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对日出口贸易为例
2021-02-04杨高第张俊飚梁志会
杨高第 张俊飚 梁志会
我国食用菌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对日出口贸易为例
杨高第 张俊飚 梁志会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以对日本出口贸易为例,探讨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我国食用菌出口对日贸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内部包括食用菌出口价格制定,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等,外部则与国际市场环境、地理空间距离、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相关。分析发现:我国食用菌总体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出口贸易规模可观;日本对我国食用菌产品有较大需求,中国对日食用菌出口贸易整体形势较好,长期获得贸易顺差;受到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量存在波动,甚至出现逐年减少的情况。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应重视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对策,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食用菌;对日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随着近年来食用菌产业的持续迅猛发展及棉花、油料种植的萎缩,食用菌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果品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食品营养与药用价值开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我国食用菌产量、产值长久以来稳居世界第一,2005—2015年间,食用菌产量、产值均呈线性增长,分别每年增加约226.42万吨和200.45亿元[2],2018年产量达到3 789.03万吨,总产值达2 938.78亿元,同年产量和产值均超过了油料产业的3 433.4万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1 948.8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进、出口国与消费国,在全球食用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3]。2016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达54.79万吨,创汇31.70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1%和20.7%。然而,我国并非食用菌贸易强国,巨大的全球产量占比却无法拥有相匹配的国际贸易市场。有研究指出,2017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而原产地为中国的食用菌产品交易量仅占全球食用菌产品贸易总量的40%左右[4]。
我国食用菌不仅在产业标准化建设、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生产加工环节标准等内部因素方面存在不足,而且面临着关税、贸易战、政治争端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3, 4]。以日本、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等为代表的贸易强国所制造的贸易壁垒,更使得包括食用菌在内的中国农产品面临严重的出口障碍[5]。在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环境下,传统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不再是出口贸易面临的普遍问题,以技术标准、冷链物流、产品质量检测等为标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关键问题。日本是我国在亚洲范围内最大的食用菌贸易对象,但也正是来自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让我国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农产品面临出口贸易瓶颈。
针对食用菌出口贸易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寻求切实可行的出口对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尚航标等[5]认为解决关税问题所遭遇的贸易壁垒是进一步提升食用菌出口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并就此提出通过强化贸易国之间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以增强互信,缓解食用菌出口贸易壁垒。 何志达[6]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了食用菌出口形势,主张以拉动国内产业发展促进食用菌出口规模的扩大。张平等[2]综合归纳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提出依靠食用菌资源禀赋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规模的策略。张金霞等[7]回顾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提倡通过科学技术研究来提高食用菌产量与品质,促进生产方式专业化和产品销售信息化。曾杨梅等[8]通过测算贸易结合度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发现中日食用菌贸易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认为应在巩固日本等亚洲市场的基础上,开拓美国、法国等潜在的发达国家市场。
我国食用菌规模较大、品种多样、结构多元,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长久以来,近邻日本保持着对我国食用菌的较大需求量,已成为我国在亚洲最大的食用菌贸易对象,甚至有研究指出,中国和日本的食用菌贸易存在着优势互补性[9]。本文通过分析中日食用菌贸易,以期进一步明确我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出口问题。不仅如此,食用菌对日贸易在我国整体食用菌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食用菌对日贸易有助于我国对食用菌产业贸易的整体把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现有报道已从多角度探究食用菌出口贸易对策,但大多集中在对出口现状的普遍性描述及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而相对缺乏基于具体贸易对象国的出口形势分析。本文以对日出口贸易为例,分析中国食用菌贸易形势及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试图寻找改善食用菌出口贸易状况的实现办法,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1 中国食用菌对日出口贸易现状
1.1 对日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食用菌贸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10]。具体表现在食用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贸易差额已经增长到30.75亿美元①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db/.2018-01-01。。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国土资源的限制导致其大部分农产品需要依赖进口。通过对比中日食用菌贸易,发现中国对日食用菌贸易以出口为主,长期形成贸易逆差。食用菌产品在日本市场受到广泛欢迎,日本自中国进口量的波动还反映出中国食用菌对日贸易存在一定的阻碍,这种阻碍形成已久且在短期内将持续存在。日本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认为农产品进口量的扩大可能会提高日本国内食物供给风险,同时形成与其国内相同产业的竞争局面而有悖于其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因此,日本政府通过采取相对严苛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食用菌等国际农产品的进口。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贸易也呈现上升趋势[11],但对日本的食用菌出口并未形成持续增长态势。如表1所示,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形势存在一定的波动,甚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国是食用菌出口大国,日本是主要出口对象之一,食用菌对日贸易在我国整体食用菌贸易中十分具有代表性。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对日出口贸易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整体形势,即逐年递减的出口贸易量与国内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存在矛盾。究其原因,中国食用菌产品在进入日本市场初期,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给日本本土食用菌产品市场带来不小冲击。然而,随着国内不时发生的农产品不合格事件,暴露出我国农产品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事件传入日本后造成日本国民的担忧甚至恐慌,促使日本民众强烈要求其政府加强进口产品监管力度。据此,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已有的食品卫生法进行修订,针对食用菌等进口农产品形成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并以该法案为依据在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中引入“肯定列表制度”,对相关农产品的化学指标加以量化,检测项目及要求也逐渐增加,导致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贸易严重受阻,乃至出现出口量大幅降低的情况。
