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笑谈》教学精微设计
2021-02-04张丽嫚
【摘要】研究者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尊重动物的情感;启发学生从科学性和通俗性两方面入手,理解并掌握阅读通俗性科普作品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在比较中总结规律,从而由一篇至一类,学会一类文本的阅读;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与表现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动物笑谈”的写作任务驱动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动物笑谈》;三层级解读理论;科学性与通俗性;读写迁移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动物笑谈》。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感受作者“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
2.学习并运用科普作品科学性与通俗性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实现读写迁移。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你喜欢《动物笑谈》这篇文章吗?文章哪些地方让你忍俊不禁?
【思考路径】
1.趣事:从内容上看,观察者的行为很有趣
作者开篇使用关联词“不是……而是……”巧妙地将逗笑的主角锁定在观察者自身而非动物,即观察者研究时不顾尊严的情状以及怪诞不经的科学实验方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根據这一关联词的提示,关注观察者研究动物的方法、行为和趣事(见表1)。
2.趣语:从表达上看,文章的语言幽默风趣
文章的语言幽默风趣,时而带着调侃的味道。对此,教师可以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如作者对自己的称呼——疯子。作者在专注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时,为了探求科学真理,常常和动物们打成一片,这些在外人看来荒诞不经的行为,于他而言却是“出了名的无害于人”,还笑称如果不是这样,“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又如作者亲自扮演水鸭子的妈妈;为了喊回迷路的鹦鹉可可“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像“杀猪时猪的嚎声”等。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不宜过分追求深入,以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动物笑谈》是一篇趣味性十足的科普作品,与其烦琐无趣地碎问,机械地搬用语文术语,不如将提问生活化,“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一问轻而易举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围绕标题中的“笑”,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感受文本的趣味性,完成释义层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二)解码:《动物笑谈》是一篇研究动物行为的科普作品,作者是如何让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的?
【思考路径】
1.关注作品的科学性
首先,课文向读者介绍动物的习性,充分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作者劳伦兹以动物学家的身份,生动地记述了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有趣过程,向大众科普动物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第二段详细介绍小雁鹅的特殊习性。第五段科普水鸭认母亲的习性。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介绍黄冠大鹦鹉的体型、与人类的关系、叫声、动作以及智力等。
其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科学严谨。课文第二段至第五段,作者以科学家的身份,引领读者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领悟真正的科学精神——问题的探究源自长期的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位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聚焦作品的通俗性
首先,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习性,通俗易懂。关于水鸭,作者这样描写:“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鸭子跟在大白鸭后面情态可掬的可爱模样。介绍鹦鹉可可的趣事时,作者说“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写出了可可的调皮与可爱。
除了拟人,文章还使用了比喻、引用等表现技巧,这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读来更有说服力。如“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路人对“我”观察时的怪诞行为表现出来的惊异。如引用布什的诗句“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有力地证明作者关于水鸭子靠声音识别母亲的猜想。
在科学研究中,知识和技能让人有所得,比知识和技能更有意义的是科学的世界观。作者为观察动物,放下尊严,趴在地上学鸭子叫等怪诞不经的行为,家人无限度地包容鹦鹉可可的种种“劣迹”,乃至作者将动物人格化等,都侧面表现出作者关爱、尊重动物生命的价值观。由此,文本的科学性、通俗化巧妙地统一在“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人文主题之下。
【设计意图】科学性作品的通俗化常常要经过文学化的处理。科普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作者严谨的科学思维、丰富的科学知识,还需要作者活跃的形象思维、通俗的语言技巧。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晓之以理、以情动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发现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智慧,获得读写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请结合你的生活,尝试以“动物笑谈”为题,写一段你与动物的趣事。
【思考路径】
1.写作提示
一是确定写作的主要事件。依照课文,“笑谈”的可以是动物的有趣习性,也可以是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写作时要善于在故事中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正确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地展现动物的习性,同时通过文学性语言增强文本的可读性,避免故事与科学脱节、科学与文学脱节。
2.例文引路
笔者以课文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为例。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下水作文,以期得到更好的示范效果。要注意的是,不论选用哪种形式,例文都应既有对动物行为的细致描写,或者真实细腻地记录人类与动物相处的情景,以指向科学性;又要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指向文章的通俗性。
【设计意图】写作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形式,是学生认知深化、理解深入的最好途径。语文能力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步得到提升。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从横向上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动物笑谈》《猫》《狼》三篇课文均关注人类与动物共存的问题。单元导读强调通过阅读这类文章增进读者对人与大自然间关系的理解,从而让人类加强自我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所以,从思想性的角度出发,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应该指向引导学生进行人与动物间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尊重动物的情感。从课本出发,延至课外与生活。
从纵向上看,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蝉》、下册的《大雁归来》等,均属研究动物的科普作品,且课型均为自读课。因此,教师在教学《动物笑谈》这一精读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通俗性两方面入手,理解并掌握阅读通俗性科普作品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在比较中总结规律,从而由读懂一篇到学会一类文本的阅读。
笔者释义层的设计意在解决文本的内容问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趣味中親近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接下来的解码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在解码层,笔者紧扣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的特点,深入发掘文章严谨又不失幽默的文本特点。科普类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的魅力。一方面,作者通过展现相关动物的习性、观察动物的研究方法以及在观察过程中严谨投入的科学精神,充分表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科普作品往往呈现趣味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的特点。《动物笑谈》一文中让人忍俊不禁的动物趣事以及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为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所以严谨地观察、研究动物;因为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所以将动物人格化,面对动物的种种“恶劣”行径,作者不但不生气,反而忍俊不禁。
评鉴层是对前两个层次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学生要完成“动物笑谈”的写作任务,一方面要紧扣对“笑谈”的理解,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处的情形;另一方面要揣摩回味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的写作要领。教师应从内容、写法、结构上给予及时指导,这既是方法上的指导,也是对课文的复习与巩固,学生因为任务驱动而开启思维。最后,教师根据写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点评,以评促思,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语用思维。
(责任编辑:蒋素利)
【作者简介】张丽嫚,南京市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