷新”教材,“改造”教材。统编教材既是教材改革的新成果,更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审视、完善、改造教材的过程,这便是教师的课程能力,也是教学对于教材的反哺和滋养价值。

四、“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教材”有丰富的内涵,这里主要就如何正确理解教材、妥善处理教材谈几点认识。

(一)教材无非是例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在今天仍有切中肯綮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主要不是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以教材为样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什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呢?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可是,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奉行“本本主义”,以教学书本知识为能事,把所有精力用在主题挖掘和情感拔高上。这就完全偏离了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所以,教師在教学时应注意,教材是例子不是例题,是用例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的。“教材无非是例子”另一用意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要把教材奉若“圣经”,它只是个“样例”,借此一而反三可也,举彼一而反三亦可也。

(二)处理好普适性与差异化的关系

教材的价值追求是具有普适性的,而教学的价值追求是要尊重差异性;教材追求的是统一的理想标准,教学追求的是可以达成的现实目标。因此,教学首先要追求基本目标的达成,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性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此前提下,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指标都有所不同。当然,教学的差异应该统一在一个课程标准、一本语文教材中,即无论何时何地的教学,都应该努力实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所设立的基准,以基准为轴心并在基准上,向左右拓展、向纵深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差异化、风格化教学。

(三)高标期求与底线坚守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提供了基本资源,也提出了基本的达标要求。但是,作为“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人文达标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这一问题不仅表现在教材中,也表现在《课程标准(2011)》中,或许正是《课程标准(2011)》对人文素养语焉不详以致语文教材无从做实做细。这就给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带来了难题。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时常“天马行空”,不仅内容上空疏高远而不切实际,而且在目标与程度上也混乱模糊。有些语文教学热衷于在人文主题教育上往高处飘、往大处行、往空里谈。况且,语文教材中涉及人文教育的内容,一般是宏大叙事、英雄典范、道德楷模、君子圣贤,有些教学更是喜欢对此拔高渲染,要求学生与之看齐,自以为这样做可以收到感动、震动的效果。殊不知,这样过高过大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实效,反而适得其反,会导致学生道德的低能感和挫败感。因为,我们的孩子往往终归平凡。事实上,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平凡的教学教平凡的人。语文教学中关于人文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是底线教育、准则教育,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准则,这便是基础教育基础性的人文要义,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的重心所在。如何处理好人文理想教育与道德底线教育关系,是当代语文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罗小荧)

【作者简介】黄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课堂教学、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关系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给”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