表1 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值
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 data/;1美元≈6.5元人民币。
日本颁布实行的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法规,进一步提升了日本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了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阻遏和贸易壁垒[12],包括食用菌在内的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上面临着严峻的出口障碍。这一障碍主要体现在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成本的大幅提高,一方面,随着产品检测项目增多,延长了过境检测的滞留时间,使得滞留成本大幅提高。而食用菌产品的时效性较强,特别是需要冷藏保鲜的产品类型,滞留时间越长,在日本市场的销售就会越加不利。另一方面,检测标准提高,就要求我国企业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要加大对于产品检测系统的投入和维护,这也使得成本大幅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在2012年和2018年的食用菌对日出口量比前一年减少547 228 kg和731 726 kg,但出口金额却比前一年分别增加了5 508.54万美元和627.36万美元,可能的原因是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我国食用菌普通产品出口受到明显影响,但却提升了日本市场对我国高端食用菌产品的需求,使其以更高的市场成交价获得利润,这也说明高质量标准的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实现贸易顺畅,从而缓解出口贸易压力。
1.2 对日出口贸易的食用菌市场结构分析
由于中国与日本同在亚洲,地理空间距离较短,饮食等文化相似,使得日本成为我国食用菌的最大出口市场,一直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4]。从对2016年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的市场结构(细分品种)分析可知,我国出口日本的食用菌产品种类众多,其中最多的是蘑菇菌丝(商品编码:06029010),共计1.34万吨,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17.59%;其次是小白蘑菇(洋蘑菇)罐头,对日出口量为0.76万吨,但仅占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5.61%;第三是干香菇,对日出口量为0.59万吨,仅占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6.55%(表2)。干香菇是日本进口食用菌的保留种类之一,受到日本消费者的喜爱,但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日本市场对我国干香菇的消费量明显下降,远低于蘑菇菌丝。
日本还是我国一些珍稀食用菌的主要出口国。以松茸为例,据中国海关年鉴统计,新鲜或冷藏的松茸、冷冻松茸与盐水松茸分别占我国松茸出口总量的89.91%、49.20%和100%。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完善,我国一些珍稀或高端食用菌可以实现以保鲜、冷藏等方式出口,特别是一些原产野生食用菌,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受到日本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我国的松茸等高端食用菌的产量不高,而日本本土也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因此这些珍稀食用菌品种占日本市场的份额并不大。
盐渍化食用菌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受到条件限制,而距离相对较短的日本显然具有这类产品出口的客观有利因素。以盐水小白菇和盐水的其他伞菌属蘑菇为例,出口日本数量分别占同类出口总量的11.12%和22.36%。但盐渍化食用菌产品出口量仍显不足,这也与日本近年来对我国农产品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了准入门槛有关。而茯苓、干金针菇等产品在日本市场也较受欢迎,对日出口量分别占同类出口总量比重为42.23%和28.72%(表2)。
表2 2016年中国食用菌产品对日出口的市场结构(细分品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6》;1美元≈6.5元人民币。同类占比分别指对日出口量或出口金额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或出口总金额的比例。
2 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化标准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随着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产业内部状况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国内食用菌产量与产值也进入了稳步增长的阶段。然而,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关键因素“贸易壁垒”尚未解决。在当今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有些国家采用提高关税的极端制衡手段,按照非正常关税税率对产品征收高额税款,企图以此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严重违反自由贸易准则等国际贸易协定条例。除了关税等因素造成的贸易壁垒以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食用菌出口的影响则更加直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削弱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同一品种或同一类别的食用菌产品,我国的国际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以国际市场上的松茸贸易为例,我国云南产松茸的市场价格区间为每千克280~600元,精品野生松茸的市场价格也不过在每千克800~1 200元,而日本产松茸每千克的市场成交价约合人民币2 000元~2 500元。造成同一产品市场价格悬殊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产松茸的各个环节基本按照产业化运作,不仅保证了松茸品质,而且对产品外形也几乎零损伤。相较日本,我国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往往分配给不同的企业、工厂来完成,再加上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由转场、运输及储存等因素造成的产品损伤较大,直接影响到松茸的品相外观,弱化了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松茸产品的购买意愿,进而使得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促成国际间不合理的价格竞争,对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今的食用菌生产已实现规模化,再加上技术革新等外部条件,保证食用菌的基准产量已不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难题。从市场化经营角度看,产量高、规模大具有其在价格制定方面的优势,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制定,以较低单价获得较多成交量是我国食用菌产品的一般贸易策略。然而,这种规模化效应也导致不同国家、地区的食用菌厂商为了提升销量而过度压低市场价格,企图占据更多市场板块,严重扰乱了国际食用菌市场相对稳定的价格浮动区间[5],引发价格竞争。随着价格竞争逐渐加剧,高产量而低收益的食用菌出口局面的劣势就越加凸显[13]。
第三,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加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利润明显下降。一方面,受限于不成熟的食用菌保鲜储藏技术,外加受传统食用菌生产加工方式的影响,我国食用菌从生产到加工依旧保持脱水处理。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以脱水食用菌产品为主的中国食用菌,难以与日本等具有完备保鲜储藏技术的国家形成有利竞争。另一方面,我国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的食用菌基地大多地处偏远的林区、山区,其交通运输能力明显不足,配套的物流资源相对匮乏,易造成运输成本过高、物流效率低下等不利情况,从而加剧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出口贸易利润。
3 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分析中日食用菌贸易情况,明确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影响等,主要结论有:(1)我国食用菌总体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出口贸易总量与出口金额表现可观;(2)日本对我国食用菌产品保持着较大需求,对日食用菌出口贸易整体形势较好,长期获得贸易顺差;(3)受到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在短期内对日出口贸易存在波动;(4)以对日出口贸易为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产业标准化建设不足、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兹根据食用菌产业的国内发展与出口贸易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3.1 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重点发展国内食用菌市场,稳定终端消费市场。国内始终是食用菌产品最稳定的消费市场,国内消费者一直表现出对食用菌产品的青睐。因此,提高国内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逐步实现与出口产品质量标准相一致,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民众的购买意愿,以稳定终端消费市场。
第二,加强科学技术研究,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农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食用菌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每一次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20世纪70年代棉籽壳栽培糙皮侧耳技术和80年代人造菇木栽培香菇技术的发明,是我国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革命,为我国食用菌基质原料开发、栽培设施利用率提高、食用菌产业效益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7]。技术研发和经济发展都需要依靠专业人才,要重视国内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调动和组织国内外学者加强对食用菌的合作研究,进而将我国打造成为全球食用菌资源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精准把握政策导向。要建设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和食用菌市场营销体系,仍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策法规在食用菌产业领域的引导作用。不仅如此,食用菌行业内人员还要培养对相关政策的敏感性,精准把控政策导向,并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市场销售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以维持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注重产业品牌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产业品牌建设息息相关,注重品牌建设就是要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品牌,利用现有的野生菌资源和我国食用菌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食用菌文化价值的开发力度,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各类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品牌间的产业集聚效应,并借助地方特色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地方食用菌产业规模,在各自所在地区内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3.2 我国食用菌的出口贸易对策
一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构建冷链物流体系。鉴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阻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已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弱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应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入手,以食用菌保鲜技术为例,在降低防腐剂、添加剂用量的前提下,提升食用菌产品品质,最大程度地满足国际食用菌市场对保鲜技术的需求。此外,还须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加快食用菌行业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构建完整的冷链物流出口体系,保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冷链物流设立配套的转运平台和仓储地点。
二是加快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利于从整体层面提升我国食用菌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加快建设产业标准化体系,制定详细的产品标准,对食用菌的生产、采摘、加工、检测、运输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确保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整体提升我国食用菌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增强友好贸易协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完全遵循以自由贸易为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国际上取得良好反响。中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下始终重视与贸易国进行友好协商,以求实现合作共赢的贸易局面。然而,受限于部分国家对中国产品实行包括关税、技术在内的贸易壁垒,开拓发展新兴国际市场成为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发展的可行途径。例如开发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市场,以及中东与南美等市场,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实现食用菌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应对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贸易的不利影响。
[1] 张俊飚. 2016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经济研究报告[R].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7.
[2] 张平, 郑志安, 赵祖松颖.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变化及对策分析[J]. 北方园艺, 2017(22): 167-174.
[3] 薛龙飞, 李鹏, 曹明宏. 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特征及波动原因分析[J]. 世界农业, 2014(09): 115-120.
[4] 饶毅. 中国对日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06): 57-61.
[5] 尚航标, 勾婉婷. 中国食用菌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现状与破解之策[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12): 71-73.
[6] 何志达. 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10): 73-76.
[7] 张金霞, 陈强, 黄晨阳, 等.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J]. 菌物学报, 2015, 34(04): 524-54.
[8] 曾杨梅, 张俊飚, 程琳琳, 等. 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与贸易潜力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8-16, 142.
[9] 李平, 黄腾, 王维薇. 中国与日本食用菌贸易状况及其互补性分析[J]. 世界农业, 2016(12): 136-140.
[10] 李平, 何艳, 王维薇. 东亚国家食用菌贸易态势及竞争力分析——以中日韩为例[J]. 中国食用菌, 2018, 37(06): 72-78.
[11] 郭耀辉, 赵颖文, 王森培. 中国食用菌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 食药用菌, 2019, 27(05): 293-298.
[12] 谭晶荣, 夏幸. 肯定列表制度对日本福利和中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02): 33-42.
[13] 刘艳梅. 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贸易态势及竞争力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04): 1-4.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
杨高第(1996—),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ygd2018@126.com。
张俊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zhangjb513@126.com。
S646
B
2095-0934(2021)01-034-06